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影视剧中,常常出现有着各色旗子的庞大组织,这些组织被称作“满洲八旗”。虽然八旗制度对于中原百姓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舶来品”,但它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现在一些人依旧自居为“旗下人”。
那么,这个纵贯整个清代的满洲八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八旗设立
八旗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年,当时的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族的战争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随着一次次征战,努尔哈赤部下的人口越来越多,原先的军事组织“牛录”已经不能满足战斗需要了,于是努尔哈赤对原先的“牛录”进行改良,创建了正黄,正红,正白,正蓝四旗。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制度规定每人为一牛录,首领称为“佐领”,满语称作牛录额真;每5牛录为1甲喇,首领称为“参领”,满语称作甲喇额真;每5甲喇为1固山,首领称为固山额真,固山就是汉语“旗”的意思。
这便是八旗制度最初的雏形,到了公元年,八旗制度再次得到发展,由原本的四旗基础上又增设了镶黄,镶红,镶白,镶蓝四旗,从而正式形成了“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兵民合一”的八旗制度。
二,八旗首领
虽然理论上八旗中每旗各设旗主一人,但上三旗往往由皇帝亲掌,不再设立旗主。
清代初期,各旗主的权利非常大,几乎掌控了一旗中的生杀大权,俨然一个“土皇帝”。
影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和珅在兰州遇到了一位“金爷”,结果和珅居然以当朝大员的身份向平民百姓金爷请安行礼,便是因为这位金爷是旗主的原因。
然而,清代的旗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完全凭实力说话。清代各旗中都有佐领,拥有佐领最多的人就是旗主,而其他拥有佐领少的人则被称为“领主”。
旗主和领主之前的区别只在于拥有佐领的不同,因此可以互相转换。比如清代规定旗主可以世袭,但是要降一级,也就是说继承旗主时会比原先的老旗主少几个佐领,因而不少老旗主几代之后便成了领主。
虽然清代初期的旗主风光无限,但后来随着皇权的不断集中,旗主渐渐的名义化,成为一种荣誉职务,就连清初担任旗主的“铁帽子王”后裔,也在后期的皇权集中下失去了曾经的权利。
三,八旗历史
清代的满洲八旗也有“嫡庶之分”,上三旗由皇帝亲掌,下五旗由满洲亲贵分别担任旗主,因此上三旗的待遇要好于下五旗,皇帝亲卫也大多从上三旗中挑选。
顺治前,上三旗分别是镶黄旗,正黄旗和正蓝旗,但在顺治后,上三旗中的正蓝旗却变成了正白旗,此后一直延续下去。那么,上三旗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
这就要从多尔衮说起了。
当年努尔哈赤本想将镶白旗交给多尔衮,哪知却被正白旗旗主皇太极捷足先登,镶白旗主自此成为皇太极之子豪格。
多尔衮不得不带着自己名下的牛录,投靠了自己的亲兄弟正黄旗主阿济格,他们二人再加上另一个亲兄弟镶黄旗主多铎,统领着满洲八旗中最精锐的部队,让皇太极即便做了皇帝也不敢轻举妄动。
可满洲以黄色为尊,皇太极虽一时动不得三兄弟,却不愿让他们统领两黄旗。
于是,皇太极想出一个“换旗”的办法,将自己的两白旗改旗号为两黄旗,而多尔衮兄弟手中的镶黄旗和正黄旗也就变成了正白旗和镶白旗。
名号虽改,实力仍在。此后多尔衮几经曲折,成为了正白旗主。
恰逢皇太极吞并正蓝旗后,让豪格出任正蓝旗主,但豪格却未能尽得人心,与后宫的关系也不睦。多尔衮抓住时机,打击豪格势力,又再次吞并了豪格的正蓝旗。
得了正蓝旗后,多尔衮为了防止重蹈豪格的覆辙,便将正蓝旗和正白旗混编成新的两白旗,而原先多铎的镶白旗则改称正蓝旗。
顺治亲政后,清算多尔衮,夺了多尔衮的正白旗,和两黄旗一起抬为上三旗,一直延续了整个清代,而多尔衮的另外一个镶白旗,则被顺治还给了豪格的后人。
四,八旗弊端
清军入关前,八旗制度极大的提高了清军的军事组织能力,为清军夺取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随着中原已定,天下承平,八旗制度也渐渐的显示出它的弊端来。
比如,当年随着清军入关的旗人,世世代代都是旗下人,永远受到政府的照顾。这些旗人不但社会地位高,而且还可以每月免费领取政府发的工资。
凭着当年祖先的“从龙之功”,不少旗人一出生就有了官爵。
可这些官爵仅仅是名义上的,因为随着子孙大量繁衍,政府编制有限,很多旗兵无法入营,这些所谓的“佐领”,“参领”也不过沦为纸面官衔罢了。
更不幸的是,由于有了这些“佐领”,“参领”的身份,不少旗人无法再接受从事普通的工作了,可政府每月发的工资有限,根本不够养活家中越来越多的子孙,因此很多旗人的生活反而十分困顿。
但纵然如此,很多八旗子弟依然选择成天玩鸟斗蟋蟀的生活,仿佛只有这样才能配得起他们的身份。
一旦有个别旗人想要融入社会参加工作,反而会被认为“没出息”,受尽其他旗人的鄙视。
顽强地保留着古老的八旗制度,终于让无数的八旗子弟在这个曾经辉煌的制度下,温水煮青蛙般荒废了自己的一生。
参考资料:《八旗通志》,《东华录》,《清史稿》,《满文老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