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擒鳌拜,本来就是小孩子把戏。无论后来的康熙有多大功绩。在当时,这就是个小把戏而已。
但是,对付鳌拜,足够了。
不会担心康熙擒鳌拜会失败吗?不用。因为,这个只会成功,不会失败。如果第一次失败率,那就再擒一回,直到成功为止。鳌拜能怎样?他敢怎样?
为什么堂堂的满洲第一巴图鲁鳌拜,竟然被这么一个小把戏,轻松拿下?
可能很多人都被误导了,以为鳌拜类似曹操那样的人物,起码也是个董卓。其实,鳌拜没那么大的发挥空间。
从时间线上看,康熙擒鳌拜,在年。在这之前:
努尔哈赤起兵,发生在五十三年前;
清军入关,发生在二十五年前;
多尔衮去世,发生在十九年前;
顺治驾崩,发生在八年前;
康熙开始亲政,仅仅在一年前
也正是在这时,清朝还没统一天下,只有半壁江山:
台湾还被郑家占着;
南方被三个异姓王管辖,处于半独立状态;
西北的噶尔丹要做成吉思汗第二,挥兵东进。乌兰布统之战的发生地,距离北京城只有五百里。
康熙擒鳌拜,正是发生在清朝从快速勃兴到发展壮大之间的节点上。这也是清朝权力结构转变过程中的一个插曲。
鳌拜,不过是康熙的一块绊脚石。但在最初,鳌拜是被皇帝当做的垫脚石来用的。
鳌拜是怎么当上辅政大臣的
努尔哈赤十三副遗甲起兵,基本盘是自己的兄弟子侄。兄弟是亲兄弟,子侄是亲子侄。为什么突出一个亲呢?因为在最初,努尔哈赤那些叔伯兄弟们都没少给他捣乱。
所以,能依靠的人,都是关系最亲近的。但这也充分体现了“上阵亲兄弟,打仗父子兵”——有事儿真上啊。在后金及清朝前期,领兵作战的都是爱新觉罗家族成员。
可之后雪球越滚越大,人也越来越多,就出现问题了。
一个是话语权的问题。说白了,开会时候,谁有发言权?谁能坐在桌子前说话。
一个资源分配的问题。皇帝由一个人担任,但作为清朝基石的八旗,可是由八旗旗主分别掌控的。旗主之于旗人,就是主奴关系。
这些问题,通过历次辅佐新皇帝的人中,就能看的明明白白。
第一次是努尔哈赤死后,四大贝勒共同执政。皇太极是大汗,其他三大贝勒实际上就是辅政大臣。这三大贝勒分别是:代善、阿敏、莽古尔泰。
阿敏是皇太极的亲堂弟,另两个是皇太极的亲兄弟,都是爱新觉罗。
第二次是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豪格争位。最终妥协的结果是,年幼的福临继位。而作为共同辅政的是多尔衮和济尔哈朗。
多尔衮是顺治的叔父,济尔哈朗是顺治的堂叔,又都是爱新觉罗。
前面两次都是爱新觉罗辅政,到了顺治死后,画风变了——四个辅政大臣,没有一个爱新觉罗。
顺治死前,为什么把作为自家人的爱新觉罗排除在外,反而用外姓人做辅政大臣呢?
但是,再看看这四位的出身,就明显了:
索尼,姓赫舍里,正黄旗
苏克萨哈,姓叶赫那拉,正白旗
遏必隆,姓钮钴禄,镶黄旗
鳌拜,姓瓜尔佳,镶黄旗
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统称上三旗。余下的称为下五旗。下五旗旗主是爱新觉罗宗室。上三旗旗主正是皇帝本人。
所以,谁是外人?谁是内人?这个朝堂,分明就是上三旗的朝堂,就是皇帝自家的。鳌拜权力再大,也就在这个框架之下。鳌拜能指挥得动下五旗吗?不能。鳌拜要造反,上三旗能听他的吗?也不能。
顺治这样的安排,本身就是为了分化其他宗室的权力。鳌拜能做到辅政大臣,是因为背靠着皇帝这个主人。如果鳌拜不再尊重自己的主人了,他的权力基础也就不存在了。
矛盾的爆发点是,康熙亲政后,鳌拜却不想放权。并且在朝堂上对着康熙大呼小叫,连着好几天。
这也是鳌拜能够做到的极限了。如果他不满意,能不能杀了康熙?或者玩一个“狭天子以令诸侯”?
事实上,鳌拜和康熙是绑定的。康熙可以擒鳌拜,鳌拜没胆量对付康熙。因为在康熙旁边,还站着另外五个爱新觉罗的旗主。
他们看着鳌拜在朝堂上对着康熙大呼小叫,却没人去劝解、呵斥。为什么?因为,其他宗室王爷完全就是一副吃瓜看热闹一样的心态——反正是你皇帝自家的事情。
皇帝真要是处理不了自己的奴才,那说明皇帝能力不行。那就直接退回到努尔哈赤死后的形态——四大贝勒议政。
鳌拜要是敢把皇帝怎么样了,其他几家肯定也是不会听鳌拜的号令。可能那时候,鳌拜会死得更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