清代汉人封王的共有五位,分别是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靖南王)耿仲明、智顺王(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吴三桂、义王孙可望。
这五个汉人王爷中,有四个都被编入了汉军八旗,仅有吴三桂自始至终都是血统纯正的汉人。清初入关定鼎中原时,吴三桂出力最大、功劳最著,为何就没有被编入汉军八旗呢?仔细想来,大致有两个原因:
其一、吴三桂资历不够
汉军八旗的形成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努尔哈赤时期,辽东汉人以及前明将领归附后金政权,都被编入满洲八旗。这是因为当时尚没有编定蒙古、汉军旗。
以最早归附后金的李永芳为例,他于天命三年投降后金,努尔哈赤按照明代的官制授予他三等副将,并将贝勒阿巴泰之女嫁给他,称之为“抚顺额驸”。尽管史料中没有具体说明李永芳这一时期到底属于哪一个满洲旗,但基本上可以推测与阿巴泰同属满洲正蓝旗。
汉军建旗是在皇太极称帝后的崇德二年,这一年分汉军为两旗;崇德四年在原汉军两旗的基础上分四旗;崇德七年,才最终形成汉军八旗。
汉军八旗形成定制后,各旗设有固山额真一人,分别是:正黄旗祖泽润,镶黄旗刘之源,正红旗吴守进,镶红旗金砺,正白旗佟图赖,镶白旗石廷柱,正蓝旗巴颜,镶蓝旗李国翰。
汉军旗的八个固山额真,战功卓著资历也很深。祖泽润是祖大寿从子(祖大寿很长时间没有儿子,以祖泽润为子,后生有三子);刘之源、吴守进、金砺、石廷柱、佟图赖、李国翰归附时间是在努尔哈赤时期且都屡立战功;巴颜则是李永芳第五子。
皇太极在组建汉军八旗的时候,毛文龙旧部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三人已经在天聪八年、九年来归。尽管这三人给后金带来了大量的部众和火器,但他们也都没有成为汉军各旗的固山额真,而是被划入不同的汉军旗籍。
这就不难看出,汉军八旗各首任固山额真,都是久经考验的,深受满洲贵族的信任。正式因为如此,皇太极宁可封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为王,也不愿将固山额真一职授予他们。
说起汉军八旗的固山额真,还是需要注意一点。与满洲八旗固山额真即旗主的含义不同,汉军八旗是没有旗主这个说法的,从隶属关系上来讲,蒙古、汉军八旗严格意义上来说都属于满洲八旗。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以汉军正红旗为例,他们都要奉礼亲王代善为旗主王爷。只不过,代善并不管理蒙古、汉军正红旗的具体事务,也不能指挥两旗军队,旗主王爷也是名义性质上居多。
吴三桂是在顺治元年才归附大清的,而且他又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投到多尔衮旗下的。当然,吴三桂手握重兵,对于八旗入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定都北京后即封吴三桂为平西王。
此后,吴三桂率旧部镇压南明军队和农民军,屡立战功成为大清定鼎中原的汉人第一功臣,朝廷给予的封赏不断,但自始至终都没有将吴三桂编入汉军八旗。
这是因为,汉军八旗的编制已经形成,固山额真也已早定,已经是平西王的吴三桂,如果要编入汉军八旗,给一个参领、佐领之类的显然与身份不符,而要是给一个固山额真,显然资历又不够,且前面还有三顺王也不好安排。
其二、朝廷还是信不过吴三桂
顺治时期三藩势力最强的当属吴三桂,他所率的数万关宁铁骑旧部所向披靡,其战斗力不亚于满洲八旗。到了顺治十六年,吴三桂已经攻下云南开藩设府,俨然就是一方诸侯。
地处偏远又手握精锐重兵,任是哪个皇帝也是不放心的。只不过当时中原尚未真正统一,主要矛盾还在外部,吴三桂对于朝廷来说还有军事利用价值,因此朝廷只能惯着他,面子上还不能采取防范措施。
相比较吴三桂而言,平南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的属地在东南,朝廷有利于管控。关键是他们都被编入了汉军正黄旗(孙可望隶属汉军正白旗),对于朝廷来说,不管是满洲、蒙古还是汉军,凡是旗人都是自家人。因此,顺治时期,朝廷对尚可喜、耿继茂还是比较放心的。
康熙继位之初,秉政的是四辅臣,他们对吴三桂依然纵容宽待。及至康熙亲政以后,朝廷才开始防范三个藩王,数年后经过朝臣的激烈争论,康熙帝乾纲独断决定要裁撤三藩。
康熙帝虽说是要裁撤三藩,但主要还是针对吴三桂。历史证明,康熙帝多少还是有点操之过急了,以至于酿成为祸数年的三藩之乱。
康熙帝撤藩时吴三桂若是没有反叛,那么结局又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了。按照朝廷的设想,如果撤藩成功,吴三桂将会获得一个很高的头衔,极有可能被封为异姓铁帽子王,当然也会被朝廷安置在满人的老家盛京一带。
既然朝廷要给吴三桂及其子孙荣华富贵,那么自然也就会将吴三桂一脉编入汉军八旗,这是顺理成章的。遗憾的是,历史不容假设,吴三桂英雄一世,最终却成了史官笔下的乱臣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