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上的顺治登基激烈的皇位争夺下,是八

北京主治皮肤病医院 https://m-mip.39.net/pf/mipso_6084110.html

崇德八年(公元年)九月二十一日夜,清太宗皇太极骤然崩逝,朝野上下顿时一片惊愕。

由于在此之前,皇太极并没有就立储一事做出任何交代与安排,随之而来的便是长达十七天的皇位争夺战。最终,在各方势力的相互协商与利益妥协下,年仅五岁的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出人意料”的登上了皇位,这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

之所以会有如此结果,除了遵循努尔哈赤时期制定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外,此时八旗的势力分布格局,也是影响皇位归属的最为关键的因素。

(图片来源于网络)

努尔哈赤去世后,依照“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皇太极登上汗位。

努尔哈赤时期,八旗的势力分布格局如下:

正黄旗(45牛录)、镶黄旗(20牛录),由努尔哈赤亲自统领;

正红旗(25牛录)、镶红旗(26牛录),由大贝勒代善及其长子岳托统领;

镶蓝旗(33牛录),由二贝勒阿敏掌管;

正蓝旗(21牛录),由三贝勒莽古尔泰掌管;

正白旗(25牛录),由四贝勒皇太极掌管;

镶白旗(15牛录),由褚英长子杜度掌管,褚英为努尔哈赤的嫡长子,万历四十三年(年)为努尔哈赤处死。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在努尔哈赤晚年的时候,对八旗势力进行了一次划分和调整,其主要针对的是他自己所统领的两黄旗。

努尔哈赤分别授予由大妃阿巴亥所生的三个儿子,即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每人15个牛录,自己只留20个牛录作为亲兵。同时努尔哈赤明确表示多铎为正黄旗旗主,阿济格为镶黄旗旗主,自己去世后,将剩余的这20个牛录的亲兵由多铎继承。

除此之外,努尔哈赤还将统领镶白旗的杜度调到了镶红旗下,有史料说这是努尔哈赤有意让多尔衮接管镶白旗。只不过,事情的发展并非如此,镶白旗最终是由皇太极所得,并安排给自己的儿子豪格统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天命七年(年),努尔哈赤正式颁布“汗谕”,确定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在其去世后,将由“八和硕贝勒”共同推举的方式,产生新任的后金大汗。

“继朕而嗣大位者,毋令强梁有力者为也。以若人为君,惧其尚力自姿,获罪于天也。且一人纵有知识,终不及众人之谋。今命尔八子,为八和硕贝勒,同心谋国,庶几无失。尔八和硕贝勒内择其能受谏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若不能受谏,所行非善,更择善者立焉。择立之时,若不乐从众议。怫然变色,岂遂使不贤之人,任其所为耶?”

与此同时,努尔哈赤还从议政的角度,对“八和硕贝勒”的举动进行了全方位的约束,并且还规定将此后所有的战利品,包括人口、牲畜、财物等,统统平均一分为八,以此保证此项制度施行的经济基础。

而由于这八位和硕贝勒都是掌管兵权的领旗或者旗主贝勒,因而“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也被称为“八王议政”或者“八旗议政”。而这便是《雍正王朝》中,“八爷党逼宫”雍正时,所说的“八王议政”说法的来源。

(图片来源于网络)

至于“八和硕贝勒”的人选问题,“四大贝勒”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必然是位列其中,而另外的“四小贝勒”是谁,一直以来都是没有明确的定论,这一点在《雍正王朝》中,张廷玉也进行了解释。不过网络上常说的济尔哈朗、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为“四小贝勒”的说法,有着很大的疑点,至少这一时期的多尔衮并不是旗主贝勒,并且没有什么战功,必然排不上位置。

而实际上,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四小贝勒”更应该是在德格类、济尔哈朗、阿济格、岳托、杜度等,这类有过战功的努尔哈赤子、侄、孙中间产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天命十一年(年),努尔哈赤去世,“八和硕贝勒共举新汗”的规则也随即开启。

就在努尔哈赤去世的当天,代善的长子岳托和三子萨哈廉便找到代善商议,并就拥立皇太极登基后金大汗达成了一致意见。

“四贝勒才德冠世,深契先帝圣心,众皆悦服,当速继大位。”“无人允协,谁不赞同。”

于是,在代善的首倡下,皇太极登基后金大汗,并且就此开启了“四大贝勒南面共坐,同受朝贺,共理朝政”的阶段。

而纵观皇太极登上后金汗位的过程,并不是完全按照努尔哈赤规定的“能受谏而有德者”为标准选举新汗,而是通过比照背后支持的八旗以及牛录数量,这才是皇太极能够登上汗位的根本。

也正是因为代善家族两红旗、共计51个牛录的支持,才使得仅有25个牛录正白旗的皇太极,从劣势位置上,实现了“弯道超车”,登上了后金汗位。

当然,这也就此成为了皇太极去世后,顺治皇帝登上皇位全过程的“预演”。

(图片来源于网络)

皇太极时期对于八旗势力的调整,使得八旗的势力分布格局较之努尔哈赤时期有着巨大的改变。

皇太极登基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实行“黄白对调”。

满洲人以黄色为尊,黄色也就成为了当时的汗权以及后来皇权的象征,因而统领两白旗的皇太极父子对于自己的旗籍是有所不满的。况且,按照努尔哈赤时期八旗狩猎和驻防的传统,两白旗分属左右翼之末,实际上就相当于处于八旗的末位,这也必然是不能为皇太极所接受。

于是,皇太极下令,在不改变人员配置和所属牛录数量的情况下,将两黄旗与两白旗的旗帜与服装进行对调。

经过“黄白对调”后,皇太极统领正黄旗,其长子豪格统领镶黄旗,多铎为正白旗旗主,阿济格为镶白旗旗主,多尔衮则将自己的15个牛录挂在了阿济格的镶白旗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这之后,皇太极又对统领两白旗的多尔衮三兄弟的势力,进行调整。

皇太极为了拉拢多尔衮,首先借故免除了阿济格的镶白旗,改又由多尔衮担任。

之后由对两白旗进行了一次整编和调整,让多尔衮任正白旗旗主,多铎任镶白旗旗主,目的就是为了平衡两白旗的势力,限制多铎的势力。只不过由于多铎统领的牛录数量太多,再加上努尔哈赤时期确立的“平均分配”制度,使得多铎的镶白旗一直到皇太极去世都是八旗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一旗。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处理完两白旗的问题后,皇太极将目光盯在了两蓝旗上。

天聪五年(年),皇太极借着阿敏弃守永平四城并下令掠财,以“十六大罪”判处阿敏终身监禁,并安阿敏的弟弟排济尔哈朗继承了阿敏的全部财产,特别是还安排其统领阿敏的镶蓝旗部众。

实际上,皇太极这样的安排可谓是别有用心。自阿敏与济尔哈朗的父亲舒尔哈齐为努尔哈赤处死后,年幼的济尔哈朗就被寄养在了努尔哈赤的宫中,就此与皇太极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甚至远超他与自己同父异母哥哥阿敏。于是,皇太极安排济尔哈朗掌管镶蓝旗,实际上就是将镶蓝旗培养成为了自己坚定的支持力量,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济尔哈朗的确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见皇太极的“高瞻远瞩”。

至于正蓝旗,皇太极可谓是痛下了杀手。两任旗主莽古尔泰和德格类,先后暴毙身亡,另一位在正蓝旗中声望极高的哈达公主莽古济被皇太极凌迟处死,皇太极也就此吞并了整个正蓝旗。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之后皇太极将自己的势力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整编调整,并且由自己亲领两黄旗,豪格统领正蓝旗,最初的“上三旗”,即镶黄、正黄、正蓝旗的格局确定。

与此同时,皇太极在位期间还成立了蒙古八旗与汉军八旗,并将其划归为皇帝亲自统领,这就使得皇太极父子在统领牛录数量与掌管人口兵丁数量上,彻底超过了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统领的两白旗,进一步稳固了皇权。

(图片来源于网络)

至此,皇太极去世前后,八旗的势力格局分布情况为:皇太极亲领镶黄旗、正黄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统领正蓝旗;礼亲王代善家族统领正红旗、镶红旗;郑亲王济尔哈朗统领镶蓝旗;睿亲王多尔衮统领正白旗;豫郡王多铎统领镶白旗。

而伴随着皇太极的去世,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也随之打响。

(图片来源于网络)

皇位争夺的背后是八旗的“各怀鬼胎”,而最终的结果也是各方的“各取所需”。

皇太极去世后,豪格得到了皇太极亲领的两黄旗以及自己统领的正蓝旗的支持。

特别是以索尼、鳌拜、图赖、图尔格、拜音图、何洛会、谭泰、冷僧机等人为首的两黄旗高级将领,在豪格授意下结为“八拜之交”,相约“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共同扶保豪格。

而在皇位争夺到了白热化阶段的时候,索尼和鳌拜更是执剑站在堂上,以表示对于豪格的坚决拥护,甚至做好了以死相拼的准备。

“吾辈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

然而,两黄旗看似是在为豪格呐喊疾呼,实际上却是为自己的未来做着考量。

前文中也曾说到了,皇太极登上后金大汗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黄白对调”,如果真的是统领正白旗的多尔衮登上了皇位,那么必然也将再来一次黄白对调。这样一来,两黄旗的这些将领不仅要失去“上三旗”的地位,更是在诸多特权、待遇、岗位、职级上蒙受巨大的损失。

因此,维护自身“上三旗”的地位以及实际的利益,才是他们极力扶保豪格的根本原因,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拥护的也就并非是豪格本人,而是豪格“皇太极之子”的身份,或者说只要保住了他们两黄旗的地位,即便是皇太极的其他皇子登基,他们也会选择支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然,两白旗自不用多说,多尔衮三兄弟一直以来都是精诚团结、亲密无间,阿济格、多铎支持自己的亲兄弟多尔衮,无论是从亲情角度来说,还是从共同利益的角度来说,都是必然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至于统领两红旗的礼亲王代善和统领镶蓝旗的郑亲王,则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做着考量。

对于代善来说,维稳是首要的目的。

此时代善已经年过六十,并且在皇太极时期已经退出了权力统治的中心,虽然地位上位列百官之首,但这也仅仅是个名义而已,并无实权。

更重要的是,代善最为欣赏的两个儿子岳托和萨哈廉英年早逝,其他子孙要么年龄尚小、资历不足,要么就是诸如硕托、阿达礼这样的不为他喜欢。

因此代善能做的主要是两点,其一,保住自己家族的实力和地位;其二,维系朝局的稳定,避免发生内讧,进而葬送好局。

在这样的情况下,代善选择支持豪格,目的就是在于豪格继位更加的名正言顺,并且更有利于维系局势的稳定。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济尔哈朗,除了要考虑到政权的稳定外,也考虑的是他与皇太极的“私交”。

前文中也说到了,两人要好的关系是自幼形成的,并且济尔哈朗能够有今天的权势地位,特别是他能够受封郑亲王,署理刑部事务,在百官中仅次于礼亲王代善位居次席的地位,以及他能够坐拥八旗中势力排名第二的镶蓝旗,全都是仰仗着皇太极。即便是抱有“感恩”的心态,济尔哈朗也会拥立皇太极的子嗣,而不是去扶保多尔衮。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于是,济尔哈朗在豪格与多尔衮僵持不下,两黄旗与两白旗即将火并的时候,首先提出由福临继承皇位。

实际上济尔哈朗之所以提出由福临继位,也是有着他的“小算盘”。

首先,皇太极先后迎娶了来自蒙古科尔沁部落的皇后哲哲、关雎宫宸妃海兰珠以及永福宫庄妃布木布泰,目的就是想得到一个具有科尔沁血统的皇子来继承皇位,这一点在皇太极此前已经表现的非常明显,因而庄妃,也就是后来的孝庄太后所生的福临,可以说是具有着先天性的优势所在。

其次,此时的福临年仅五岁,尚没有执政能力,因而朝堂上现有的政治格局将维持暂时性的稳定,这也是各方所能接受的。

再次,济尔哈朗也有着一定的私心,那就是借着“拥立之功”来提升自己的地位。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当济尔哈朗将这一方案提出来的时候,也得到了包括多尔衮在内的一众的八旗旗主们的认同,就这样,顺治皇帝福临登上了皇位。

郑亲王济尔哈朗,由于其的“拥立之功”,加上其在皇太极时期的朝堂地位,成为了第一辅政王。而多尔衮,也凭借着其此前的功劳地位以及背后两白旗的势力,与济尔哈朗共同成为了辅政王。

豪格,由于顺治皇帝的继位,两黄旗改由顺治统领,他自己也只能继续掌握着正蓝旗。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之后,随着多尔衮专政时期的到来,豪格的势力遭到了多尔衮的打压和吞并,经过多尔衮重新整合后,他让自己统领两白旗,并将正蓝旗给到了自己的弟弟多铎统领,同时将正蓝旗移出了“上三旗”,改正白旗位列“上三旗”之中。

而多尔衮去世后,顺治皇帝对多尔衮的势力进行了清算,收回了两白旗,并且将正白旗改由自己亲领,镶白旗则还给了遭到多尔衮迫害的豪格家族。

(图片来源于网络)

至此,八旗的势力分布格局最终确定:“上三旗”,即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由皇帝亲领;“下五旗”中,正红旗归属礼亲王代善家族世系,镶红旗归属于克勤郡王岳托家族世系,镶白旗归属于肃亲王豪格家族世系,正蓝旗归属于豫亲王多铎家族世系,镶蓝旗归属于郑亲王济尔哈朗家族世系。

乾隆四十三年(年),乾隆皇帝借着为多尔衮平反的机会,制定了“铁帽子王”制度,最终厘定了爵位名号、家族世袭以及八旗势力归属。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只不过,这个时候的“铁帽子王”以及所谓的“八旗旗主”,更多的也仅仅是个“荣誉称号”和“待遇等级”了,并且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帝王的不断打压,努尔哈赤时期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早就名存实亡了,就连“共举新汗”也被“秘密立储”所替代。而八旗的势力与格局分布,也无法像皇太极登基后金大汗以及顺治皇帝登上大清皇位时那样,产生决定性的作用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3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