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问鼎中原”代表的就是夺取天下。打下了“中原”,才算是建立起自己的国家。距离首都非常遥远的边远地区,则被称为“蛮夷之地”。然而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政权都是从这些蛮夷之地起家。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帝国便是如此。
01努尔哈赤的起兵
清朝是由满族人统治的,满族人又称满洲人。在一些影视剧里,也能看到有人称呼他们为“旗人”。那么,旗人是什么意思呢?这就与清朝的一个根本制度——八旗制有关了。
山海关以北,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东三省,也是满洲人长久以来生活的地区。在清军入关以前,他们还叫做女真人,主要以打猎捕鱼为生。
在小说《天龙八部》当中,陷入人生低谷的乔峰在去长白山的路上,遇到了一位猎人打扮的矫健勇士,正在与老虎搏斗,最后用铁叉将老虎钉在雪地上。(《天龙八部》第二十六回赤手屠熊搏虎)二人惺惺相惜,便互通姓名,原来此人是女真族,名叫完颜阿骨打。
书中所说的完颜阿骨打,正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金国开国皇帝。由他建立起的金国在消灭辽国后,又打败了北宋,迁都北京。然而金国最终没有一统天下,在年,蒙古的铁骑踏碎了金国的政权。女真人们分散到汉族中间,也有一部分回到关外,继续过着渔猎的生活。多年后,建州女真部落,赫图阿拉城,一个叫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孩子出生了,他的后代将统一天下,建立起新的国家。而作为清太祖的努尔哈赤,在政权建立早期,就定下了一个贯穿大清多年历史的根本制度——八旗制度。
努尔哈赤的祖辈,都是明朝任命的地方管理者,也多死在明朝官员手中。直至努尔哈赤的祖父、父亲在一次劝降中,却遭建州左卫图伦城主尼堪外兰所害,冤死于明军攻城之战。
努尔哈赤怒而上奏,希望能惩治尼堪外兰。可明军将领非但不帮助努尔哈赤伸冤,还与尼堪外兰沆瀣一气,对外宣称要将尼堪外兰立为“满洲国主”,助长尼堪外兰气焰,使更多人归顺于图伦城主。
年轻的努尔哈赤便集结部下,以祖父、父亲遗留下的十三副铠甲起兵,决定统一女真部落,为父报仇雪恨。努尔哈赤回到家乡,再次上书给明朝廷,陈述父辈惨死之事以讨还公道。明朝廷为安抚努尔哈赤,将其祖父、父亲遗体送还,并“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封龙虎将军,复给都督敕书。自此岁银八百两,蟒缎十五匹。”(《清太祖实录》)同年五月,努尔哈赤便重整旧部,出兵攻打图伦城。城池攻破,可惜城主尼堪外兰逃跑,追杀尼堪外兰的同时,努尔哈赤率军先后攻克了甲版城、兆佳城、苏克苏浒部、董鄂部、哲陈部,处死尼堪外兰。最后攻克了完颜部,统一建州女真的各个部落。
努尔哈赤继续挥兵向东,攻克长白山女真部后,与由9部组成的联军——海西女真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战争。而在这过程中,建州部攻克及受降的军队数量逐渐庞大,努尔哈赤的建州部成为非常强大的势力。由最初的十三副甲胄到建立一个政权,不仅仅靠带兵打仗,努尔哈赤的政治手腕和管理能力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02八旗制度的确立
年轻的努尔哈赤以一幅黑旗为军队标志。随着收编的军队数量越来越多,形成了规模。在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将士兵分为四队,以黄、白、红、蓝四种颜色的旗帜编组。这就是八旗最初的规格。
为了便于管理,努尔哈赤又沿用了女真部历来外出打猎的编队习惯。在关外生活的女真人,都以打猎、采捕满足日常生活需求。东北林地、河流众多,野生动物频繁出没,为了确保安全,也为了保证打猎的成果,女真人习惯在适合外出打猎的季节,以村寨或者氏族为单位,进行编队,外出获取物资。这种习俗叫做“牛录制”,“牛录”在满语里是“大箭”的意思。
沿用习俗,努尔哈赤又在此基础上设定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和固山额真三种统领。每个等级管理不同士兵数量。一牛录是人,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通过称呼上的区别,对于士兵人数有了明确简便的记录。
至此再过了13年,努尔哈赤拥兵数万,统一女真部,除叶赫部之外全部归顺于努尔哈赤。于是在原有四色旗的基础上镶边,增加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加上原有四旗,共为八旗。将之前的编队拆分,收入各旗之中。
对于士兵数量的统计,依旧按照原来的牛录、甲喇、固山为单位计算。其中,“固山”就是旗帜的意思,额真是“主”的意思,所以当时的固山额真一般指我们现在所称呼的“旗主”,即一个旗的大首领,由努尔哈赤的兄弟子侄担任。在皇太极继位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把亲戚和官员区分开,又在每旗中设置了第二个固山额真,一般都是从士兵中选拔,与从前的叔伯兄弟们共同管理各旗。
再到顺治十七年,固山额真改名为“都统”,正式作为一个官职。而最初的由亲戚担任的固山额真则叫做“旗主”。
在八旗当中,正黄旗和镶黄旗由努尔哈赤亲自率领,其余各旗旗主都是努尔哈赤的兄弟子侄。士兵中的主将也多是同族或亲信。直至顺治年间,摄政王多尔衮去世后,皇帝将多尔衮所领正白旗收入,至此正黄、镶黄、正白都有皇帝亲自带领,称为“上三旗”,其余称为“下五旗”。其中,由于镶黄旗仅由皇帝一人统领,且旗中没有其他宗室,完全属于皇帝,又称为“头旗”。
这数万精锐部队战时皆兵,平时为民。享有一定优待特权,有着极强的战斗力,他们就是最初的满清贵族,在攻城略地的事业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这还只是开始。随着兵强马壮,女真人继续征战四方,蒙汉军队都有收编。公元年,八旗兵征服察哈尔蒙古,将众多蒙古军收编,同样按照八旗制度,整队编制为蒙军八旗。
公元年,皇太极将归顺和收服的汉军整顿编制,扩为汉军八旗。至此,八旗制度接近完善,形成满军、蒙军、汉军八旗盛况。
03八旗子弟的生活
在满洲人收服女真各部的进程中,采用了合纵、联姻、吞并等政治手段,在山海关外势如破竹,大获全胜。而在这期间,明朝为何没有大加干预呢?
努尔哈赤虽在关外地区对女真各部大举兴兵,但对山海关内的大明朝廷却曲意逢迎,俯首称臣。当时正值明朝内忧外患之际,加之西海女真内部时常不安定,大明焦头烂额。此时努尔哈赤率建州女真向明朝廷表示衷心,在征战各部中,受封于明朝廷,打消其疑虑,因此获得了建立强大势力的机会。
直到年,当时正值万历四十四年,正月初一,努尔哈赤在他的家乡赫图阿拉城称汗建国,称为“后金”,正是追忆当年的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的辉煌。
在努尔哈赤去世九年之后,他的第八个儿子、继任大汗的皇太极,将女真这个族名改为“满洲”,次年,更国号为“大清”,建国称帝,史称清太宗。
在清朝建国以前,八旗制度便已存在,它贯穿了清朝从建国到灭亡的始终。八旗制度得以建立并稳固发展,成为满洲人的中坚力量,与努尔哈赤初期的政治见解有着密切联系。
“有临阵英勇者,用以治军。有益于国政之忠良者,用以辅理国政”。任用人才不拘一格,发挥各自的优势。因此八旗子弟兵可以各尽所能,擅长打仗的奋勇杀敌,善于管理的打理政务。各司其职,专心做事。
除此之外,努尔哈赤也礼遇人才,对于曾经一起打天下的将领给予丰厚优待和奖励,并且惠及亲人和下属,甚至对整个八旗兵都有利可得。对于有功之臣,犯了错也从轻处罚,不予深究。
这一待遇一直延续至大清建国后,并且对八旗兵有了更详尽系统的安排,存在着严明的等级关系。后金时期的各额真分别改为都统、参领、佐领,满蒙汉八旗设置相同,只名额有所差异。到了顺治帝一朝,满洲迁都于北京,为了维护政权稳定,将八旗中的精锐部队安排驻守北京,称为“驻京八旗”,也就是俗称的“京旗”,其余重要地点,如省会、边关、口岸皆驻守八旗军,称为驻防八旗。
满洲人入住北京后,将围绕着皇宫的内城严格把守,并按照五行安排各军驻守在不同方位:正黄旗和镶黄旗的队伍驻守在正北,黄色代表土,是土克水之意;正白旗和镶白旗在正东方向,白色代表金,是金克木;正红旗和镶红旗在正西,红色代表火,火克金之意;正蓝旗和镶蓝旗在正南,蓝色代表水,即水克火。这样一来,金木水火的灾难都有所克制。
驻军系统又分为护军营和前锋营,是皇上的警卫随从,又有火器营、神机营等特殊机关,皆从八旗子弟中选拔。
在清军入关以前,女真人都是人均分得田地,入关以后,因为习俗原因,在汉民土地上进行“圈地”,分为八旗子弟所有,且由于八旗的优待政策:免除徭役、赋税,仅需服兵役。因此拥有大量土地的八旗子弟是不需要交税的。
除了在经济上,对于八旗子弟的教育问题,也有相当好的待遇。努尔哈赤征战之余,也十分重视教化和学习,不仅依靠蒙古文创造了满文字母,还要求各统领悉心教导旗下子弟。到了皇太极当政,沿袭父亲的理念,同时,在攻打明朝时,皇太极得知本族将领战败弃守,还屠杀城中百姓,而反观明军,宁可“人相食”抵死不投降,使皇太极深深震撼,并意识到,教育对于“忠君爱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下令,“凡子弟十五岁以下,八岁以上者,具令读书”。
到了顺治年间,对于教育的设置只增不减,不仅在京城建立书院,在其他各州府有八旗子弟驻守的地方均设立书院,将教育贯彻到底。
在法律问题上,建立清国以后也进行了详细的制定。在满洲人入关以前,教化落后,对于法律也只停留在军事和刑法层面,仅能针对一些违抗军纪或者杀人之类的大罪来进行处理,但对于一些日常行为约束,以及财产、契约、民事纠纷等问题缺少相应的处理。因而制定了《大清律》。不过大清律并不是一视同仁的,在法律制定上,如果对于满洲人以外的民族过于严苛,可能会激发不满,引发矛盾冲突,但可以对旗人优待。因此对于八旗子弟来说,《大清律》中的刑法往往不适用于他们身上。“凡旗人犯罪,笞仗各照数鞭责。充军留迁,免发遣,分别枷号。”(《大清律·名例》)
04皇权集中
八旗制度对于八旗子弟的包容给了他们非常大的便利,不仅享有特权,免除赋税徭役,享受最好的资源,甚至能逃脱法律制裁。如果不被剥夺旗籍,可以一辈子不用做事,吃喝享乐。又因为是世袭制,就算这一辈剥夺了旗籍,也不影响自己的下一代继续享受。
对于汉人包括汉族官员来说,八旗子弟是不敢招惹的群体。不过对于皇帝,包括一些旗人官员来说,八旗制度同样也成为他们的苦恼。
对于皇帝来说,不仅想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还需要说一不二的权力。而在清朝建国初期,这是不能实现的。从努尔哈赤起,八旗的各旗主就都是自己的血亲,对于他们自然礼让有加。并且为了使各旗主忠心于自己,不仅给他们最好的待遇,还允许他们共同参政议政,延续下去也就是“八王议政制度”。对于军国大事,统治者不是独断的,还需要各旗主共同商议才能决定。
不仅如此,八旗旗主之间地位平等,没有谁高人一等。因此形成了群雄环伺之态。拥有了参与军政的大权,各旗主们自然会充分利用,到了第二代统治者皇太极开始,他就已经通过一些手段,例如改旗色,重新编队和收编蒙军、汉军,增设官员等来加强权力集中。不过这也不能改变旗主权力过大的问题,因而在顺治登基后,仍然是摄政王多尔衮掌权,直到多尔衮去世后,皇权才回到顺治手上。
对于受制于人,清朝建国之后,各皇帝都采取了相应的解决措施。顺治十七年,皇帝将各旗的“固山额真”更名为都统,与曾经的伯父兄弟身份的旗主区分开。到康熙皇帝擒鳌拜、削藩、平吴三桂,都是为了巩固皇权。并且在都统制度的基础上,实行轮流当值制度,也就是说各旗都统是轮换任命的,并不只在本旗中,都统直接对皇帝负责。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只属于皇帝本人,更是皇权集中的体现。而到了乾隆年间,年富力强、国库充盈的爱新觉罗·弘历更是将君主权集中在他一人手上。而那时起,各旗旗主早已势力甚微。甚至有很多旗主都不为本旗子弟所知。
而对于当朝大官来说,八旗制度中有一项也使他们感到为难。这便是严格的地位尊卑关系。八旗制中规定,本旗子弟无论做了多大的官,有了多大的权,而本旗旗主就算成为乞丐,本旗子弟仍要下跪磕头。从康熙当政期间,康熙皇帝就大力发展经济,促进民间商业往来,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战事的减少使八旗贵族用武之地越来越少,就算上了战场,八旗士兵的惯性作战方式无法适应不同战场。幅员辽阔的中国,各地情况不一,仅靠曾经的八旗士兵难以打赢。并且由于长年散漫,很多八旗贵族染上不良恶习,在朝堂之上不如汉臣或者其他地位低下的八旗子弟,渐渐的很多八旗贵族,甚至是旗主到了子孙后代,连官职和爵位都没有,仅剩富裕优渥的生活,因此也就出现了自己家的旗奴在朝为官,而旗主默默无闻的情况。
05总结
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道光年间,大官松筠连着请了好几天假,道光皇帝一问才知,是松筠家的旗主去世了,他被通知去帮忙办丧事。道光皇帝派人去看,发现当朝内阁大学士松筠,正穿着丧服,坐在自己旗主家门口敲鼓。同样的故事还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上演,权倾一时的和珅见到一个无官无职的人也要下跪,因为这是和珅本旗的没落旗主。
事情真假虽未可知,但在八旗制度中,一些规矩还是稳定难以变更的。即便是非常看中皇权集中的雍正皇帝,仍然认为“八旗为本朝根本,国家莫有要于此者。八旗满洲,乃我朝之根本,根本不可不固。八旗兵丁,乃国家之根本。”
满洲人依靠八旗制度夺取了天下,然而也间接因八旗制度而亡了国。努尔哈赤创立之初的八旗制具有势不可挡的力量,最后又因其陈腐而被新的制度取代,这正如古人所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参考资料:
《大清帝国》
《清史稿》
《清太祖实录》
《烟壶》
《八旗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