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新刚
一、走进清史酒至酣。我仰卧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满目浩瀚星宇,长风漫灌,笙歌隐退,万物归于沉寂。但这份沉寂是短暂的,在草海中摇曳的心神终究宁静不下来,一种熟悉的战马嘶鸣声开始在耳边萦绕,越聚越大,直至整个大地开始震动……我知道,这是一代枭雄成吉思汗的铮铮铁蹄之声,它沉如滚雷,搅动着历史的尘烟。在我踏上内蒙古大草原的那一刻起,它就无处不在了。很奇怪的一种感觉,来到大草原后,我又经常联想起另一位枭雄:努尔哈赤。年少时,我曾经有一段时间分不清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谁是谁,他俩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后来读过史书,才明白他俩相差年,根本没有一丝关系。成吉思汗是蒙古族,多年前蒙古帝国的奠基者,他的孙子建立了元朝。而年后的努尔哈赤是女真族,后金政权的建立者,清朝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两位枭雄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马背上打天下。不过绕来绕去,这里主要还是想说一说努尔哈赤这条硬汉。有一点说明一下,对于历史,年少时并不是太感兴趣,对历朝历代也只是粗狂的了解,谈不上熟知,更谈不上研究,最能烂熟于心的就是那首著名的顺口溜: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开始对历史感兴趣,不过在认知层面连个青铜都算不上。所以,我只能对照史书,边读边理解,和大家一起简略温习。今天,我们就先从努尔哈赤开始,让他带我们走进清史。二、女真由来女真族大家都曾经听说过吧,它就是满族的先世,世代主要以东北地区白山黑水流域为祖居地。女真族前世今生说来十分复杂,虞舜时代叫肃慎,两汉时期改称挹娄,北魏时期又称勿吉,隋唐时期名靺鞨,契丹人统治后才称为女真。女真族世代同中原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往来,臣服、朝贡、接受庇佑。后在辽王朝统治下,长期遭受契丹的奴役和剥削,不甘命运屈服的女真人阿骨打在公元年起兵抗辽,年建国号曰金,定都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市南白城)。之后,金政权年灭辽,次年攻陷开封,灭北宋政权。但是好景不长,金王朝残暴的统治政策和落后的生产方式严重制约了政权的稳固,激起了境内人民的不断反抗。年金政权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年即为蒙古、南宋联军所灭,最终落入元朝蒙古统治者手中。再后来明王朝取缔元朝,女真族大致形成三部:野人女真、建州女真及海西女真,都取得一定发展。其中发展水平最高的建州女真统一了各部,最终形成了满族,建立起清朝,这是后话,先不详述。在形成满族之前,命运多舛的女真族,其演变史错综复杂。没办法,当时来看,民族终究弱小,难以把握自身的命运,也逃不脱被摆布的命运,更难以撼动历史的大旗。若真想在历史的长河中掀起波澜,占有一席之地,除非能够出现搅动历史乾坤的盖世天才。三、天降英才明朝万历年间(-年),东北女真地区极其混乱。混乱程度超出了我们凡人的想象,远比伪满、民国时期的东北还要动荡。那可真是自凡有点组织能力和威望的人,不管人多人少,皆想称王称霸。有史可查,当时女真地区,各部为了争地盘、抢东西,相互残杀、甚至骨肉相残,给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平时大家不带着刀枪弓矢防身根本不敢出门。整个社会搞得犹如炼狱一般,人人自危,到处逃亡,惶惶不可终日。由于无法劳作,导致田地荒芜,贸易中断,社会生产几近瘫痪。造成这种局面并不仅仅是因为女真族的蛮性大发,也和当时昏庸腐朽的明王朝有着莫大的关系。因为,明王朝根本就管控不了。怎么办?想必女真族大部分的族人都不想过这种整天提心吊胆不知道下一秒死活的日子。就在这个危难时候,搅动女真族历史乾坤的盖世天才登场。努尔哈赤(-年)姓爱新觉罗,出生在明朝建州左卫一个奴隶主的家庭里。他的爷爷觉昌安和明政权关系密切,担任建州左卫都指挥职务,和汉族人常有商贸往来,在万历二年还协助明总兵李成梁攻灭了侵扰辽东的另一女真首领王杲。不得不说努尔哈赤的父辈是有长远眼光的,他们清楚地知道汉族人之所以能够执掌天下几千年,定和其源远流长的文化密不可分。这是一个民族强大的根本要素。传承几千年的汉族文化太有魅力了。早在幼年时期,努尔哈赤就被父亲送到了明将李成梁家里做“侍候”。这招棋下的妙,一方面通过把努尔哈赤“押”给李成梁,表明了对于明朝的衷心。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努尔哈赤接触到博大精深的汉族文化。虽然努尔哈赤的父辈当时预见不到他就是改变历史乾坤的重要人物,但是能够学习到深厚的汉族文化,对于努尔哈赤的未来肯定会有莫大的帮助。虽然是家里的“侍候”,但是李成梁没有亏待还是孩子的努尔哈赤,教他读书识字,呵护其成长。年少的努尔哈赤也算勤奋,很喜欢读书,特别痴迷《三国演义》和《水浒》,对里面的英雄人物尤其钟爱。这时的努尔哈赤,想必和我们年少时一样,内心的“英雄梦”渐渐萌芽。一晃十几年过去,“学期”结束。年长后的努尔哈赤离开李成梁家,回到建州。本以为脱离“侍候”回家好好享受家庭幸福,但此时,家生变故,母亲早已不在,继母并不待见努尔哈赤。于是,十九岁的努尔哈赤自立门户,过上了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生活。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情景?一个十八九岁枯瘦如柴的年轻人,起早贪黑上山采集人参、松子、山菇,然后拿到集市上出售,换一点财物,只是为了能够填饱肚子生存下去。正在当打年龄,本该父母膝下,本该习文练武,本该有一份懵懂的恋情,但这些寻常事对努尔哈赤却是一种奢求,离的那么遥远。努尔哈赤,你的未来在哪里?
四、遗甲起兵艰苦的生活最能锤炼一个人的性格和品质。自立门户的努尔哈赤没有被困苦打到,他见惯了身边民众的困苦,对明朝社会的各个阶层有了深层次的了解,多舛的命运反而使他愈发坚韧不拔。努尔哈赤正在向着一个硬汉转变。年,明万历十一年。记住这个数字,这是努尔哈赤一生转折的重要时点。这一年发生了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但它却决定了努尔哈赤未来的人生方向。本来,努尔哈赤的爷爷、父亲都为明政府服务,担负着治理一方水土平安的重任,可是,在配合明朝军队进攻阿台的战斗中,居然双双被明军误杀。从这一点也看一看得出此时明朝军队的管理混乱、指挥无能。把人家爷爷、父亲都误杀了,怎么和努尔哈赤交代?努尔哈赤为此反目咋办?还是许以高官厚禄吧,也只有这样做,才能指望努尔哈赤借助父辈余威,继续领导建州女真配合明政府消除异己。解决方案出台,“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复给都督敕书”,册封努尔哈赤为指挥使。血气方刚的年龄,上马杀敌、建功立业总比上山砍柴采药强吧。况且努尔哈赤的父辈本来也是明政府的当差,继承父辈遗愿自然是不可推却的责任。战场之上,刀枪无眼,弑杀亲人之恨只能落在同政府作对的敌人身上。努尔哈赤披挂上阵,打出为父祖报仇的旗号,剑指建州女真另一个首领尼堪外兰。一代军事天才的戎马生涯自此开挂。年5月,努尔哈赤以塔克世“遗甲十三副”、数十兵卒,没费吹灰之力,就打得尼堪外兰放弃图伦城落荒而逃。第一战波澜不惊,没想到对手实在不经打,努尔哈赤或许还做好了慷慨就义的准备。但就是这一战,却拉开了女真统一的战争序幕。五、统一建州有时候,我们在看历史人物时,一看到他的丰功伟绩,就盲目的认定他就是一个高瞻远瞩雄韬伟略的人。不用说历史人物,就拿我们自己来说,我们现在的变化,在五年前或十年前又有谁能准确的预料到。放到努尔哈赤身上来说,如果他的父祖没有牺牲,他或许还在山上砍好多年的柴。成就一个历史人物,很多时候并不是人物本身的主观因素造成,而是客观因素所决定的。是客观环境把努尔哈赤推上了历史的舞台。努尔哈赤第一战结束后,想的并不是如何统一女真各部这一雄韬伟略,他更多想到的是,如何才能在残酷的战争中保全自己,如何发展自己的实力,如何战胜强敌。此时,摆在这个年轻人面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统一建州本部,这既是父祖曾经奋斗的目标,也是明政府极力想要达成的目标。虽然有明政府的支持和协助,但是这个担子并不轻,毕竟年轻气盛的努尔哈赤一开始并没有真正接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缺乏实战经验。英雄不问出处,对于一个军事天才选手来说这都不是事。从小饱读汉族诗书,在明将李成梁身边耳濡目染,身上流淌着父祖军人的血液,加上自己聪慧过人、胆识过人,各种因素交织一起,让努尔哈赤跨上马背的那一刻起,就开启了开挂模式。年,第一战结束后的第二年,努尔哈赤先后攻占了苏克苏浒部的萨尔浒城和浑河部的兆嘉城。同一年,又占领了董鄂部的翁科洛城。这几场胜利当然都算不上大胜,战争规模不大,但却为努尔哈赤积累了一定的战争经验,同时也提升了个人威望。建州本部的其他部族开始正视努尔哈赤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子:这个浑不愣的小子要搞事请,必须要给他一个教训。年,届凡、巴尔达、萨尔浒、加哈、托漠河五城联军八百人,浩浩荡荡带着必胜的信心进攻努尔哈赤的根据地。比起历史上好多战争来说,这还是属于小打小闹。但是对于当时的建州部族来说,这次战争规模真不算小。最终,经过一番昏天黑地的混战,这五个部族联军被混小子打的落花流水、四散奔逃。以少胜多,干净利落,这一战让努尔哈赤的声威强大起来。此后,努尔哈赤犹如困兽出笼。年,他攻克了贝珲城,降服了浑河部,然后挥军进攻鄂勒珲城。这时鄂勒珲城的首领我们都熟悉,就是努尔哈赤第一战被他打跑的尼堪外兰,他挥师起兵的仇人。所以,努尔哈赤打的异常勇猛,冲锋在前,即使身受箭伤三十余处,仍然奋不顾身。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在他的带领下,士兵们勇敢顽强成功破城,将仇人尼堪外兰手刃。进攻鄂勒珲城的这关键一战和尼堪外兰的灭亡,让苏克苏浒部落入了努尔哈赤的掌握之中,由此直接改变了建州女真势力格局。当然,仅凭努尔哈赤目前实力并不足以与反抗势力进行抗衡,之所以有恃无恐,是因为仰仗明政权的背后支持。每次斗争他都争取明朝授权,绝不去触犯明朝的切身利益,这一明智的选择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手刃尼堪外兰之后,努尔哈赤并没有歇息,而是重整旗鼓继续出击。年,哲陈部被征服。年,董鄂部首领何和里率部归顺。同年,完颜部亦被征服。就这样,背负弑亲深仇大恨的努尔哈赤用了五年的时间,统一了建州五部,完成了自己阶段性目标,形成了一个稳固的势力。总结统一建州女真的五年征战,青年努尔哈赤并不只是凭借一腔热血的蛮打莽撞,而是采用了“恩威并行,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的策略。这种军事家的战略思维为其统一女真征程拓宽了道路。统一建州五部的壮举使得白山黑水地区的另一个女真部族坐立不安起来。
六、古勒山之役海西是同建州并立的另一支女真部族。自从努尔哈赤统一建州以后,海西部族的首领们就酸溜溜的很不是滋味,既有恐慌也有不服甚至不屑。横空出世的混小子果真就那么有能耐?要不试探试探,看看这个小子对海西有没有歹心。年海西叶赫部首领纳林卜录派人向努尔哈赤要求划出一个城给他。这个要求是不是很过分。凭什么给,就凭你声望高、资格老?或许叶赫以老大自居,觉得你给我一座城,我就可以罩着你。努尔哈赤是谁,初出茅庐就成王,统一建州的热血依然滚烫,我不惹你们就是给你们很大的面子,还想要城,有病吧!遭到拒绝的叶赫见努尔哈赤不顺从,很不高兴,该给这个小子点颜色看看了。两年后,叶赫纠合哈达、乌拉、辉发、科尔沁、锡伯、瓜尔佳、朱舍里、讷殷等九部,出兵三万之众,气势汹汹向着努尔哈赤的建州本部发动了大规模攻击。小样,努尔哈赤你不是能耐吗?看你这次能使出多大的本事。欺负人欺负到头上了。强敌压境,势力悬殊,处境险恶。虽然统一建州本部后,努尔哈赤休养生息了三四年,但总体来说实力还是单薄点。怎么办?缴械投降?将拼命夺下的疆土拱手让人?认怂?不可能!我努尔哈赤的血液里就没有这样的基因。仗肯定要打,关键是怎么打?热血青年努尔哈赤冷静下来,仔细分析当前严峻形势。敌强我弱,但敌人是杂牌军,平日里关系相处也不是那么和谐,所以在组织领导方面肯定比较混乱,谁也不想身先士卒,所以对胜利的渴望也不很强烈。因此,这仗不难打。努尔哈赤告诉手下的将士们,来犯的敌人杂乱不一,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我们的兵虽然没有他们的多,但大家记清楚,我们可以战胜他们的诀窍就一个:擒贼先擒王。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分析好了当前形势,给大家鼓足气,努尔哈赤开始精心排兵布阵。他把自己的优势兵力集中在古勒山,以逸待劳,准备抓住有利时机发动进攻。战斗打响,正如努尔哈赤所料,通过精准实施“斩首行动”,联军阵脚大乱,仓皇逃窜、溃不成军。努尔哈赤乘胜追击,活捉了乌拉部首领满泰的弟弟布占泰,同时还缴获了三千匹马和其他的大批物资。送货上门,这次赚大了。七、交好明廷统一建州五部标志着努尔哈赤在女真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江湖地位,古勒山之役则昭示着其强大的开始。古勒山之役对努尔哈赤的军事生涯来说,实在是太关键了。第一,它严重打击了海西女真,削弱了敌对的力量。第二,在失败的阴影中,海西女真各部为了自保,纷纷陷入霸权争夺的窝斗之中,从而给了努尔哈赤坐收渔翁之利的可乘之机。第三,进一步得到了明政府的信赖和支持,并由此得到进一步晋升。但是,从年跨上马背,一直到年古勒山大捷,十余年的戎马生涯,让努尔哈赤心生喟叹。这十年,取得了不少的成绩,甚至超越了当年的父祖,可以说是算是一个功成名就的人。可是我努尔哈赤这样拼命到底是为了谁,到底是什么值得我这样做?一呼百应手刃敌人固然痛快,但这种腥风血雨的生活何时才是尽头,到底是谁再制造着这样的世界?是我吗?还是我的敌人?还是我的苦主?我的未来是什么,未来在哪里?环目群雄逐鹿的白山黑水,看着对建州女真虎视眈眈的强敌,看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女真大众,一个模糊的信念变得越来越清晰:我要结束这纷争不断的一切!怎么做,方法只有一个,打倒强敌,彻底打服。这个时候,虽然变得比以前强大了,所谓的“强敌”收拾起来也只是个时间问题,但是有一个巨大的绊脚石却一直横亘在努尔哈赤的眼前。让努尔哈赤最头疼的不是对手,而是自己的苦主——正在日渐腐朽的明政府。明朝封建统治集团对东北少数民族历来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它不会允许存在一个统一的政权存在,因为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威胁他们的统治。这是一块乱地,窝里斗不怕,一致对外可就不是一件好玩的事了。努尔哈赤自然明白明政权的居心,海西女真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明政权的支持,他们既然敢于进犯自己,也不排除明政权故意纵使。所以,努尔哈赤就想方设法处理好与明政权的关系,该听话听话,该讨好讨好,改进贡进贡,巧妙地运用“倏顺倏逆”“乍吞乍吐”的策略,目的就是要博取明政府的绝对信赖和更大的支持。努尔哈赤,一个战无不胜的天才军事家,正在向着一个卓越的政治家转变。这一切,都是为了他下一个目标。八、管理政权统一建州五部和古勒山大胜,使得努尔哈赤的威望和实力空前强大。在积蓄力量继续讨伐其他女真部落的过程中,努尔哈赤还在同步进行着另一个意义重大的举动——对政权的管理。驰骋疆场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努尔哈赤武略厉害,文韬同样出色。从小到大,努尔哈赤的父祖都忙着打仗,肯定没有功夫对他进行系统的文武教育。所以,这里不得不产生一个疑问,想当初的“侍候”努尔哈赤在明将李成梁那里都学到了些什么?是李成梁觉得这小子像个栋梁之才刻意教的,还是努尔哈赤自己偷师学艺?总之,成年回家后的他才情禀赋完全超出了常人的想象,事实证明,身边其他二十郎当岁的青年完全不能与他同日而语。经历了十几年的刀风剑雨,需要有一个像样的稳定的居所了。要不然何处是归乡?年,即将统一建州五部的努尔哈赤在哈兰哈达山(即烟筒山)下的南岗,“筑城三层,启建楼台”,修筑了费阿拉城,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大本营。同时“定国政,凡作乱、盗窃、欺诈,悉行严禁”,不许女真民众犯上作乱,不许侵犯满洲贵族的私有财产,这俨然就是一个国家政权的雏形。什么是格局,能够比别人站得高看得远就是格局,能够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就是格局。一帮小首领围绕白山黑水那点地整天打打杀杀能有什么出息,我努尔哈赤不是这样的人。努尔哈赤内心开始燃烧起另一束熊熊烈火——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这就是努尔哈赤的格局。有了这个格局,努尔哈赤的每一个决策将会更加谨慎,每一场战争将会更加决绝。他要为自己将来的“国家”负责,他要为追随他的“臣民”负责,他要为自己打下的每一块“疆土”负责。年,努尔哈赤由费阿拉迁到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东)居住。这座高七丈的新城,是经过女真夫役的多次营建,规模远远超出“旧都”费阿拉城。城池结构设计的也非常合理,内城居住着“皇亲国戚”,外城居住着精悍的士兵、护卫,城池的外围则居住着二万多户市井百姓。城外的市井百姓也不是杂乱无章的居住,而是有着明确的区域划分和分工。北门外侧居住着专门制造铁甲的铁匠,南门外则居住着制作弓箭的工匠,东门外侧是一百多间贮藏谷物的粮仓。这一切是不是划分的很科学。从这些组成上来看,赫图阿拉城不像是一个“都城”,更像是一个军事大本营。是的,这一切就是为了蕴蓄更强大的力量。
九、创造满文当然,光有都城不成,既然想要成立一个真正独立的属于自己的国家,还得要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努尔哈赤就是想要一个全新的国家,因为他太了解女真族的历史,他不想让过去一千多年被统治、奴役和剥削的悲惨历史重演,他知道只有一种情况下女真人才会强大起来,那就是团结统一。年前,女真人也曾在先人阿骨打的带领下建立了金朝,有过多年的短暂辉煌,可是努尔哈赤不想复制粗野统治的短命王朝,他想要一个长治久安的“王朝”。武功要有,文治更不能少。如何文治?即使在行军途中,这件事都会在努尔哈赤的脑海萦绕。他想到了重要的一点。年,在同东海女真勠战的间隙,努尔哈赤把巴克什额尔德尼和噶盖两个文化人叫到身边,告诉有一件历史重任要交付他们去做,这是一件事关国运的重任。两人一听,头上的汗哗一下流了出来。不会是让我们两个文弱书生也上马杀敌吧。但既然是重任,又怎会这么简单。就当两人面面相觑彷徨无措的时候。努尔哈赤郑重其事地说,你俩来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字吧。得了,还不如上马杀敌。历史上,女真族在金代曾仿照汉字创制了女真文,并在金统治区域内广泛使用。后来,随着金朝灭亡和元朝的建立,为了服务于统治者的需要,蒙古文字在女真地区逐渐流行起来,从而使得女真文衰落下去。直到努尔哈赤兴起时,使用蒙古文字的状况依旧在延续。说女真语,用蒙古文,这对努尔哈赤政权的巩固,对当时的政治经济联系以及社会发展,都极为不利。努尔哈赤深刻地看到了这一点。回到前面。努尔哈赤下达的任务让巴克什额尔德尼和噶盖感到非常为难,就从来没有干过这样的事情,难道要凭空造字吗?谁知努尔哈赤微微一笑,“无难也!但以蒙古字,合我国之语音,联缀成句,即可因文见义矣。”佩不佩服,是不是很有想象力!领导一句话,下面跑断腿。看似难题不难,实际操作起来可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巴克什额尔德尼和噶盖仿照蒙古文字母,根据本族的语音,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创制了最初的“满文”。但是,这种文字在推行过程中,现了很多的问题,只能不断地磨合和修改,已至前后经历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个时期三十三年的创制、推行和改进,才最终建立起了能够准确表达思想的文字。虽然是借鉴了蒙古文,但这也算得上是女真文明史上的一大创举,“满文”的出世也为努尔哈赤政权稳固以及女真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谓意义非凡。十、吞灭哈达再回到古勒山大捷后烽火连天的战事之中。这时的努尔哈赤精力旺盛,大本营建设、文化建设以及各种国家治理一点也没影响他杀伐的步伐,开始向边远地区进军。此时,他的儿子也已披挂上阵。有这样冲锋陷阵的父子带领,手下将士士气更加威猛,所到之处,对手非逃即降。年,东海女真的虎尔哈路酋长王格、张格前来降附,自此努尔哈赤的势力已逐步向黑龙江流域扩展。也就在这个时候,内斗加剧的海西女真哈达部在同叶赫部争夺霸权的过程中陷入了被动,眼看走投无路,无奈之下硬着头皮向如日中天的努尔哈赤求援。真搞笑,七八年前你们海西九部联军想把我至于死地的事忘了吗?现在内讧了,打不过叶赫就想起我来了,好吧,你不用发愁了,我收了你,让叶赫冲我来吧!努尔哈赤面对哈达部的求助毫不同情,而是先下手为强,直接带着大兵冲进了哈达城,生擒了其首领孟哥布禄,并将他处死。轻而易举的收服了哈达,对努尔哈赤本来是件好事,但此事却让明政府很不开心了。攻陷哈达部之前,努尔哈赤在明政府面前做的还算不错,不但严格按照明政府的摆布行事,还经常派遣部下到北京进贡,而自己也曾几次亲自赴京朝贡。这些行为方式,讨得了明政府极大地信任,让明政府甚至对其所作所为产生了错觉,误以为他的力量强大有利于辽东局势的稳定,因此在他的一些统一行动中并没有公开阻止。但是这次不一样,一贯采用“分治”政策的明政府嗅到了一丝危险的气息,你努尔哈赤守好你的建州部就行,同室操戈吞哈达,竟敢把我这个主子不放在眼里,努尔哈赤你究竟想干什么?努尔哈赤帮助明政府捍卫边境安宁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明政府这些年对努尔哈赤也不薄,不但给予高官厚禄,对努尔哈赤稍微做点出格的事情也是睁一眼闭一眼。但是,有一点明政府很清醒,他们不希望努尔哈赤的势力过于强大。养虎为患的道理谁都明白。必须遏制他。明政府强令努尔哈赤使哈达“复国”。在威吓面前,努尔哈赤选择了屈从。没办法,此时的自己还没有强大到足以和明政府抗衡。哈达部真是一块强身健体的好肉,先等等再吞吧。为了弥补“过错”,努尔哈赤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孟哥布禄之子吴儿户代为妻,并送其回哈达。这么做在明政府面前足够悔意吧。这就是“倏顺倏逆”的努尔哈赤。但是,此时的努尔哈赤赶上了一个“好时候”,有在位四十八年却有三十年不临朝的奇葩皇帝朱翊钧(年—年)执政明朝,啥都好对付。年左右的明朝,暮气沉沉,汉奸盛行,军队腐败,东林党执政,一团乱麻,虽有心治理东北,但已无力控制局面。而这时的努尔哈赤则意气风发、雄心勃勃、虎视眈眈。哈达“复国”没过多久,明朝一片乱局之际,努尔哈赤趁着哈达发生饥荒之机,又将哈达吞灭。这次玩的是真的。女真统一大业又增加了一块重要的拼图。十一、创建八旗努尔哈赤一面攻城略地,一面治理着内政,一面忽悠着明政府,好不忙活。此时,治理军队对努尔哈赤来说已经不在话下,但随着自己的地盘越来越大,归顺的人越来越多,如何治理好辖内的老百姓,成了稳固自己江山的又一件不可马虎的大事。得让每个人都有可以依附的组织,通过组织的力量来凝聚人心、提高战斗力。这个组织怎么来搞?此前的满洲旧俗,凡出猎行围,照依旗寨而行,每人各出一支箭,十人一帮设立一个总管,由这个总管指挥九个人行猎。这个总管被称为牛录额真。看到这个名字是不是很想问牛录额真是啥意思。查资料得知,“牛录”在汉语中是大箭的意思,“额真”则是主的意思。毋庸置疑,这个牛录额真是十个人里最牛的人。努尔哈赤极其熟悉和习惯这种习俗,于是他革故鼎新开始进行全民管理上的顶层设计。这个顶层设计的作用同创立“满文”的重要性级别一致,这也是改变女真族命运的一大创新。看看努尔哈赤是怎么设计的吧。年,努尔哈赤把原来十人为一单位的制度直接扩大三十倍,成三百人一单位,称为牛录,设立一个牛录额真,后来叫佐领。各牛录的旗分成黄、白、红、蓝四色。此后,随着努尔哈赤的势力范围越来越大,“国民”越来越多,就把“四旗”改成了“八旗”。这就来了,我们是不是经常在电影、电视剧中看到所谓的“八旗子弟”,你是正黄旗我是正红旗等等,是不是很耳熟,但一般人说不出到底是哪“八旗”。现在看个详细。在年,努尔哈赤正式明确“八旗制度”,即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没有镶边,是整个颜色的旗帜。顾名思义,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则是镶了边的,黄、白、蓝三色旗镶了红边,红色旗镶了白边。八旗制度是女真族(后来被努尔哈赤的儿子清太宗皇太极改称满族,另文再续)“以旗统人”兵民一体、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这种制度将满族全部人口都编入了八旗之内。越来越多的人口怎么编进八旗?看一下每个旗的架构:每三百丁立一牛录额真(佐领);五牛录为一甲喇,设一甲喇额真(后称参领);五甲喇为一固山(即为旗),设一固山额真(后称都统)。也就是说,每个旗由参领、佐领和个人组成。八旗制度虽然源于女真人的狩猎组织,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但其最本质的精髓得到了传承,即对义务的负担和权力的分配都是以八旗为单位。任务八旗分,土地八旗分,抢来的人口、钱财和牲畜同样分为八份。这种平均分配制度聚合了八旗的凝聚力。八旗制度是在女真氏族联盟制残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制度,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一定意义上讲,从根本上肯定了一些人的社会地位,但也相应否定了一些人的社会地位。八旗的创立,不可避免的会导致社会分层,有了分层也就会滋生一些难以调和的矛盾。当然,就其女真发展史而言,其优越性也是得到肯定的,它把涣散的女真各部联结起来,形成了一个组织严密的社会整体,消除了各部差异,巩固了女真统一事业的成果,促进了满族的形成,为努尔哈赤后金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灭亡乌拉组织架构的顶层设计循序渐进,以文化心按部就班,有“八旗”护法,有满文凝聚人心,仗打的更有了目标和动力。明末乱局纷生,天赐良机,时不待我,抓紧抢地盘。拔掉海西女真哈达这个肉中刺,还有叶赫这根眼中钉。叶赫比哈达难对付的多。海西内战,哈达就是被叶赫打得满地找牙。那怎么了打叶赫,直接上,硬碰硬?虽然此时的努尔哈赤兵强马壮,有了足以和叶赫抗衡的资本,但努尔哈赤并没有贸然行事,原因之一是因为叶赫有明政权在为其撑腰。努尔哈赤几年前大不违吞并了哈达,与明政府结下的梁子还在,他不想再次激怒明政府,过早暴露自己的野心。他隐忍着,像一只隐藏在草丛中的猛兽,伺机寻觅最好的猎捕时机。不能直接攻击叶赫,那就选择曲线救国的另一条路径——先拔除叶赫的羽翼。年,东海女真瓦尔喀部斐优城(吉林珲春一带)首领穆德黑,为了摆脱乌拉部的控制,自愿归顺努尔哈赤。“顺者以德服”,为了以示诚意,努尔哈赤特意安排自己的亲兄弟舒尔哈齐和儿子褚英前去迎接穆德黑的部属。穆德黑的江湖地位由此可见一斑。穆德黑,你居然敢背叛我,不管你投靠的主子是谁,你必须死。乌拉部的首领布占泰咽不下这口恶气,带着一腔怒火在乌碣岩对接降的队伍进行疯狂截击。这个布占泰啊,真是不醒脑,此前被努尔哈赤吊打的伤疤忘了吗?如若不是努尔哈赤大发慈悲将你释放,你早不知道在哪里当游魂野鬼了。乌碣岩的截击战打得异常激烈,结果是乌拉军大败,损失士兵三千余人、马匹五千和铠甲三千副。布占泰仓皇而逃。但是,这事完了吗?努尔哈赤是谁?他的雄心你真不了解吗?布占泰,这次你摊上大事了。努尔哈赤在收拾完海西女真的辉发部后,年,再次将矛头对准了布占泰。这是一场必须拿下的战斗,若胜了就只剩叶赫这个海西女真最强的对手了。努尔哈赤进攻乌拉的战斗打响。这场战争,对于亲自带兵上阵的努尔哈赤来说,志在必得;对于布占泰来说则是无路可退,生死存亡。一方轮番猛攻,势不可挡。一方拼命抵抗,垂死挣扎。“两军之矢如风发雪落,声如群蜂,杀气冲天”。布占泰压虽然上了所有家底誓死一搏,但终抵挡不住战神努尔哈赤摧枯拉朽的凌厉攻势。三万大军灰飞烟灭。布占泰落败,只身逃往叶赫。乌拉宣告灭亡。顺利拿下乌拉,海西女真仅剩了依然仰仗明朝的叶赫部。统一女真的最后一步已跃然棋局。叶赫,我要来了,你准备好了吗?十三、叶赫心结话表努尔哈赤和叶赫决一死战之前,我们简略了解一下叶赫部的历史由来,以及与努尔哈赤间的恩恩怨怨。叶赫是肃慎(女真)最古老的氏族部落之一,因分布于叶赫河(今吉林省梨树县一带)得名,分同姓叶赫和异姓叶赫。叶赫部落号称叶赫那拉部,分布于南起长白山东至滨海地带,是为同姓叶赫。叶赫部是“海西四部”(叶赫、乌拉、哈达、辉发)之一。叶赫先世一说姓土默特氏,本是蒙古族,后来灭掉扈伦那拉部,改姓那拉氏。明朝时,叶赫部依险筑城,开始称雄于海西女真。努尔哈赤雄心勃勃统一女真的最后一座大山即是叶赫部。努尔哈赤要搬除叶赫部这座大山,既有“国仇”,又有“家恨”。还记得年海西叶赫部首领纳林卜录向刚刚统一建州女真的努尔哈赤要地不成,恼羞成怒纠合哈达、乌拉、辉发等九部三万之众想要对他灭顶的事情吧。这事努尔哈赤一直没忘。这是努尔哈赤的“国仇”。至于“家恨”,那更是“世仇”。叶赫那拉氏族与爱新觉罗氏族之间的的矛盾由来已久。据说早在元末明初时,叶赫那拉氏族与爱新觉罗氏族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结果叶赫那拉氏打败了爱新觉罗氏,成为当时女真族最大的部落。说来有趣,事实上,叶赫那拉氏和爱新觉罗氏世世代代都是血统之亲,努尔哈赤不但是叶赫那拉氏所生,还娶了叶赫那拉部落的女子。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便是叶赫那拉氏(孟古)所生。但即使有这样的血统关系,因为权位和利益纷争,便经常在打打合合、亦敌亦友间变换。年,努尔哈赤的妻子孟古病危,想见自己的母亲,努尔哈赤便特遣使到叶赫迎接岳母。然而当时叶赫首领金台石不允许,只派了孟古姐姐乳母的丈夫南太前往探视。努尔哈赤异常愤怒,斥责叶赫:无故抢掠我的属地,又率九姓之国,合兵攻我。你们兵败认输,欲结婚约修好,可又背弃盟约,将许给我国的女儿嫁给蒙古。现在我的大妃生了病,想和自己的母亲见最后一面,你们竟然不许!连这么一点点关系也要断绝吗?如此出尔反尔,还有什么人情、信义可言。孟古不久去世,努尔哈赤极度悲伤,三年之后才下葬,葬于尼雅山岗。建州与叶赫的仇恨又增加了一层。努尔哈赤与叶赫结下的梁子中,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誓死不嫁努尔哈赤”的传奇女人——叶赫那拉·布喜娅玛拉,又名东哥。东哥是叶赫部的公主,有满蒙第一美女之称。东哥出生时,叶赫部的萨满(巫师)曾评论说:此女可兴天下,可亡天下。俗话说自古红颜多祸水。围绕这个女人的路边野史多不胜数,一概英雄不要江山要美人,最终送命的送命、亡族的亡族。东哥之所以誓死不嫁努尔哈赤,是因为努尔哈赤是她的杀父仇人。想当年,叶赫九部兵败努尔哈赤,东哥的父亲布塞战死沙场。叶赫为了自保想把东哥嫁给努尔哈赤示好,但东哥自有主张,不但不嫁枭雄努尔哈赤,还扬言,谁杀了努尔哈赤,就嫁给谁为妻。年,东哥已经年过三十,叶赫布扬古贝勒见东哥年纪已大,于是将东哥许配给许配给了喀尔喀部达尔汗贝勒的儿子——莽古尔岱。原本许与努尔哈赤,而今东哥出嫁他人,这对叶赫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野史说,征服欲极强的努尔哈赤听到东哥出嫁消息后,十分气愤,想出兵攻打叶赫,半路抢新娘,但与叶赫结盟的明朝派兵保护东哥。努尔哈赤有所顾忌,最终没有出兵,但他诅咒东哥:“无论此女聘与何人,寿命不会长久,毁国已尽,构衅已尽,死期将至矣。”一年多后,果如努尔哈赤的诅咒,东哥病死他乡,只在历史文献中留下了“叶赫老女”的称呼。她的命运结束了,但借她名义而起的战争并没消失,仍然弥漫在叶赫、建州和明朝的上空。十四、统一女真从年建州起兵到年收拾完布占泰,戎马倥偬,功名尘土,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凝望着眼前的叶赫部,努尔哈赤眼中充满的不再是让敌人胆寒的杀气,而是宠辱不惊的淡然和看透时局的睿智。他充满了自信,他想要实现的梦想就在眼前,叶赫马上就可以唾手可得,已没有力量能够对他进行阻挡。但是,他内心又泛起一些忧伤。他或许本不想做一个掀翻世界的人,他也曾想守着他的建州,遵从明政府的牵衡政策,和海西、东海等各部族互不侵犯、和平共处。怎奈,他们容不得他,见不得他强大,一直想把他置于死地,让白山黑水继续在乱事纷生中沉沦。不,这不是我努尔哈赤想要的。是时候对血雨腥风中的女真做一个彻底的了结了。在筹备与叶赫决战期间,努尔哈赤同步进行着另外两件大事。一件大事是对东海女真进行征伐。这里简略描述一下,不是瞧不起东海女真,只怪其过于弱小,根本不是努尔哈赤的对手。年,努尔哈赤攻取了兴凯湖以东瑚叶河畔(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刀闭河)的滹野路。年,夺取渥集部之乌尔古宸(今俄罗斯比金河一带)、穆棱二路。年,征服雅揽、西临(今俄罗斯苏袒赫河一带)二路。年,攻占渥集部东额黑库伦城(今俄罗斯纳赫塔赫河地方)。年,努尔哈赤派兵两千征服位于黑龙江中游的萨哈连部。同年,还招服了阴达珲塔库喇喇(今抚远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附近)以及诺罗、石喇忻等三路。年又攻占库页岛及其附近岛屿。至此,散居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东海女真大部分被统一起来。写到这里,有个比较扎眼的地方,那就是努尔哈赤征服过的好多地区,而今变成了俄罗斯的地盘,包括漂洋过海攻克的自古以来属于中国领土的库页岛。不光扎眼,也扎心。唉,国弱必被欺。进行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后金政权的成立。还记得努尔哈赤大本营的建立路线吧,年在呼兰哈达山下的南岗,形成了“国家政权”的雏形;年迁址赫图阿拉,形成一定规模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有了强大的根据地,努尔哈赤一路所向披靡、攻城掠寨,地盘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政权管理上建立了八旗制度,还创立了满文。所有这一切条件,都在酝酿和预示着一个真正的“国家政权”的出现。年正月,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力排众议,扯下和明政府唯唯诺诺遮遮掩掩的面具,在赫图阿拉即汗位,建元天命,国号“大金”(史称后金)。一个国家政权正式建立,脱离了与明朝的隶属关系,开始了和明朝对抗的时期。说起此前努尔哈赤和明政府之间的恩恩怨怨,那可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的。且不说明朝军队失手误杀了人家的爷爷父亲。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的道路上更是一个劲的使绊子。一直以来,由于明政府“以夷制夷”的压制政策,影响了努尔哈赤施展拳脚的空间。只是后期腐朽的明政府实在无力整顿东北地区乱局,再加上努尔哈赤狡猾的“攸顺攸逆”的策略,搞得明政府一度晕头转向,对其睁一眼闭一眼,放任不管。努尔哈赤收拾东海女真不在话下,但想要收拾叶赫,就不得不先面对明政府这座横亘在他们中间的大山。凡事都有个底线,如果越界行事可就不好玩了。我明政府虽已风雨飘摇、老态龙钟,但是我立的规矩你不能破,我的人你不能动,你动下试试。你的人?叶赫人是吧。告诉你,你们牵制我这些年,我早受够了。你不让我打叶赫,行,那我不和你玩了,老子现在就自立为王,你俩一块打。造反了。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向明朝正式开战(后面详叙)。女真统一的终极之战拉开帷幕。这是一场隐忍和筹备三十六年的战争。先沉不住气的是明政府和叶赫。年,在明政府的支持下,叶赫贝勒金台石的儿子率军进攻努尔哈赤统未果。年,叶赫联合明政府纠结重兵气势汹汹卷土重来,与努尔哈赤进行了历史有名的“萨尔浒大战”(后面详叙)。但是战争形势急转直下,被努尔哈赤打得落花流水。叶赫见势不妙,慌忙撤退。想跑,这样天载难逢的机会怎会轻易放掉。努尔哈赤兵分两路大举进攻叶赫大本营,并发下重誓:不克叶赫,誓不回师!面对势不可挡的后金大军,叶赫金石台、步扬古只有固守东西两城。努尔哈赤命后金军掘地为穴,挖倒城墙,攻入东城。金石台眼看大势已去,拒不投降,自焚而死。布扬古见东城已破,孤立无援,无奈投降。但是为了防止叶赫东山再起,努尔哈赤并没有采取以前“顺者以德服”的怀柔政策,而是处死了布扬古。至此,叶赫部遂告灭亡。三十六年的漫长征程,叶赫终于被征服,努尔哈赤由此完成了统一女真的伟业。女真各组四分五裂的时代宣告结束,并从此走上了伟大的振兴之路。
十五、讨伐明朝在努尔哈赤还没有即汗位建立“大金”之前,明政府就一直对其发展壮大有所隐忧。年明朝内阁首辅叶问高更是忧心忡忡地说:窃念今日边疆之事,惟以建州夷最为可患。首辅在明代是首席大学士,主持着内阁大政,权力最大。叶首辅如此认为,那就基本代表了明政府的态度。于是明朝统治者便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使用各种手段来遏制努尔哈赤的势力,因此也就使两者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最后迫使努尔哈赤自立山头,成立了后金政权,暗斗成了明争。年,成立后金政权两年后,努尔哈赤正式向明朝宣战。既然是正式宣战,那就得师出有名。为此,努尔哈赤列出了讨伐明朝的檄文——“七大恨”,把自己积怨多年的愤恨公布天下。来看看这“七大恨”吧。第一恨,明朝无故杀害努尔哈赤父、祖。第二恨,明朝偏袒叶赫、哈达,欺压建州。第三恨,明朝违反双方划定的范围,强令努尔哈赤抵偿所杀越境人名。第四恨,明朝派军队保卫叶赫,抗拒建州。第五恨,叶赫出于明朝的支持,背弃盟誓,将其“老女”转嫁蒙古。第六恨,明当局逼迫努尔哈赤退出已垦种之柴河、三岔、抚安之地,不许收庄稼。第七恨,明朝辽东当局派遣守备肖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弑亲之仇,夺“妻”之恨,被压迫,被敌对,被强占耕地。国仇,家恨,私怨。理由很充分。为什么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不选择在后金政权成立的那一年呢,这是因为努尔哈赤一直在等待一个最为合适的时机。发布“七大恨”这年,女真地区灾荒严重,民间饥困,激化了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这就是一个最好的时机。努尔哈赤就是利用这个时机,把女真人的不满、怨恨引向明朝。这就是努尔哈赤高明的思想战争。通过思想动员,使得女真地区军民拥护、空前团结、士气高昂。反明第一战,目标抚顺。四月十四日,努尔哈赤率兵分两路进军抚顺。左翼四旗进攻东洲、玛哈丹二堡,自己率领右翼四旗直扑抚顺。当时驻守抚顺的是明游击李永芳。此“游击”不是“游击队”的“游击”,而是明朝的一个武官职称,排在总兵、副总兵、参将之后。明朝总兵下辖的兵力平均从三万到十万不等,相当於一个军甚至集团军,参将与游击所率领的兵力大概相当於一个独立旅,—人左右。对李永芳开打之前,努尔哈赤依然采取他“恩威并行,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的策略。努尔哈赤致书李永芳:明朝发兵帮助叶赫,我才率军来攻,你只是一个游击,能够战胜我吗?你很有才智,识时务,我国正需人才,像你这种人才我怎能不加以重用?你要是想战的话,我军弓箭可不认识你。你若出降,我便保城中百姓安宁。你不要以为我在吓唬你,我若连你这区区一城都打不下,还出什么兵?降不降,你好好考虑。是不是很拽、很自信,甚至很傲慢。看似情真意切语重心长,实则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一种冷森森的杀气。这就是努尔哈赤,积年累月的征战聚敛了他的霸气,他用军事家的思维综合分析李永芳处境,就四个字:凶多吉少。识时务者为俊杰。正如努尔哈赤所料,李永芳看完书信后,便出城投降。就是这么简单。因为很晚得到努尔哈赤攻打抚顺的消息,明广宁总兵张承萌急忙领兵救援抚顺,在谢哩甸附近被努尔哈赤的大军三面围攻,大败而死。在短短几天的时间内,努尔哈赤依次攻下了抚顺、东州、马跟单,兵进范河界,获得了大量的牲畜、粮食、财物,按照功劳大小对贝勒大臣等官兵进行分配,军威为此大振。抚顺是努尔哈赤打下的第一座明朝边城,李永芳则是第一个投降的明朝边将。攻克抚顺之后,待明朝廷还未缓过神之际,努尔哈赤乘胜出击清河,八旗将士八进八退,以较为沉重的代价全歼清河守将邹储贤六千多守军。抚顺、清河短时间内相继失守的消息令明朝野上下为之大震,殊不知,这就是为没落腐朽中的明朝所敲响的第一声丧钟。十六、萨尔浒大捷同明政府撕破脸皮真刀真枪干起来,努尔哈赤退无可退。攻破抚顺、清河之后,胆气十足的努尔哈赤向明朝挑战:我做的不对吗?你们明朝如有意见,那我们就来点痛快的,约定时间决战。如果认为我做的有理,那就送金帛过来,我可以停战。面对努尔哈赤咄咄逼人的态势,明万历皇帝十分震怒:当初我大明扶持你,给你权力,给你地盘,给你朝奉的机会,你非但不感恩戴德,反而恩将仇报,你不仁别怪我不义,小子,你就等死吧。为了挽回辽东败局,明廷命杨镐为辽东经略,从全国调兵遣将,准备将后金国犁庭扫穴一举荡平。但是此时的明朝财政困难,兵饷迟迟不能筹齐,直到抚顺丢城一年后的二月份才得以在辽阳集结,以预定的兵力出师。杨镐采取明廷征剿建州女真时的老套路,议定兵分四路、分进合击赫图阿拉。中路军杜松、王宣、赵梦麟等率兵三万由沈阳出抚顺关沿浑河从西部进攻;北路军马林、麻岩等率兵两万出三岔口,合叶赫兵从北部进攻;东路军刘、乔一琦、康应乾等率兵两万合朝鲜万人出宽甸口进军董鄂路从东部攻击;中路军李如伯、贺士贤率兵两万出清河鸦鹘关从南部进攻。杨镐作为总指挥,坐镇沈阳。明军号称四十七万,但实际上除朝鲜一万援军外,仅有兵力八万八千五百余名。诺大的明朝就用这点兵力对付努尔哈赤行吗?是不是明廷小瞧努尔哈赤呢?其实不然,关键的原因还是没有钱,凑不齐兵力,要不然也不会让朝鲜来出援兵。唉,可怜的明廷啊,怎会到了如此的窘境?这仗能打胜吗?与明廷东拼西凑出兵相反,虎踞龙盘的努尔哈赤已做好充分战前准备,就等着猎物上门了。努尔哈赤探明了明大军的部署、师期和各路军的内外矛盾,看穿了明朝声东击西的策略,定下了“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集中兵力破敌的方针。他判断由抚顺关而来的明军是主力军,应先予打击。努尔哈赤亲率八旗劲旅六万人西向迎敌,双方在萨尔浒一带发生了遭遇战。三月初一,明将杜松等率兵结大营于萨尔浒山岗。努尔哈赤则命后金兵在界凡修城准备抗敌。杜松于是安排两万人留守大营,命一万人进攻界凡。努尔哈赤根据明军阵型,命代善、皇太极率领两旗兵援界凡,自率六旗攻萨尔浒山明军大营。双方的阵仗看清了吧。杜松两万大军在大本营迎战努尔哈赤的六旗后金军,一万大军面对界凡守军以及代善、皇太极的两旗后金军,总体三万明军对阵六万多后金军,力量对比显而易见。两军对垒,天大霾晦,咫尺不能辩,明军的枪炮完全无的放矢。习惯这样的天气的后金军乘机进攻,铁骑冲杀,万矢如雨,一日之内,破其营垒,明军大败。主将杜松、王宣和赵梦麟皆阵亡,“明兵死者,漫山遍野,血流成河,军器与尸冲入浑河者,如解冰旋转而下”。战死的士兵如同三月刚刚解冻的冰块一样,在浑河里旋转而下。多么骇人的惨状,战争是何等残酷。三月初二,马林所率明兵得知杜松主力军战败的消息后,变攻为守,在离萨尔浒西北三十余里的富勒哈山尚间崖立营,又命部将潘宗颜、龚念遂各率万人,分屯大营数里之外,以成犄角之势,并环列战车以阻挡敌骑兵驰突。后金军先派一部骑兵横冲明将龚念遂营阵,接着以步兵正面冲击,攻破明军车阵,击败龚军。中午时分,努尔哈赤快马赶到马林所扎大营的地方,两军混战,明军败退。而后,后金军进攻潘宗颜军,同样势如破竹取得胜利。这样,北路明军大部被歼。明军副将麻岩等皆被杀,总兵马林仅自己率数人逃往开原。击溃中路军和北路军之后,努尔哈赤在界凡隆重欢庆胜利,犒赏三军将士。欢庆完毕,当晚五更时分就马不停蹄回师迎击准备进攻赫图阿拉的东路刘军。三月初三,为全歼刘军,努尔哈赤采取诱其速进,设伏聚歼的打法,事先以主力在阿布达里岗(赫图阿拉南)布置埋伏。三月初四,刘綎先头部队进至阿布达里岗时,遭到伏击,兵败身死。努尔哈赤乘胜击败其后续部队。三路明军与后金军大战之时,掌握着一支机动兵力的统帅杨镐并没有作出任何策应。及至杜松、马林两军战败后,才在三月初五,慌忙传令李如柏军回师。明廷也就只有这一支军队逃脱了覆灭的命运。纵观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用兵可谓出神入化,三月一日战败杜松主力军,三月二日战败北路马林军,三月三日、四日战败东路刘军,三月五日南路军李如伯不战而逃。仅用五天时间,就完败前来讨伐的明军。这一系列奇袭之中,处处都有努尔哈赤亲率主力大军的身影,可谓兵贵神速。反观明军,各自为战,信息不通,缺乏策应,在总体兵力和武器装备还占优的情况下,处处被动挨打,损兵折将四万五千余人,几乎全军覆没。萨尔浒之战是明清兴亡史上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努尔哈赤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明廷消灭后金的企图,保卫了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冲破了明朝的辽东防线,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为进一步攻占辽沈地区和统一东北全境奠定了基础。十七、辽东危局萨尔浒的大捷并没有让努尔哈赤暂时收手,他反而利用将士们高昂的士气继续乘胜出击攻城拔寨。年6月,努尔哈赤的大军势如破竹攻破开原,7月占领铁岭。后金大军所到之处,慑于萨尔浒核爆的余波,明军基本放弃抵抗,望风而逃。此时,已掌握东北大部疆域的努尔哈赤目光所致,辽阳、沈阳城上明军的猎猎旌旗是那么的刺眼。多年征战,从建州开始一直到消灭叶赫完成女真的大一统,可以说有效摆脱了明廷的掌控,实现了独立自主。但是,环顾被明朝统治期间,作为明廷统治女真地区权利枢纽的辽阳,一直是整个辽东的首府,是东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而今成立的后金政权,不拔除这个悬在女真头顶长达二三百年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就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只有拔除辽阳和沈阳,努尔哈赤才更有底气和明朝叫板。因为,保卫明朝京师的开原、铁岭、抚顺、沈阳、辽阳五个军事重镇,已被后金清除了三个。辽阳,我努尔哈赤征战这几十年,为的就是有一天能够同你平起平坐,可是你不许,你瞧不起我,现在你成了我的心魔,我努尔哈赤发誓定要拿下你们,不然,我死不瞑目。萨尔浒大败之后,面对虎视眈眈的努尔哈赤,明廷再也不敢麻痹大意,他们已经嗅到了努尔哈赤带有血腥的杀气,这是挑战整个大明江山的一种杀气。面对辽东危机,明廷起用熊廷弼为辽东经略以解危局。事关江山社稷安危,此时不管启用谁,面对的都是一副十分棘手的烂摊子,能挽回局势,就是救国功臣,挽不回局势,恐怕脑袋不保。明廷和努尔哈赤的两把剑正明晃晃的悬在这颗脑袋的上方。那如此危难时刻,所启用的熊廷弼是个什么人物?明廷不管启用谁,首先他得要洞彻辽东的局势。此前,能够镇得住辽东局势的人叫李成梁。就是努尔哈赤幼年时在他家做“侍奉”的明将李成梁。在万历年间能够缓解明朝边疆危机,两员大将居功至伟,一个是东南戚继光,另一个就是东北李成梁。威名赫赫的李成梁镇守辽东近30年,拓疆千里,战绩卓著。年的辽东,誓要统一女真的努尔哈赤与海西女真、东海女真等各部族激战正酣。面对如此乱局,明廷对控制不住局势已82岁高龄的老将李成梁生了疑心,于是派遣熊廷弼前往调查。这是熊廷弼第一次被派往辽东。熊廷弼是科举出身,不是职业军人,但他性格刚烈耿直,具有大无畏的精神。面对战功赫赫的一代名将,在强大的阻力和困难面前,他并没有畏手畏脚走过场,而是认真审慎进行调查。随着调查的深入,李成梁很多的问题被熊廷弼发现。做为辽东本地人,镇守辽东几十年间,李成梁为了自身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利益集团,这时辽东的整个官员系统都出自李氏门下,可谓针插不进,水泼不入。并且,考虑到明军旧的编制力量很难凑齐兵源,李成梁就大量募集家丁私自成兵,可以说是首位可以利用家丁独立成军的明朝将领。养活私家军必定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于是李成梁便不时会掩败为胜、冒领战功,假借军功谋取利益。此外,他还控制了大量的军户土地,以及定期掠夺与走私,由此也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虽然李氏集团破敌有功、战绩辉煌,不管是蒙古人还是女真人或是朝鲜人,无不都对李成梁俯首帖耳,但是在政治平衡术面前,已形成地方山头一人独大的李成梁,是明廷不愿意见到的,谋取私利则更是明廷所不许的。当然,明廷对李成梁的不满,主要还是因为其经营下的辽东形势愈发恶劣。就在年,李成梁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此时,自己曾经的“侍奉”努尔哈赤已经统一建州,日渐强大。可在李成梁看来,他似乎还是曾经那只温顺的猫,于是他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放弃六堡,拱手将六堡让给努尔哈赤。六堡是什么地方?那可是辽东一带遏制女真的重要堡垒,也是辽东重镇抚顺、清河的唯一屏障,如若丢失此处,那如同为努尔哈赤的大军打开了牢笼,从此可以纵横辽东、不可阻挡。然而,在没有任何兵荒马乱的情况下,李成梁下令迁走了六堡的十余万居民,莫名其妙的就给放弃了。更为错误的是,李成梁还为此向朝廷报功,说是招抚边民十余万,以此获取巨额奖赏。唉,只能为此长叹一声。一块马蹄铁让英格兰国王查理三世失去了自己的国家,一个六堡或许就是造成明朝灭亡的那块“马蹄铁”。这个建功一世的李成梁,为了个人及集团的私利,将六堡这块“马蹄铁”钉在了努尔哈赤的铁骑之上,稀里糊涂成就了努尔哈赤的功业,最终变成了大明的一个掘墓人。对于明朝来说,对于熊廷弼来说,调查工作晚了一拍。如果当时的万历皇帝能够看到明朝的结局,他必定首先会斩杀李成梁。但历史没有如果,万历皇帝看不到明朝的未来,李成梁最终只落得个让出山头,体面退休。这对李成梁来说是一个微乎其微的代价。得了大便宜的清人写《明史》,评价李成梁:“边帅武功之盛,(明)两百年来所未有。”你说明廷能让这样写吗?!李成梁退休后的辽东更加混乱不堪,直至辽阳、沈阳危机,大明江山危机。熊廷弼,你最了解辽东局势,你再来收拾残局吧!十八、攻克辽沈年的辽阳、沈阳岌岌可危。临危受命的熊廷弼马不停蹄奔赴辽东。山海关外,所到之处一片人心涣散、相继逃亡的混乱景象。为了稳定军心,性格耿直的熊廷弼到任第五天,就将临阵脱逃的三名明军将领处斩。熊廷弼深入巡阅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萨尔浒大败,开原、铁岭、抚顺三大军事重镇易主,面对如日中天力量强大的努尔哈赤,唯有以守为攻避其锋芒。他采取“坚守进逼”之策,招抚流亡军民,修缮战具,训练整顿军纪,把十八万明军分散布置在清河、柴河、三岔等地,相互策应,固守城池,不轻易和后金军开战。这一招很奏效,对于善打野战、机动战的后金军来说,实在很难歼灭明军的有生力量。就这样,仅一年功夫就稳定了辽东的不利局势。坚守不出的熊廷弼与不敢贸然进攻的努尔哈赤进入战略僵持阶段。如果这时能够一直僵持下去,对大明未来的形势或有转机。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年七月二十一日,明万历皇帝朱翊钧驾崩。其长子朱常洛八月初一即位,九月初一又吞红丸死于乾清宫。其前有人持梃闯入宫中击伤人的案子也是针对他的。朱常洛长子朱由校即位,又发生了李选侍以母辈妃赖住乾清宫为朝臣坚决要求将之移出宫的案子。梃击、红丸、移出宫三案引起纷争,朝臣结党营私为祸。明末这种宫廷的剧变,皇家权力的崩塌,朝野内外的纷争,进一步折射出执政者的昏庸、腐朽、无能。朱家王朝整个一幅大厦将倾的样子。这就是天意,正所谓上帝想让谁灭亡必定先让谁疯狂,你不亡我,我自亡。不得不说,努尔哈赤的命真好。乱局之下,党争之中,刚直的熊廷弼未被人污以胆小怯战而被迫离职,成为政治牺牲品。熊廷弼离职后,缺乏军事才能的袁应泰上位辽东经略。这个袁应泰乃“历官精敏强毅”,但“用兵非所长,规画颇疏”。玩政治权术行,用兵不太行。这和身经百战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努尔哈赤对垒,仗还未打,胜负已分。袁应泰一上任,就对熊廷弼以守为攻的策略进行了调整,在条件并不成熟的情况下,还布置对后金的反攻,致使明军的防御体系受到了削弱。此外,袁应泰还轻率的把大批蒙古灾民安置在辽阳和沈阳城内,使得为数不少的后金“奸细”混入其中。如此一些列作为,成功松动了熊廷弼坚守一年的堡垒,更为努尔哈赤提供了求之不得的最佳时机。面对这样的时机,军事嗅觉极其敏感的努尔哈赤怎会轻易放过。阵仗再大我也不怕,就怕你不出门和我打。熊廷弼你不出门我没法打,袁应泰你有种,你敢出来我定叫你有出无回。年春,春寒料峭,浮冰在解封的浑河里相互撞击,咔咔作响,顺流而下。经过精心备战的努尔哈赤再次披挂上阵,带领大军直取沈阳。此时的沈阳,是辽东权利枢纽辽阳最为重要的一个守护神。沈阳若失,辽阳必不保。这一点,历届辽东经略深谙此道。经过虚虚实实的战前试探,三月十日,努尔哈赤亲率八旗大军,“将板木云梯战车顺浑河而下,水陆并进”,直取沈阳。十二日兵临城下,将沈阳团团围住。十三日晨,努尔哈赤令李永芳(就是那个第一位投降后金的明将)派人送书劝沈阳守将贺士贤投降,又用计诱使其出城迎战,随将其射杀。总兵出师未捷身先死,一下打掉了明军的锐气。后金军以云梯、战车对沈阳城进行猛攻。明军则奋勇抵抗,在城楼上连续发炮,炮身炽热,装药即喷。可见战斗的激烈程度。趁此时机,八旗兵过壕沟急攻东门。就在这个紧要关头,被袁应泰放进城的蒙古灾民里的后金奸细揭竿而起,他们里应外合,砍断桥绳,放下吊桥,后金军蜂拥而入,很快就进占了沈阳城。唇亡齿寒。得到沈阳城失的消息,驻守辽阳四周的多路明军紧急驰援,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毫不畏惧,拼死作战,一度使后金军“却而复前,如是者三”,最后终因寡不敌众而全军覆没。但后金军也有很大损失,伤亡了数千人之多。袁应泰亲派的五千援军也中了努尔哈赤的埋伏被悉数歼灭,再不敢轻易救援。攻克沈阳后,努尔哈赤召集诸王大臣议定:“沈阳已拔,敌兵大败,可率大兵,乘势长驱,已取辽阳。”三月十八日,努尔哈赤亲率后金大军进发辽阳,十九日到达辽阳城外。袁应泰随即命明军出城五里结阵迎战。双方你来我往,战事一直打到晚上,明军败退至鞍山。三月二十日,袁应泰率领家丁组成的三万虎旅军冲出辽阳城东门,在辽阳东山结为三营,列枪炮三层,攻打八旗兵,牵制其攻城。枪炮林立的阵仗看着是不是很吓人。但这阵仗要看在谁面前了。努尔哈赤从容应对,一边部署攻城,一边从左右翼抽调兵力冲击袁应泰阵营。同时,命左翼掘开水闸放护城壕中的水,令右翼运土石堵住入水口,城壕逐渐干涸,后金军乘势渡过壕沟,明军阵脚动摇,只能败退辽阳城内。英勇的后金右翼兵冒着明军密集的炮火,登上西城城墙,占据了两个角楼。明军誓死抵抗,当天晚上,官兵举着火把与后金军一直戮战到天亮。三月二十一日,后金军发动了更为猛烈的进攻,袁应泰在东城组织明军苦苦抵抗,但终因势力悬殊被八旗兵击败。袁应泰见大势已去,四面重围之下逃无可逃,于是坐镇远楼上火焚殉职。明朝控制辽东的权力中枢辽阳宣告易主,辽河以东地区全部归属后金。辽沈之战对于明朝来说,失败有其必然因素。首先,从抚顺、清河之战以来,明军就厌战、怯战,情绪低落。特别是萨尔浒大败更是对明朝军民给予了沉重的打击。失去了广大人民和士兵们的支持,谈何去夺取胜利。其次,明廷用将不当。沈阳守将贺士贤有勇无谋,辽东经略袁应泰“用兵非所长”,用他们来挑战战神努尔哈赤,就如同拿鸡蛋碰石头,战争结果可想而知。第三,就是明廷乱局。结党营私,人人自危,谁还有心思去管辽东危局。想整顿却又拿不出孤注一掷的决心,人家努尔哈赤每次可都是把脑袋挂在腰上,带着全部家底战斗,输赢自见分晓。辽沈之战的胜利,对于后金来说,则正式确立了与明朝对峙、分地而治的历史地位。十九、辽河之战辽、沈失陷,明举国震惊。整个京都全面戒严,九门昼闭。一片风声鹤唳。大胜之后,努尔哈赤召集群臣商议迁都辽阳。诸王大臣都说辽阳不安全,明军说打就打回来,应回旧都。而这个时候努尔哈赤却说:“若我兵还,辽阳必复固守,凡城堡之民逃散子山谷者俱遗之矣。弃所得之疆土而还国,必复烦征讨,且此处乃大明、朝鲜、蒙古三国之中要地也,可居天与之地。”看到没有,这就是格局,胸怀天下的格局。这时的努尔哈赤已经不是外出抢掠一番就跑回老家的眼光短浅之辈,夺取辽阳、沈阳的重大胜利并没有使他得到满足,他反而强者恒强,执意将前沿阵地辽阳作为新都,要把辽沈地区变成继续进攻大明乃至蒙古和朝鲜的战略要地和桥头堡。再次大败之后的明廷重启回籍听勘的熊廷弼为辽东经略,欲支撑辽西,收拾辽东残局。这个决定让人哭笑不得,却也实在没有更好的人选可用。熊廷弼临危受命,用己之长克敌之短。他最了解努尔哈赤用兵特点,针对其短于攻坚、缺乏水师、后防不稳、兵力不足等弱点,提出以守为主的三方布阵策略:集中兵力于广宁,对付强敌;而于登莱、天津建立水师,扰乱辽东半岛沿岸;经略驻山海关,指挥全局。熊廷弼的这个以守为主的策略,是着实让努尔哈赤头疼的策略,但对于明廷来说却是一直都没喜欢过,明廷只想把努尔哈赤彻底剿灭。明廷知道熊廷弼“怯战”的“老毛病”,于是又任命王化贞为广宁巡抚,驻广宁,寄希望于王化贞能够辅佐熊廷弼挥师东进。这个王化贞名义上听从熊经略的安排,但有明中枢叶向高、张鹤鸣背后支持,仍和此前的袁应泰一样极力主战,处处与熊廷弼唱反调,由此埋下了明廷再败的种子。王化贞拥兵十余万,熊廷弼只有四千兵马,能够左右战局的只有王化贞。王化贞分兵两万守三岔河,沿着辽河一字摆开以防后金军。同时,王化贞还自以为是的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蒙古林丹汗援兵以及李永芳内应上,以为打过辽河努尔哈赤必败。真是愚蠢至极。此时的蒙古林丹汗虽然表面上站在明朝一边,但是此前漠南蒙古诸部已被努尔哈赤打服过,摄于其强大的八旗军,因此,虽然态度不友善,却不敢轻易插手明朝与努尔哈赤间的战争。至于让李永芳当卧底里应外合对付努尔哈赤,那更是痴心妄想。李永芳投降后金后,不但被授予三等副将,努尔哈赤还将第七子贝勒阿巴泰之女许配给他,被人称做李额驸。你说人家李永芳和努尔哈赤都成一家人了,你居然还想策反人家,真不知道是咋想的?事实证明,李永芳非但没被策反,反而策反了许多明朝官民投降后金。年正月,善于捕捉战机的努尔哈赤自然不会放过明辽东经抚不和、战守举棋不定的良机,为巩固辽沈,割断蒙古与明的关系,同时解决后金国内经济困境,于是率大军渡过辽河,主动出击进攻辽西。后金军首先围攻西平堡,王化贞听从其亲信孙得功的计谋,命广宁大部军队前往救援,谁承想孙得功竟是后金军内应,西平堡没救成,反而返回广宁四处散布努尔哈赤大军杀到的消息,导致城内军民惊慌失措,四处奔逃。王化贞根本不具备抵挡努尔哈赤的能力,也狼狈而逃,与熊廷弼同退山海关。广宁随之失陷。努尔哈赤又派代善、皇太极率兵攻克义州,占领辽河以西四十余城堡,获得了数百万饷帑、粮食、军器、火药、马牛、布帛等大批物资,并将之全部运往辽东,解决了经济上的困境。二月十四日,努尔哈赤迎后妃至广宁,行庆贺之宴。二十七日,努尔哈赤与后妃等还辽阳,并命河西降官降民迁至河东。几天后,八旗官兵放火烧毁广宁返回辽阳。明廷令熊廷弼、王化贞的征讨之旅,以损兵折将毁了广宁而告终。明朝与后金很快又回到一年前辽河两岸对峙的原点。二十、迁都沈阳辽河之战,十几万前来进犯的明军再次折戟,让努尔哈赤更有了底气。他料想今后明军很难再去组织像样的反攻了。这就像拳台上两个拳击手,交手几个回合之后,基本就摸清了对方的力量和套路。敌我之间,如果势均力敌就会小心谨慎,如果力量悬殊强者就会大肆进攻。通过几番较量,丢城弃铠的明军锐气大挫,辽东进入稳固期。努尔哈赤明辨形势,经过深思熟虑又做出一个大胆惊人的决定:迁都沈阳。大王,你这是闹着玩吗?刚拿下辽沈没多久,辽河两岸还战火连天之际,你高瞻远瞩,一番慷慨陈词说定都辽阳,好,那我们就信了你,听你的定都辽阳。可这新建的东京城还没有完工,老百姓的住房还未盖好,恐怕吃的用的都不够,劳役也多,你说改都就改都啊,老百姓能受得了吗?况且,辽阳城是辽东历史悠久的第一大城市,基础设施完善,沈阳只是个小小的“中卫”,谁愿意住在这种穷乡僻壤的地方。你这么干这不科学!尔等真是目光短浅,你们看这沈阳四通八达之处,西征大明,从都儿鼻渡辽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二三日可至;南征朝鲜,自清河可进。沈阳浑河通苏苏河(即苏克素浒河),于苏苏河源头伐木顺流而下,林木不可胜用;出游打猎,山近兽多,且河中之利亦可兼收矣。我想好了,必须迁都。这些理由充分吧!早已看清沈阳重要战略地位和发展前途的努尔哈赤,不管诸王大臣众口一词的反对,还是决定迁都沈阳。不管从军事还是经济角度考虑,迁都沈阳的好处都是一大堆。之所以非要放弃辽阳,努尔哈赤自然也是看到了它的不利之处。因为地理缘故,辽阳更容易受到明朝从海上的袭扰。迁都沈阳至少可以有所缓冲,同时还可以与蒙古拉近距离形成攻守联盟,如若明朝再次疯狂反攻打过来,那返回老根据地赫图阿拉也更容易些。不得不佩服努尔哈赤异于常人的战略眼光。做为“形胜之地”的沈阳,便于控制整个东北,便于进取整个山海关、北京。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多么英明的决策。数百年以来,历经风雨沧桑的沈阳,也充分体现了它独树一帜的价值内涵。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定都沈阳更隐含着努尔哈赤的雄心壮志——伐倒明朝这棵业已枝枯叶疏的大树。这里简要概览一下沈阳的历史沿革。年前人类在此农耕渔猎,繁衍生息,创造出新乐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属地。秦朝时期,天下分36郡,沈阳隶属辽东郡。汉武帝时期在沈阳设立玄菟郡。隋代开皇年间改称“沈州”,沿用至唐代。辽代开始向沈州移民,并修筑土城。金代仍沿用“沈州”之名。年,元代改沈州为“沈阳路”,从此,“沈阳”这一名称正式登载史料。年,明朝改称“沈阳路”为“沈阳中卫”。总体来说,沈阳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是东北地区建城最早的城市之一,但由于地近边塞,长期以来以军事防卫为主。年三月初三,“辰时,出东京,谒父、祖之墓,祭扫清明。”在努尔哈赤祭扫结束之后,前往沈阳,宿于虎皮驿堡。并于初四末时,进入沈阳城。随后,努尔哈赤在沈阳的中心地带,修建了议政之所——大政殿和十王亭,在中轴线北侧依照女真族建筑模式建设了“居住之宫”,史称“罕王宫”。这便是“沈阳故宫”的雏形。再后来,皇太极继承汗位,尊沈阳为“盛京”,续建“沈阳故宫”,并在大内宫阙里将女真改称为满洲,于年将国号改称为“清”。年,顺治迁都北京,盛京为留都。年,清朝以“奉天承运”之意在盛京设奉天府,故沈阳又名“奉天”。简述完毕,再回到后金时期的沈阳。总得来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为沈阳迎来了历史性转折,使得沈阳一跃成为皇城国都,这为后金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二十一、弊政之害辽沈易主之后,努尔哈赤不出意外的对当地汉族人民实施了一系列的霸凌政策。没办法,这是历史的无奈。强者征服弱者成为统治阶级,弱者终究逃不过被压迫和剥削的命运。努尔哈赤打打杀杀这么多年,最初,为被压迫的女真人起兵反抗明统治者,夺得统治权后又反过来对辽东汉人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他所在统治阶级攫取利益,以此维护他的统治地位。弊政之一,剃发。民族不同,势必在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着装打扮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对于所占领的每个地方的汉族人,努尔哈赤都强令用剃发作为降顺的标志,以此改变汉族人的民族习惯,严重侮辱了汉族人的民族尊严,由此引起了汉族人的不满和反抗,拒不接受者便会遭遇杀戮或奴役。弊政之二,杀掠。几十年刀光剑影,抢地盘、掠财物、俘获奴役、屠杀反抗者无不充斥在努尔哈赤大大小小战争之中。年,攻取抚顺时,努尔哈赤将所得人畜三十万散给众军。年,攻克开原,“屠杀人民忘虑六、七万口,子女财帛之抢来者,连络五、六日”。年,努尔哈赤认为统治区内所有的反抗行为皆因知识分子策划而起,于是对汉族知识分子进行了野蛮杀戮,史载“太祖令察出明绅衿尽行处死,谓种种可恶皆在此辈,遂悉诛之”。弊政之三,迁徙。为了巩固满洲贵族的统治,更好地控制辽东人民,防止叛逃,努尔哈赤多次下令迁徙大量汉人。将镇江、宽甸、汤山等处汉民迁往萨尔浒,将锦州二卫迁往辽阳,广宁四卫迁往沈阳等地。不愿前往者就派兵进行野蛮屠杀。这种迁徙的结果使得许多城郭空虚、田园荒芜,汉人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到处一片荒芜悲惨的景象。弊政之四,合住。为了安置大量进入辽沈地区的满族人,努尔哈赤强令满汉两族房舍同住、粮食同食、牲口同喂,他认为满族“移家而来,甚为劳苦”,汉人向他们供应衣食住行是应该的。在表面上看,这一切似乎搞的是民族平等,促进民族融合,但实际上是征服者闯入别人家园,随意霸凌汉人财物、妻女,使得汉民失去了当家做主的权力,成为满人的“奴仆”。原本的封建制生产方式转化成了奴隶制生产方式,这是历史的倒退。弊政之五,苦役。为了提升各种战备能力,努尔哈赤向辽东人民征发了繁重的劳役,修筑城郭、煮盐、运输等苦役不断,严重妨碍了农业生产、正常生活,民众为此苦不堪言、强烈不满。威逼、掳掠、强占、侮辱、杀戮,等等,辽沈大地上,广大汉族人民的生存环境犹如炼狱一般。努尔哈赤的系列弊政在进占辽沈初期,对于汉族人民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进一步激化了辽沈地区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反抗残暴统治的斗争由此不断涌现。年,有记载称二百八十多万老百姓逃入山海关。虽然这个数字过于夸大,但是逃亡这种方式对于大多数手无寸铁汉族百姓来说应是首选。实在待不下去了,不逃还不知道接下来会面对什么样的噩运,能不能活过明天都成问题。大量的逃民对于后金政权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都往外跑,那谁来渔猎耕种,谁来纳税,谁来养活大量的军队?光凭着几十万的满族人显然不行。面对这种情况,努尔哈赤命令军队看管好辖区的汉族人,严禁逃跑。逃跑不了又没力量直接对抗怎么办,恨透了努尔哈赤残暴统治的汉族人便用投毒进行抗争。后金军喝的水和吃的蔬菜、鸡鸭鱼肉等等,被汉民撒进毒药,中毒者为数不少。努尔哈赤更是众多汉人想要毒杀的魔头。年,在海州视察的努尔哈赤举行宴会时,有汉人向井水中投毒想要毒杀他被人发觉未果。不想做阶下囚的汉人最为激烈地反抗方式当属暴动和起义。年,明将毛文龙率领军队会同镇江民众举行起义,将驻守该地的后金游击佟养真父子和随从抓获。汤站、险山民众也发生了暴动。年,复州城一万多民众揭竿而起,顽强抗击八旗军,但最终寡不敌众以全军覆没而告终。年至年的五年时间内,在后金辖区陆续发生了数十起起义,汉族人民的英勇反抗沉重打击了后金的统治。虽然汉族人民的反抗活动都以失败而告终,但却有效延缓了努尔哈赤的侵食扩张之路。原以为通过残暴的杀戮会让汉族人民俯首帖耳摇尾乞怜,谁料想统治区内反抗风潮一浪高过一浪,社会剧烈动荡,一片混乱,毫无秩序可言。这样的景象和女真各部内斗时期有什么两样。努尔哈赤深知社会秩序恶化的严重后果,为了稳控局势,他下令停止满、汉两族同居以及滥杀无辜的错误政策,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对汉族人民的过分压迫,辽沈内部动荡的严峻形势终于慢慢稳定下来。二十二、发展经贸努尔哈赤拥兵几十万,叱咤辽东地区几十年,如果仅靠抢掠明朝物资维持战争机器的运转是远远不够的。那支撑努尔哈赤几十万大军纵横驰骋辽东疆域靠的是什么?明代女真地区的农业生产一直孱弱,受地理、风俗等原因的影响,女真人的生产活动主要以采集山珍、捕鱼、狩猎为主,迄今尚未发现女真人利用河水进行灌溉或修筑简单河堤的记载。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之前,由于女真各部之间争权夺利、相互倾轧,严重制约阻碍了农业生产。前面咱们提到过,整个社会搞得犹如炼狱一般,人人自危,无法劳作,田地荒芜,贸易中断,社会生产几近瘫痪。努尔哈赤深谙社会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对于稳固一个政权的重要性,只有拥有了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你才可以摆脱经济落后的束缚,积蓄发展的动能,不再受制于人。于是,在征服哈达后,继续保持采集、渔猎生产发展的同时,努尔哈赤下令要求兵民在领地大力开垦耕地。年,李成梁鬼使神差将宽甸六堡拱手相让给努尔哈赤之后,这块延袤八百里的膏腴地区就变成了努尔哈赤的“粮仓”。食盐向来是辽东的稀缺之物,为解决食盐问题,年六月,努尔哈赤命人开始在海边煮盐。不仅要解决“吃”的问题,“穿”的问题也同等重要。年,后金政权成立以后,努尔哈赤便昭告国民,开始养蚕,播种棉花,有力提升了自供能力。还有畜牧业也随着后金政权的成立而快速发展,努尔哈赤的辖区以内,家家户户都有鸡、鸭、猪、鹅、牛、马、羊等圈养。此外,还有更为重要的就是手工业的发展。在统一建州时,有记载称努尔哈赤部下就有“甲匠十六名、箭匠五十余名、工匠三十余名、冶将十五名”。手中不但有“匠”,家里还有矿。年三月,建州开始大规模开采金矿和炒铁,这为财富积累以及铁质农具和兵器的制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进占辽东之后,明朝在当地的铁矿、冶铁设备以及大批工匠悉数被努尔哈赤接管,进一步促进了满族制铁业的发展。努尔哈赤在征伐叶赫时,就有记载其四万大军“盔甲鲜明,如三冬冰雪”,进一步验证了其辖内冶铁、筑造、手工作坊等达到了一定的工艺水平。农业、渔猎、采集以及手工业的蓬勃发展进一步带动了商贸的繁荣。努尔哈赤打仗行,做生意也十分了得。统一建州之后,他就积极发展自己的商贸体系,在抚顺、清河、宽甸、叆阳等地方打通与明朝互市的关口,用自己辖区的人参、貂皮等传统特产,换取明朝的农耕用具、粮食布匹等生活物资。此外,他还命人倒买倒卖,获取了不菲的收入。如抚顺就是他经常做买卖的地方,用貂皮和海珠赚取了“利不下数万”金。努尔哈赤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民对权利地位、财富分配的渴望,开始动摇旧有的奴隶制生产关系,奴隶背叛奴隶主的事件时有发生。我们在课本中都学过,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制度)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当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对立使得原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出现矛盾的时候,生产效率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存在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的时候,就会引发社会的动荡,因此这时就得需要有新的社会制度来替代旧的社会制度。课本复习完,再回到努尔哈赤所面临的困境,怎么来解决不断涌现的社会阶级矛盾,以便更好地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毫无疑问,努尔哈赤时期明朝的封建制社会生产关系代表了当时大中华地区最先进的生产关系,与明朝有着密切联系的努尔哈赤极其熟悉这种生产关系。这个时期的女真地区,与明朝商贸往来日益频繁,满族和汉族相互杂居,在文化、经济交流方面比以往更为加强,这就为努尔哈赤实施系列封建制改革产生了先决条件。重要改革之一,努尔哈赤对于辖区内的住民无论是自愿归附还是战争降顺,统一编为民户,拥有同样的户籍和待遇,这显然不同于原先的奴隶制度。重要改革之二,努尔哈赤建立了屯田制,实行劳役地租。年,努尔哈赤下令每一牛录出丁十人,牛四头,开始在空地耕种,以此收获梁谷,作为劳役地租,全部充实仓库。牛录的其他壮丁在牛录自身分得的土地上耕种,收获所得自身所有,即所谓家田。年,他又颁布“计丁授田”令,将海州、辽阳一带明朝官僚丢弃的土地三十万日(一日合田六亩)收归后金所有,分给满族人丁耕种。每丁种粮五日,种棉一日,每三丁种官田一日,每二十丁以一丁充兵役,一丁服差役。是不是规定的很精细,这就是“计丁授田”,是努尔哈赤时期的“计划经济”。但是不管是“牛录屯田”还是“计丁授田”,都是通过编户的办法控制人口,将劳动者束缚在土地上,向统治者缴纳劳役和实物地租,接受沉重剥削。随着后金逐渐建立起新的封建制度,社会生产力也随之不断变强,划分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成为后金政权的上层建筑,努尔哈赤的统治基础也得以进一步稳固,战争机器的威力日益强大。二十三、剑指山海关辽沈失陷,辽河溃败,明朝对抗后金的气力愈发积弱,内忧外患的大明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反观后金,内部治理成效初现,社会经济日渐好转,沈阳城中,士兵的盔甲犹如三冬冰雪般寒光闪闪。五年了,我的铁骑雄风称霸东北,再无敌手;我的子民安居乐业,再也不会流离失所。端坐在大政殿中的努尔哈赤长长舒了一口气,但旋即又双眉紧蹙脸色凝重起来,严峻的目光投向西南方向,久久不语。西南方向有一座山关,名叫山海关,关的那一边就是坐拥二百多年历史的大明王朝。那里有数不尽的风流人物和富贵繁华。“两京锁阴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这座山海关,地理位置险要,位于明长城东端,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是连接东北和华北的交通要道,是关系明、清命运的一道历史名关,山海关为明朝魏国公徐达在年始建,前后共用二百六十多年时间,建成了七城连环、万里长城一线穿的军事防御系统,主要为了防御北元以及后金等外敌的入侵。是的,这座关是萦绕努尔哈赤心头多年的一道枷锁。在横取辽沈、虎视京师的努尔哈赤面前,山海关的至关重要性再次显现。这是大明关外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大明江山的基石,不能松动,不容有失。天将灭大明,必先乱其心志。面对后金觊觎大明江山的危急形势,明廷内部对如何有效保卫山海关,抵御努尔哈赤攻势产生了分歧。代替熊廷弼出任辽东经略的王在晋等一些官员,主张放弃关外,专力防守山海关,在距关八里外修筑城池,置四万重兵驻守。放弃关外的这个主张遭到不同意见,一个叫袁崇焕的兵部主事跳了出来,竭力反对王在晋的防守策略,提出坚守宁远(今辽宁兴城)的主张。是攻是守,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这个袁崇焕一看自己的策略不被重视,居然单骑出关,阅查敌情。这还不算,一番勘察安全返回京师后,他上报朝廷:“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居然自荐了,朝堂之上瞠目一片。真是有戏看了。大家都谈努尔哈赤色变的时候,忽然冒出这么一个六品官,口气这么大,莫不是想博取功名想疯了?历史舞台足够大。努尔哈赤,你不会寂寞,总会有人为了你登场。你等的那个人来了。袁崇焕,年生于广西藤县,年中进士,在任三年福建邵武知县期间,明朝在辽东败退的消息不断传到他的耳朵,虽身在八闽,却心系辽东,遇见退伍老兵就与其探讨边塞战事,对边塞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年,袁崇焕觐见明熹宗朱由校,被破格提拔为兵部四司之一的兵部职方司任兵部主事,属各部司最低一级,掌章奏问移及缮写诸事,协助郎中处理该司各项事务。话回袁崇焕自荐镇守山海关。因为事先对辽东边塞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又经自己单骑出关实地勘察,自认为有镇守边关才能的袁崇焕信心更加坚定。对于抵抗努尔哈赤,众多将领唯恐避之不及,此时袁崇焕敢于跳出来,并发表坚守宁远的主张,得到了大学士孙承宗的赞许。被努尔哈赤搞得狼狈不堪、疲于应付的明廷,像是在一片汪洋中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此时此刻,明廷多么需要像袁崇焕一样敢于跳出来提振一下士气的人。明廷遂擢袁崇焕为佥事,督关外军,拨给帑金二十万,并让其招兵买马。一心报国杀敌的袁崇焕整顿行装,踏上了镇守山海关外的征程。袁崇焕赴任山海关不久,孙承宗代替王在晋经略辽东,倾全力布置宁远的防御。年,孙承宗视察宁远城时觉得城墙不够合格,就命袁崇焕重加修筑。年,宁远城整修一新,城高三丈二尺,矮高六尺,址广三丈,上二丈四尺,异常坚固高大。同时,城墙的四个角楼全部按照西洋防御模式改建,每个角楼都可以三面施放火炮,并且还能相互照应,对敌威慑巨大。经过袁崇焕的一番苦心经营,宁远城俨然脱胎换骨,成为大明屹立山海关外的军事重镇和对抗努尔哈赤入侵关内的桥头堡。一个山海关,一个袁崇焕。努尔哈赤,你的苦主齐了。二十四、兵败宁远辽河之战努尔哈赤力挫明军,下一个目标就是山海关。可是,这山海关真不是随便想打就能打的。几年中,孙承宗和袁崇焕将山海关整个防御体系打造的固若金汤,这一点努尔哈赤深知,所以绝不会贸然行事,只能等最佳的机会。年9月,孙承宗因受魏忠贤排挤革职回乡,取而代之的是胆小畏战、不懂军事的高第。这个高第,一上任就把孙承宗精心打造的锦州、石屯、大小凌河等关外二百里防线守军撤回关内。甚至,他还想把宁远给撤了。但是袁崇焕知道宁远的战略价值,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对于撤兵的决定,他异常愤怒,坚决不撤,执意坚守。袁崇焕的坚持是对的,要是没有关外的宁锦防线牵制,努尔哈赤早就会动手了。这样以来,孙承宗走了,高第来了,努尔哈赤笑了。好几年没打仗了,手都痒痒了。撤除关外防线,真不知道是咋想的,这不是勾引我吗?好吧,你高第的人情我笑纳,山海关,为我颤抖吧!冰河踏破,雄关尘起。年正月十七日,做足攻关准备的努尔哈赤一如往常,亲率诸王贝勒等统十三万大军,雄赳赳气昂昂渡过辽河,分路挺进,直奔山海关。这一次,努尔哈赤要势在必得。拿下山海关,进可攻,退可守,后金宏图大业未来可期。此时山海关外的防线,仅剩宁远一座孤城。二十三日,努尔哈赤的大军像席卷大地的飓风一样,将宁远城团团围困。宁远就像是波涛汹涌大海中随波逐流的一叶扁舟,随时都会被无情地吞没。这时的努尔哈赤踌躇满志,俨然没把守城统领袁崇焕放在眼里。我努尔哈赤自25岁以13副遗甲起兵,纵横疆场四十余年,一直以少胜多,无坚不摧,重大战役从未失手。这名不见经传的文官袁崇焕怎会是我的敌手?他根本配不上。对自己的军事生涯相当自信的努尔哈赤曾说过,“吾自幼于千百军中,孤身突入,弓矢相交,兵刃相接,不知几经鏖战。”这就是令人骄傲的资本。面对宁远这只即将入口的绵羊,努尔哈赤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采取平时惯用的手法:劝降。“吾以二十万兵攻此城,破之必矣!尔众官若降,即封以高爵。”“汗何故遽加兵耶?宁、锦二城乃汗所弃之地,吾修治之,义当死守,岂有降理?!且称来兵二十万,虚也。吾约有十三万,亦不以尔卦也!”不畏豪强,词锋尖利。想叫我投降,做梦吧,我不怕你!袁崇焕早已做好殊死一搏的准备。虽然守军仅有两万人,敌众我寡,但是袁崇焕却非常镇定自若,下令把城外的粮食全部运到觉华岛,又烧毁了城外的民房和草料,清除了城内的后金奸细。同时,命令参将祖大寿率兵到宁远的西北,作为后援来牵制努尔哈赤的大军。袁崇焕的态度让努尔哈赤勃然大怒,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袁崇焕,你等着受死吧!二十四日,后金军用覆盖牛皮的战车为掩护,攻到宁远城下凿城墙。这一招,袁崇焕早已有应对之策,“与堞间推出木柜子,甚长且大,半于堞内半出城外,柜中实伏甲士,立于柜上,俯下失石”,这样既有效遮挡了后金军的弓箭射击,又以矢石、火药、柴草浇油等攻击凿城的八旗兵,使得凿城战术无功而返。城凿不动,只有强攻。一时间,箭如雨下,硝烟四起,战鼓雷鸣,杀声震天。如果只是这样的常规打法,敌众我寡,宁远的守城军械迟早会弹尽粮绝,失守只是个时间问题。但就在这危机时,袁崇焕摆在城墙上的秘密武器“红夷大炮”,显示出巨大的威力。总共十二门大炮火力全开,炸的后金军人仰马翻、血肉横飞,这是此前从未见到过的战争场面,后金军根本不知道这种“原装进口”大炮的厉害,大家顿时乱做一团。并且,对后金军更为不幸的是,努尔哈赤也被炮火击中,混乱之中,八旗兵拼命将努尔哈赤救出,随即退出战场,撤军回营。二十五日,心有不甘的八旗众贝勒大臣率兵再次攻城,但是依然缺乏有效攻城手段,更无法应对大炮的炮火,最终还是无功而返。城池攻不下,努尔哈赤还身受炮火之伤,无计可施的后金军只能收兵。当后金大军退去时,袁崇焕遣使送给努尔哈赤礼品和一封书信,信中曰:“老将横行天下久矣,今日见败于小子,岂其数耶?”气人不。羞愧至极的努尔哈赤回信,“俱礼物及名马回谢,请借再战之期。”二十七日,努尔哈赤在郁闷懊悔中返回沈阳,归途中发出感慨,“自二十五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惟宁远一城不下。”宁远之战,是明朝和后金交战以来所获得的第一次大胜,它有力遏制了后金进攻关内的企图,严重挫伤了后金军的锐气,明朝宁锦防线得到稳固,政治和军事格局变得对明有利,为明朝赢得了喘息的机会。袁崇焕一战成名,努尔哈赤壮志未酬。
二十五、传奇落幕居然战败了,“战神”努尔哈赤没想到,胆小如鼠的高第没想到,明廷也没想到。这样的结果只有一个人想到了,这个人就是袁崇焕。袁崇焕自荐守边抵御努尔哈赤,并不认为凶多吉少,甚至会搭上性命。当知县也好,在兵部当差也好,袁崇焕还算年轻,前途可谓一片大好,但是他之所以放着好日子不过,敢于挑战努尔哈赤,敢于接守边这份苦差事,是怀着必胜的信心的。当知县的时候,袁崇焕就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