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关后的10位皇帝中,康熙的妃嫔最多,有名分的是55位,算上一些没有名分的,大约超过人。由此可见,皇帝的后宫也并不是真有“三千佳丽”,这只是一种夸张的表现方式。从康熙皇帝开始,清朝逐渐形成了后妃制度,并一直被沿用下去。
按照规定,清朝皇帝后妃分为8个等级:皇后一名,居于中宫,象征后宫之主;以下设皇贵妃一人,贵妃2人,妃4人,嫔6人。此外,贵人、常在和答应的具体人数没有限制,全看皇帝的个人喜好,只要不嫌麻烦、不嫌累,想娶多少都可以,这些女人分住东六宫和西六宫。
其中,皇贵妃的身份比较特殊,由于这个等级相当于“副皇后”,很容易对皇后的地位产生威胁,导致后宫妃嫔关系失和。因此,一般情况下,皇帝不会轻易册立皇贵妃,有清一代,只出现过21位皇贵妃,相当一部分还是死后追封,比如雍正皇帝最信任的怡亲王允祥,他的母亲章佳氏就是死后才被追封为静敏皇贵妃。
在一些电视剧和小说中,经常出现清朝皇帝微服私访和下江南找美女的情节,还会把一些民间女子带回宫里封为嫔妃。在历史上,这样的情况不是没有,但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毕竟封建皇帝娶老婆的时候,主要考虑的是能不能巩固统治,并不完全可以按照个人喜好选择。
原则上讲,清朝皇帝的妃嫔必须来自选秀女,但秀女并不是来自民间,而是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满蒙汉八旗,另一个是内务府包衣。先说八旗秀女,凡是满蒙汉八旗的女孩,只要到了13岁,都必须报名参加选秀,这种选秀每3年进行一次,由户部官员主持。
八旗秀女被选中后,样貌品行出身最好的一批,会交给皇帝亲自挑选,她们也就是将来的皇后和妃嫔,相对“差”一点的会被指配给王公贵族宗室成员,成为皇亲国戚。
再“差”一点的会入宫成为“官女子”,意思就是既要和宫女一样做杂活,又要随时等待皇帝的“召唤”,可以算是没有名分的嫔妃。这些成为官女子的秀女,如果到25岁时仍然没有得到皇帝宠幸,那么就会被放出皇宫,回到家里,由父母为她们正常操办婚事。
再来说说包衣秀女,所谓“包衣”,指的就是家奴,由于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直接隶属于皇帝,这些旗下的包衣则归内务府掌管,他们地位高于下五旗的包衣。因此,不同旗出身的秀女,个人发展也会有很大的差别。
一般情况下,包衣秀女基本只能被分配到王府里做“使唤女子”,少数运气好的可能会得到王公贵族的认可,地位也能够得到提升。当然,包衣秀女也有可能直接和宗室成员或者爱新觉罗家产生联系,这类女子大多出身于世家大族,是包衣中的“贵族”,比如康熙朝赫赫有名的“佟佳氏”,她们家族原本姓佟,因为受到皇帝恩宠,被“抬入”满洲八旗,因此在姓氏中加上一个“佳”,后来的章佳氏、魏佳氏、高佳氏基本都是相同的情况。
正因如此,只看清朝后妃的姓氏,就能大致判断出她们祖上是满洲人还是中原汉人。不过,这些女子虽然有汉人血统,但是从出生开始,接受的都是满洲式教育,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早就和汉人完全不同。就好比一个在美国长大的中国人,从小接受的都是美国文化教育,长大后再回到中国,显然也会觉得不适应。
以上就是清朝皇帝嫔妃的两个主要来源,影视作品中常出现的“广挑天下美女”的情节,基本不可能发生。而且总的来说,清朝皇帝好色者并不多,后人眼中的“风流天子”乾隆反而中规中矩,反倒是号称“千古一帝”的康熙,是清朝后宫女人最多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