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康熙皇帝继位时,只有8岁。这样的年龄,还处于上学的阶段,是谈不上治国理政的。考虑到这一点,康熙皇帝的父亲顺治皇帝,在遗诏中给他安排了4位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
其实,当年顺治皇帝继位时,年龄也很小,只有6岁,也是在两位辅政大臣(多尔衮和济尔哈朗)的辅佐下,得以成长起来,直至亲政。
年8月,14岁的康熙皇帝正式亲政。照说,亲政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可对于康熙皇帝来说,却很头疼。
因为,康熙皇帝遇到了比顺治皇帝更麻烦的事情。
顺治皇帝的辅政大臣多尔衮意外去世,使得顺治皇帝能够提前亲政;而康熙皇帝的辅政大臣鳌拜,哪怕在康熙皇帝已经亲政后,也迟迟不肯放弃手中的权力,让康熙皇帝很是头疼。
一
鳌拜是满洲镶黄旗人,生于年。鳌拜从小就练习武艺,精通骑射,曾经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立下赫赫功劳,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在那以后,鳌拜在决定明朝、清朝国运的松锦会战中表现得非常抢眼,立下大功。年,清军入关后,鳌拜又先后参与围攻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的军事行动,因屡立军功而频繁升迁,成为一名手握实权的八旗将领。
鳌拜是皇太极忠心耿耿的心腹。当皇太极英年早逝后,鳌拜拥立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为帝,与多尔衮作激烈的抗争,最终迫使对方放弃称帝的想法,转而拥立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继位,这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
顺治皇帝还没有亲政时,朝政由辅政大臣多尔衮掌控。可想而知,多尔衮对鳌拜屡次进行打击,革职是家常便饭,三番四次将他以死罪论处。只是,由于鳌拜功劳太大,部众实力雄厚,多尔衮不敢真的将他杀掉,以免带来更大的麻烦。
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亲政,获悉鳌拜当年与多尔衮激烈对抗的情形后,对鳌拜极为敬重,任命他为议政大臣,在决定朝政大事时经常听取他的意见。后来,顺治皇帝临时时,又在遗诏中将鳌拜列入四大辅政大臣之列。
二
鳌拜在四大辅政大臣中,位居第四,却因为资格老,军功高,凌驾于其余3位辅政大臣之上,在朝廷里独断专行,作威作福。其余3位辅政大臣斗不过鳌拜,只好听之任之。
年,辅政大臣之一的苏克萨哈鉴于康熙皇帝已经亲政,便主动给康熙皇帝打了一份报告,请求解除辅政大臣的职务。
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行为。在皇帝亲政之后,辅政大臣已经完成了任务,辞掉职务是理所当然。可苏克萨哈的举动,引起了鳌拜的不满。这意味着他也必须要辞掉辅政大臣的职务。鳌拜一怒之下,给苏克萨哈罗织了心怀奸诈、久蓄异志、欺藐幼主、不愿归政等24款罪名,要求康熙皇帝将他处以凌迟、族诛之刑。
康熙皇帝知道苏克萨哈没有过错,不愿意处罚他。可鳌拜在御前“攘臂上前,强奏累日”,强行要求康熙皇帝处理苏克萨哈。康熙皇帝没办法,只好将苏克萨哈处以绞刑,并诛灭族人。
康熙皇帝非常愤怒鳌拜的独断专行,却也无可奈何,只好默默地等待时机。
三
鳌拜在朝廷里势力很大,康熙皇帝只能悄悄地清除他的势力。为此,他还以练习格斗、摔跤的名义,在宫廷里养了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作为贴身侍卫。
年的一天,康熙皇帝召集鳌拜入宫。随后,康熙皇帝在一帮少年侍卫的帮助下,将鳌拜抓获。那一年,康熙皇帝6岁,鳌拜60岁。金庸先生曾经在他的武侠小说代表作《鹿鼎记》里描绘了类似的情节。小说有夸张的情节,而真实的历史更加凶险。
康熙皇帝抓获鳌拜后,宣告了他的罪状,共有30条,比鳌拜为苏克萨哈罗织的24条罪名还多了6条。在这30条罪名里,有一条就是擅杀苏克萨哈。
随后,康熙皇帝依据30条罪名,将鳌拜革职,判处斩立决。据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康熙皇帝没有用执行斩立决,以鳌拜“效力年久,不忍加诛,但褫职籍没”为由,免除死刑,只是将他拘禁起来(不久鳌拜死于禁锢场所)。同时,康熙皇帝也没有株连鳌拜的家族,后来还把自己唯一的姐姐和硕恭悫长公主下嫁给鳌拜的侄儿。
四
康熙皇帝为什么不将鳌拜杀掉呢?
一个很大的原因是,鳌拜属于武将出身的权臣,虽然有一定的权力欲望,但并没有谋反之心。相反,鳌拜对皇帝忠心耿耿。否则的话,当年他就不会冒着生命危险,与权倾一时的多尔衮对抗。如果鳌拜有投机的心理,投靠多尔衮是更划算的主意。
那时候的鳌拜都没有造反,怎么可能在几十年后造反?
康熙皇帝将鳌拜扳倒,甚至也不是因为他威胁到自己的统治,而是他“欺藐幼主、不愿归政”,以及执意杀掉无辜的苏克萨哈。
当然,康熙皇帝不杀鳌拜,也与他个人的能力有关。康熙皇帝对全局的掌控能力,在清朝皇帝中属于顶尖水平,他相信就算不杀鳌拜,鳌拜也翻不起浪来,因此没必要大开杀戒。放他一马,反显胸怀宽阔,岂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