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看《甄嬛传》时最意难平的片段就是:雍正让甄嬛给果亲王下毒,必须要除掉果亲王,否则甄嬛就得死;果亲王为了保住甄嬛自愿赴死,喝掉了甄嬛亲手倒下的毒酒。
在最后一集中甄嬛与即位称帝的弘历聊天,弘历话里话外的意思是“自己不是甄嬛的亲儿子,担心甄嬛会扶持自己的儿子当皇帝”,甄嬛作为宫斗的冠军自然明白弘历的意思,便主动提出要将自己亲生的儿子弘瞻过继给果亲王一脉,让弘瞻没了继承皇位的资格。
这里边有几个很明显的不符合历史的地方:
首先弘历是孝圣宪皇后(甄嬛)的亲儿子,而非养子;
弘瞻并非甄嬛所生,弘瞻的生母是刘谦妃;
“第六子弘曕,雍正十一年癸丑六月十一日亥时,谦嫔刘氏出。”
果亲王允礼跟甄嬛压根没什么私情,而且并非雍正的眼中钉,而是要倚重的股肱之臣,雍正病逝以后得到乾隆的重用;
不过《甄嬛传》中有一点是真实的:弘瞻确实过继给了果亲王一脉。
这篇文章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历史上真实的果亲王允礼:康熙朝默默无闻,雍正在临死之前嘱托乾隆善待果亲王允礼。
允礼原名是胤礼,雍正登基后所有的皇子将“胤”改为“允”,为了好阅读,本文章全部用允礼。
01康熙朝默默无闻,纵情山水,无任何爵位
允礼的生母是勤妃陈氏,陈氏的出身并不高,是汉军旗包衣,二等侍卫陈希阂的女儿。
康熙年间,按照大清的管理正值芳龄的陈氏,通过选秀留在了宫里。
《八旗造送奏折事件清册》中记载陈氏一族其实早在太祖努尔哈赤时就已经归顺大清,被编入镶黄旗包衣牛录,后来隶属于内务府;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陈氏一族曾短暂的被抬入镶黄旗满洲,改陈氏为“陈佳氏”。
康熙三十六年陈氏生下了允礼,虽生下皇子但陈氏并没有“母凭子贵”得以晋封,还是一个没有名号的庶妃而已;比如皇十二子胤祹的生母万琉哈氏跟陈氏一样都没有“母凭子贵”得以晋封为嫔位。
参加选秀的秀女年龄一般在14-16岁之间,陈氏是在康熙三十三年入宫,如此算来的话陈氏应该是在康熙十七年左右出生,而雍正出生于康熙十七年;也就是说陈氏是跟雍正差不多年龄的;
雍正的长子弘辉出生于康熙三十六年,只可惜早夭;若弘辉没有早夭的话跟允礼是一样大的;或许这也是为什么雍正会对允礼格外亲切的原因吧。
到了康熙五十七年康熙下旨礼部:凡是生育过皇子皇女的妃嫔年龄在四十到六十之间的,都可以封为嫔位,陈氏才得以被封为勤嫔。
在此补充一点:
康熙朝时后宫的妃嫔制度还不完善,基本上就是:
皇后、皇贵妃、贵妃、妃位、嫔位以及没有封号的庶妃;
到了雍正朝及以后妃嫔制度得以完善:
皇后、皇贵妃、贵妃、妃位、嫔位、常在、答应、官女子
由此可见陈氏虽生下皇子但是并不受宠,而陈氏所生的儿子允礼也没有得到康熙的重视,一直到康熙病逝都没有晋封任何的爵位,正因为没有得到康熙的重视,允礼远离了九王夺嫡之争,虽没有爵位他倒是很洒脱:
虽然允礼母子不受重视,但是因为康熙一直很重视皇子们教育,允礼不仅要学习四书五经、满汉两种文字,而且还要学习骑射功夫;允礼从小就接受了系统的教育。
允礼从小就养成了豁达的性格,很是聪明,寄情于山水;
允礼在书法上很用心,诗词也很不错,喜欢游学,他所刻的书雕很是精美;很难的是允礼再藏传佛教经书上潜心研究,并进行翻译,曾选编刻印了《古文约选》;允礼一生都笔耕不辍,与大家方苞、沈德潜等人交往颇深。
与九王夺嫡的兄长们相比,允礼就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每天只知道游山玩水、寄情诗书;若不是生在皇家,允礼就是翩翩君子般的存在。
但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允礼在康熙朝默默无闻,恰好“帮自己”安全地渡过了雍正朝,并且得到了雍正帝的重视。
在《清史稿》中关于允礼的记载只有一句话:
康熙四十四年,从幸塞外,自是辄从。
康熙四十四年开始,九岁的允礼跟随康熙巡幸塞外,而且之后每年允礼都会跟随前往;倒不是因为康熙多宠爱允礼,允礼有什么过人的地方,而是康熙带着年长一些的皇子巡幸塞外是惯例。
允礼在康熙朝没有任何的晋封,连“镇国将军、贝子”等这样比较低的爵位都没有;
允礼的生母陈氏被封为勤嫔的时候,允礼已经21岁;
康熙病逝时,允礼已经25岁。
在外人的眼里,允礼就是一位很低调而且很不受宠的皇子。
不过雍正继位后,允礼的人生开始发生转变。
02得到雍正帝重用
正因为允礼从未参与九王夺嫡,没有得到过康熙帝的重视,所以才会得到雍正的重用;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病逝于畅春园,隆科多宣读遗诏皇四子胤禛继承皇位;雍正的继后开始肃清自己的敌人: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四子胤褆等人,雍正也算是一位睚眦必报的君主:
皇八子胤禩先是被封为和硕廉亲王,但雍正四年被幽禁而死;
皇九子胤禟被派往西北大营,雍正四年惨死于禁所;
皇十子胤也被雍正幽禁起来,一直到乾隆二年才被放出来;
皇十四子胤禵虽然与雍正是同母胞弟,但因为亲兄弟并非同一战营,雍正将其圈禁起来,一直到乾隆继位才被放出来。
年长一些的皇子:
皇三子胤祉向来与废太子胤礽交好,胤礽被废后胤祉表现出了夺嫡的心思,雍正自然不会信任这位三哥,于雍正十年死在了禁所。
皇五子胤祺康熙在时得到康熙的宠信,手握重兵,虽然没有夺嫡的心思,但被雍正所忌惮;
皇七子胤祐腿有残疾,康熙在时得到重用手握重兵,雍正仍旧对这个弟弟不信任。
既然年长的皇子们不被雍正信任,雍正继位后又急需要人帮助其处理朝政,尤其是十三弟允祥病逝后,雍正可用的人就更少,一向不争名利、默默无闻的允礼自然就进入了雍正的视线
值得一提的是雍正对九王夺嫡的兄弟们确实很残忍,但对于没有参与的弟弟们还是很不错的,允礼便是其中一个。
当然在没有明确允礼的能力之前,雍正不会给允礼派什么重用的任务;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病逝后雍正便下旨让允礼负责康熙帝陵的修建,允礼圆满的完成了任务;雍正元年雍正将允礼封为果郡王,让其直接管理理藩院。
能直接被封为郡王,可见雍正对允礼确实很不错。毕竟郡王之下还有贝勒、贝子等爵位,皇子们都是一级一级晋封的,而允礼从无任何的爵位直接封为郡王,雍正的意图是很明显的,就是想要着重培养允礼成为自己倚重的心腹。
“景陵办理修饰甚好,十七阿哥、孙渣齐、萨尔那甚属尽心,敬谨效力。十七阿哥封郡王……”。十六日正式“封十七阿哥允礼为多罗果郡王……”管理藩院事。
理藩院主要是负责大清与蒙古各部落以及其他藩国之间关系的维护,如此重要的差事交给“初出茅庐”的允礼,确实很难得。
一个月以后雍正又任命允礼为右翼前锋统领,之后不久又担任正黄旗蒙古都统,七月份的时候雍正又下旨让允礼兼任镶蓝旗汉军旗都统,两个月以后赏赐了允礼一万两白银;
“着加怡亲王俸银一万两,果郡王着照亲王给与俸银俸米。”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不仅给爵位,还给实权,对于允礼来说确实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情。
可能有人纳闷了:雍正为何要如此重用允礼,而不是其他的弟弟呢?
我认为有三点原因:
第一:允礼的生母康熙朝时只有嫔位,地位不高,允礼没有靠山对自己造不成威胁;
第二:雍正继位后对自己的宿敌确实很狠,为了营造一种兄友弟恭的形象,选择了与自己年龄相差比较大的允礼;
第三:允礼从未参与夺嫡,他们之间没有任何的矛盾。
自此以后雍正身边除了十三弟允祥以外,数十七弟允礼最为得力。
值得一提的是允礼虽然只是郡王的爵位,但是雍正却下旨让允礼食亲王的俸禄;若是入宫探望生母陈氏的话,可以按照亲王的礼节。
不仅如此,八月初八祭祀社稷,初九时祭孔都是让允礼代替皇帝来行礼;雍正的一系列操作无非就是迅速地提升允礼在宗室中以及朝中的威望,好为自己办事。
如此一来,允礼自然会为对雍正帝感恩戴德,更加的忠心;更让允礼对雍正死心塌地的一件事是:雍正四年雍正下旨将允礼的生母陈氏晋封为皇考勤妃,允礼是个孝顺的孩子,生母得以晋封为妃位,自然就有了葬入妃陵的资格,允礼感激涕零感谢雍正。
不得不承认,雍正确实很会收服人心,最起码在允礼与允祥身上是成功的。
雍正六年允礼的生涯达到了顶峰:这一年允礼不仅被封为和硕果亲王,而且还让允礼兼任正黄旗蒙古都统、镶红旗满洲都统、镶蓝旗汉军都统与镶蓝旗蒙古都统;满汉一共24位都统,允礼一人就兼任了六分之一,在整个大清朝都是极为罕见的,可见雍正对允礼的信任,更可见在当时雍正能用的人确实不多。
雍正评价皇十七子胤礼:“实心为国”、“尽心竭力”、“操守亦甚清廉”。
而且允礼之所以得到如此重用也跟十三弟允祥有关系:胤祥虽然要比雍正年轻几岁,但是身体却越来越差,雍正很是信任这个十三弟,但是十三弟病重,雍正不得不考虑允祥病逝以后的事情;换句话说雍正必须要找一位可靠的兄弟来接替允祥的位置,而允礼便是最合适的人选。
允祥病逝前,允礼成了权势最大的臣子。
雍正八年五月雍正最信任的十三弟病逝,雍正不仅给十三弟配享太庙,还将十三弟的名字重新改回了“胤祥”;允祥病逝后,允礼成了雍正最为信任的皇弟,很快便让允礼掌管户部三库。
之后不久又让允礼掌管宗人府,再加上之前兼任的职务,允礼俨然成为集军权、财政大权、宗室大权于一身的股肱之臣;如此位高权重的允礼,其实就是允祥的替代品。
不过也可以看得出,雍正待这个十七弟确实不同于其他的弟弟们。
雍正十二年雍正派位极人臣的允礼前往泰宁会见第七世喇嘛,并因此在四川与西藏待了差不多九个月的时间;到了雍正十三年才得以回京城,其实在允礼离京的这段时间雍正就已经慢慢身体大不如前了。
雍正十三年正月允礼在泰宁被宴请,宴会完毕后胤礼完成自己的任务,四月份回到京城向雍正汇报自己的工作;而仅仅几个月以后雍正就病逝了。
03雍正临死之前嘱托乾隆善待果亲王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果亲王允礼收到消息立马赶往圆明园,等允礼赶到的时候张廷玉、鄂尔泰、弘历与弘昼等人已经在场;张廷玉按照雍正病逝前的嘱托,让内侍在正大光明牌匾之后拿出早就写好的遗诏,当着大家的面宣读遗诏:皇四子弘历登基称帝。
宝亲王皇四子弘历,圣祖皇考于诸孙之中,最为钟爱,抚养宫中,恩逾常格。雍正元年八月朕于乾清宫召诸王、满汉大臣入见,面谕以建储一事,亲书谕旨,加以密封,收藏于乾清宫最高之处,即立弘历为皇太子之旨也。
在雍正的遗诏中还提到了四个人:鄂尔泰、张廷玉、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将这四个人命为顾命大臣,辅佐弘历登基称帝,其中是这样评价果亲王的:果亲王性格忠厚正直,有才有识,是朝廷应当重用的人才;只是平时身体太弱,不应当太劳累,诸位大臣应当体谅,不要损伤了果亲王,若是果亲王过度劳累而不能继续为朝廷效力,但就可惜了。
果亲王至性忠直,才识俱优,实国家有用之才,但平时气体清弱,不耐劳瘁,倘遇大事,诸王大臣当体之,勿使其伤损其身,若因此而损贤王精神,不能为国家办理政务,则甚为可惜。
可以看得出雍正对果亲王允礼的评价是很高的,而且很是珍视允礼,就像珍视十三弟允祥是一样;雍正就很自责允祥去世的太早,便嘱咐弘历不要让果亲王允礼过早的病逝了,一定要好好善待果亲王。
雍正之所以如此不放心嘱咐乾隆,我认为有三点原因:
第一:允礼在雍正在时就已经身兼数职,证明允礼确实有能力,可以帮助弘历出力很多实际的问题,是弘历继位后可以依仗的皇叔;
第二:允礼的心性正直从没有非分之想,雍正对允礼很放心,也是在告诉弘历你也可以对皇叔放心,他对弘历的皇权构不成威胁;
第三:允礼确实平时身体不太好,雍正也确实真心关心十七弟的身体,希望弘历能对十七叔格外的照顾。
乾隆登基以后确实对十七叔很是倚重,甚至一天会召十七叔很多次;很难得的是允礼在乾隆面前丝毫没有股肱之臣的架子,更没有作为长辈的架子,很是谨慎有礼;即便是乾隆赏赐允礼坐下,允礼也要先叩谢在坐下;允礼如此卑谦的表现确实让乾隆很受用,对皇叔很是放心
乾隆元年,乾隆下旨让果亲王食亲王双禄,还可以在一些非正式的场合在皇上面前免跪;让允礼最为感动的是乾隆给自己的生母陈氏上了徽号,可以说是感激涕零,更加卖力地为乾隆效力。
因“庄亲王、果亲王便殿赐坐时俱行拜礼,朕心深为不安……皆圣祖仁皇帝之子,大行皇帝之弟,于朕为叔。行辈甚尊,岂可常行拜礼于朕前乎……”命胤禄、胤礼在便殿召见免除叩拜之礼。
确实乾隆很重用允礼,不仅让其制定《侵盗钱粮罪例》,还要编纂《世宗宪皇帝上谕》;不仅如此还让允礼主管刑部与宗人府,可以说是身兼数职,一点空闲的日子都没有。
然而,雍正担心的事情还是来了,年底允礼病倒了。
允礼这一病就是一年的时间,一直在家里休养,乾隆为十七叔多次派了太医医治,但都没什么明显的效果;乾隆三年的春节允礼都没有入宫参加朝贺,并非允礼恃宠而骄,而是实在起不了身;
事后乾隆特地让自己的亲弟弟弘昼前去探望允礼,弘昼告诉乾隆十七叔确实身体状况很不好,乾隆亲自前去探望。
仅仅一个月以后允礼病逝了,年仅四十二岁,比允祥还要年轻两岁病逝,确实可惜了。
允礼病逝后乾隆让自己的大皇子永璜穿孝,赐谥号“毅”。
允礼膝下只有一子一女,但都不幸早夭;后来乾隆将自己最小的弟弟、雍正第六子弘瞻过继给了果亲王,承袭果亲王爵位,也算是让允礼的果亲王后继有人了。
四十二岁正当壮年的允礼遽尔病逝,果亲王爵位悬虚,乾隆命王公大臣会议,何人可承袭,翌日庄亲王允禄等共推六阿哥弘曕,承继事遂定。
结语
允礼作为康熙第十七子,生母不受宠,自己更没有得到父皇的重视,一直到25岁都没有任何的爵位加封,确实看上去很不幸;但我认为这正是他的幸运之处:
正因为允礼没有得到康熙的宠爱重视,没有任何的爵位,没有参与处理朝政的机会,才得以没有成为雍正的眼中钉,也没有成为雍正的心存戒心的皇弟;反而成了允礼的优势,得到了雍正帝的重用。
允礼没有长大成人的子女,即便是再高的爵位都后继无人,确实很不幸;但这也让乾隆对自己位高权重的皇叔放下了戒心,放心重用,并将弘瞻过继给了允礼。
允礼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可以说是位极人臣、位高权重般的存在。
但很难得的是允礼并未因此而骄傲自满,傲慢无礼,而是很关心民间疾苦;如此一位勤勉的亲王,年仅42岁便病逝了,实在是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