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中的鳌拜:作战勇猛,对皇帝忠诚,意志坚定,但不够聪明。没有鳌拜,康熙也许当不了皇帝,也解决不了很多棘手问题。但是,鳌拜不知分寸,还活在“关外时代”,注定要倒大霉。
一、鳌拜的勇猛与无畏:一身都是伤疤
“满洲第一勇士”的头衔,并非浪得虚名,鳌拜当之无愧。八旗猛将众多,若说到勇猛,悍不畏死,还得看鳌拜,不服不行。
年,皇太极派兵攻打皮岛,硕托挂帅,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三顺王”追随,兵力三万,阵容十分豪华。
“三顺王”不但能打,本身又是毛文龙麾下将领,熟悉皮岛防御情况。再则,“三顺王”的兵马装备大量火器,攻坚战可以。
明军炮火猛烈,弹丸铺天盖地而来,倾泄到清军阵地上。“三顺王”以火器还击,发射炮弹掩护,八旗兵随即冲杀,却碰得灰头土脸。
硕托攻势受挫,皇太极急忙派阿济格、鳌拜增援。鳌拜很勇猛,对阿济格说:“王爷主攻正面,我带兵乘坐小船攻打后方,得不到皮岛就不回来。”
皮岛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还部署不少火炮,但鳌拜毫不畏惧。涨潮时,鳌拜率两百余人乘坐小船靠岸,杀向滩头阵地。
明军炮火齐射,清军纷纷倒地,鳌拜手持大刀,匍匐前进,冲上去与明军厮杀。鳌拜力气很大,手刃十几人,砍断明军旗帜,清军士气高昂。
看到鳌拜获胜,阿济格下令强攻,不惜代价拿下皮岛。毛文龙死后,皮岛守将各自为政,相互拆台,此时被前后夹击,纷纷溃散。
困扰清军十几年的皮岛,终于被皇太极拿下了,鳌拜功不可没。此战,鳌拜冒着炮火冲杀,身中十余伤,却丝毫不退缩,被皇太极誉为“满洲第一勇士”。
年,皇太极决定攻打锦州,以郑亲王济尔哈朗为主帅,出兵6万,与祖大寿对决,遭遇失败。
皇太极旋即让多尔衮增援,清军增加到8万余人,采取“围点打援”战术,将祖大寿困在锦州城内。
锦州被包围,崇祯十分着急,便让洪承畴率13万大军,以及8位总兵出关救援祖大寿。
洪承畴能打仗,又有曹变蛟等猛将加持,多尔衮、济尔哈朗连战连败。明军内外夹击,炮火猛烈,多尔衮胆战心惊,十几天不敢下马,失去了生育能力。
多尔衮擅作主张,下令拔营,让八旗分批回沈阳休整,惹恼了皇太极,被革除王爵,判处死刑,后赦免。
皇太极拖着病体,御驾亲征,带着鳌拜等正黄旗、镶黄旗将士赶往锦州,对决洪承畴。出征路上,皇太极咯血不断,身体很虚弱。
曹变蛟夜袭清军大营,直奔皇太极而来,连续突破五道防线。明军作战勇猛,都拿出必死的决心,一直杀到皇太极营帐门前。
鳌拜与明军展开肉搏,一边砍杀,一边指挥士兵放箭,血战不退。曹变蛟太猛,此时杀红了眼,又亲自上阵搏杀,鳌拜几乎撑不住了。
可惜,明军没有增援,曹变蛟所部人少,随着各路清军赶来,只能含恨撤退。此战,鳌拜以血肉之躯护卫皇太极,身受重伤,手臂两处被箭矢射穿。
年,阿济格追击李自成,从蒙古高原南下陕北,鳌拜为前锋,攻克4座城池,招降38城,杀入关中。李自成战败,逃往湖北,途中被老农打死。
年,豪格出征四川,鳌拜还是前锋,与张献忠对决。鳌拜利用大雾掩护,快速突破汉中,杀向西充,张献忠猝不及防,阵亡沙场。
客观看待,鳌拜作战非常勇猛,是充当前锋的料,他敢于拼杀,有必死的决心和勇气。但是,鳌拜从未独当一面,或者单独带兵,这是他的不足。
二、鳌拜的忠诚与坚定:对皇太极家族矢志不渝
单纯看军事能力,鳌拜并不是特别显眼,他很勇猛,却没有机会挂帅。究其原因,鳌拜并非帅才,只是猛将而已。
抛开清朝皇室不说,洪承畴、吴三桂等降将都能独自领兵出征,独当一面,为何鳌拜就不行呢?自然是军事能力有限。
那么,鳌拜为何能飞黄腾达,不但成为康熙的辅政大臣,还是史上最有名的“权臣”之一,形象深入人心。答案是:鳌拜忠于皇室,且至矢志不渝。
年,皇太极正在加班办公,顿感身体不适,倒在了桌子上。皇太极病逝,清朝陷入了危机,各派为争夺皇位,剑拔弩张。
清朝初年,由于贵族力量很强,没有册立储君的传统,皇帝由八旗议事会推举产生。皇太极强化君权,打击贵族,效仿中原模式,但“出师未捷身先死”,没能解决“皇位传承”问题。
皇长子肃亲王豪格,睿亲王多尔衮,都对皇位跃跃欲试。多尔衮手握正白旗,多铎手握镶白旗,再加上阿济格,实力雄厚。
豪格手握正蓝旗,无法单独抗衡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的镶蓝旗,代善的正红旗、镶红旗,都是“吃瓜群众”,并未明确支持豪格。
多尔衮很想当皇帝,但索尼、鳌拜为代表的正黄旗、镶黄旗不服,他们立誓要拥戴先帝后代,否则不惜兵戎相见。
索尼、鳌拜、谭泰、图尔格等八人去肃亲王府上拜见豪格,打算拥戴他称帝。豪格有了底气,表示不会辜负大家的期待,一定要跟多尔衮斗到底。
皇太极死后七天,礼亲王代善主持召开八旗议事会,商议皇帝人选。鳌拜等八人在门前焚香立誓,“共进退,同生死。”然后赶往崇政殿。
鳌拜以镶黄旗护军统领名义调本旗兵马,这些人平日得到皇太极厚赏,也支持皇子继位,便跟着鳌拜前往崇政殿,将议事会包围起来。
正黄旗、镶黄旗是皇帝的亲兵,他们“守护”崇政殿,名正言顺。鳌拜此举,用意明显,只要多尔衮敢称帝,大家就冲进去,血染会场,报答先帝之恩。
会议上,多铎盛气凌人,多尔衮也有意向当皇帝,但其他旗不支持,兄弟俩一直在试探。豪格关键时刻掉链子,代善提议豪格,他却说“徳浅福薄”,谦虚一把,让两黄旗将士心寒。
会议僵持不下,两白旗又提议多尔衮,说他最适合继位。两白旗嚷嚷,多尔衮心动了,他注视着会场,看看有无反对者。
索尼、鳌拜等坐不住了,当即离开座位,按住剑柄,大声说:“先帝给我们衣服穿,给我们房子住,给我们银子花。不册立先帝后裔,宁可随先帝而去。”
鳌拜此举,意在警告多尔衮,如果不是皇太极的孩子继位,我们两黄旗将士不会罢休,宁可死在这里。看到两黄旗怒气冲冲,多尔衮主动表示没有意向当皇帝。
多尔衮不敢继位,豪格又谦虚,皇位落入年仅6岁的皇九子福临之手,是为顺治帝。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摄政。
顺治能当皇帝,鳌拜功不可没。但是,鳌拜也跟多尔衮结下了仇恨,入关之后屡次遭受打击,三次被判处死刑,都幸运地躲过了。
多尔衮摄政后,打压两黄旗将士,重点栽培两白旗。为了活命,为了升官,为了得到利益,许多两黄旗将士纷纷倒戈,投靠多尔衮。
“立誓八人”阵营也动摇了,谭泰、锡翰等人就背弃盟约,摇身一变成为多尔衮的亲信。但索尼、鳌拜誓死不从,坚决拥戴顺治,即便多次被判处死刑,也毫不动摇。
年,讨平关中,击败李自成后,阿济格擅自班师回朝,还谎报战功。多尔衮不满,碍于兄长面子,便治罪鳌拜,罚银一百两,理由是他不阻止阿济格。
征战有功,不得赏赐也就罢了,还被罚款银两,也是醉了。更狠的还在后面,阿济格侮辱顺治,当面说他是“孺子小儿”,结果鳌拜又躺枪了。
多尔衮下令查办阿济格“侮辱皇帝”一事,让谭泰、鳌拜负责此事,并公之于众。谭泰想讨好多尔衮,治罪后没公布,给阿济格面子。
谭泰对鳌拜说:“英亲王(阿济格)有错,但不应该公布出来,不要跟多尔衮闹得太僵。”鳌拜不知道谭泰已经“叛变”,也就答应了。
多尔衮不满,说鳌拜违抗圣旨,将他在训斥一顿。不久,谭泰攻击索尼,鳌拜讨厌谭泰的无耻,他站在索尼一边,被多尔衮革职查办。
年,豪格、鳌拜班师回朝。多尔衮以杀良冒功为由,逮捕豪格,两个月后毒死在监狱中。鳌拜被告发:当年拥戴豪格为帝,犯了大不敬之罪,判处死刑。
多尔衮震慑鳌拜后,旋即以功劳显赫为由,允许他“以银赎罪”。一个月后,鳌拜又被告发:先帝(皇太极)驾崩时,鳌拜派兵包围崇政殿会议,图谋不轨。
廷议结果:鳌拜处死,后赦免,革职为民,罚款银两。短短两个月,鳌拜多次被判处死刑,可知遭受迫害之残酷,但他依然坚持拥戴顺治帝,绝不向多尔衮妥协。
年,鳌拜又一次躺枪。多尔衮病重,抱怨顺治不来探望他。锡翰领会意图,上奏顺治,让他探望摄政王。多尔衮大怒,处罚锡翰,旋即赏赐,做做样子。
鳌拜就惨了,被判处死刑,后革除爵位,罚款银两自赎。理由是:锡翰上奏皇帝时,鳌拜不加阻止,让顺治来探望自己,“歪解”摄政王的意图。
鳌拜遭受打击,都是算“旧账”,多尔衮意在向群臣挑明:“追随摄政王,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即便是曾经的对手谭泰。反对摄政王,鳌拜就是下场。”
处境艰难,性命朝不保夕,但鳌拜矢志不渝,没有背弃“盟约”,坚持拥戴顺治,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价。顺治坐稳皇位,儿子康熙能上台,鳌拜功不可没。
三、鳌拜的无知:活在“关外时代”,注定倒大霉
年,多尔衮去古北口打猎游玩,不慎摔下马,旋即死去。三个月后,顺治秋后算账,剥夺多尔衮一切头衔,挖掘坟墓暴尸。
顺治掌权,索尼、鳌拜等忠心耿耿的两黄旗大臣得到重用,担任议政大臣,参与朝廷机密决策,地位显赫。
年,顺治驾崩,年仅24岁。已经出痘,对天花有免疫力的康熙继位,他还是8岁的小孩子,索尼、鳌拜、苏克萨哈、遏必隆等四大臣辅佐政务。
辅政时代,鳌拜赳赳武夫,头脑简单粗暴的弱点暴露无遗。鳌拜还生活在“关外时代”,不知道大环境已经发生变化,败亡不可避免。
索尼威望高,但垂垂老矣,体弱多病,对朝政力不从心。遏必隆为人胆怯,且跟鳌拜都是镶黄旗,利益基本一致。苏克萨哈,正白旗,多尔衮阵营投靠过来,被孤立。
“四辅政大臣”,鳌拜排名垫底,却实际掌控大局。起初,鳌拜还能低调做人,随着权势膨胀,他“逆势而行”,以关外作风处理问题。
清朝建立的基础是八旗制度,在关外逐步形成与完善。八旗制度下,每一旗都有自己的利益,且互不统属,带有浓厚的氏族贵族色彩。
关外时代,对八旗将士而言,所属“旗”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旗”的利益,不惜跟其他旗闹起矛盾,甚至兵戎相见,相互争斗。
起初,八旗制度下,皇帝直接控制的两黄旗,跟两白旗的关系最差,他们历史仇恨太深,更有现实利益的冲突,差点就火拼起来。
努尔哈赤晚年,对八旗做了调整,多尔衮三兄弟掌握两黄旗,阿济格是镶黄旗旗主,多铎是正黄旗旗主。三兄弟合计65牛录,接近两万人,但年纪太小,又没军功,这是软肋。
年,皇太极继位,进行“换旗”的同时,对多尔衮三兄弟进行分化瓦解。两黄旗与两白旗对调,皇太极、豪格的两白旗,成了新的两黄旗。
阿济格被废掉镶白旗旗主之位,转交给弟弟多尔衮。随后,皇太极又找理由,让多尔衮、多铎互换旗帜,多尔衮领正白旗、多铎领镶白旗。
“旗帜”的更换,意味着利益转移,皇太极强化君权,两黄旗得到重用。为了“旗”利益,鳌拜跟索尼坚决拥戴先帝之子,摆出与多尔衮决斗的架势,顺治得以继位。
多尔衮掌权,随即入关,立刻栽培正白旗、镶白旗,让他们征战沙场,捞取“资本”。包括两黄旗在内的六旗,大多被“雪藏”起来,甚至严厉打压,正蓝旗的豪格就是这么死的。
两黄旗阻挠自己继位,多尔衮怀恨在心,非但不给军饷,还处处找他们麻烦。两黄旗在河北没饭吃,两白旗则赏赐不断,加官晋爵,彼此矛盾尖锐。
“圈地”上也有矛盾,多尔衮率兵入关后,纵容八旗士兵跑马“圈地”,在中原实行落后的农奴制,激化了社会矛盾。
两黄旗得到很差的土地,肥沃之地都是两白旗。两黄旗占据房屋,两白旗又去将其抢过来,由于多尔衮偏袒,索尼、鳌拜等人只能忍气吞声,却一直想复仇。
顺治亲政后,两黄旗时来运转,又找两白旗的麻烦,把失去的田地、房屋抢回来。康熙继位后,鳌拜变本加厉,不但“收复失地”,还想劫掠两白旗的地,甚至农民的土地。
年,正白旗大臣费扬古一家老小,全部被鳌拜“矫诏”处死,理由是他们对两黄旗不尊敬。苏克萨哈不敢反抗,但埋怨鳌拜,矛盾更深。
年,正白旗大臣,户部尚书苏纳海被处死,连带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全部斩首。理由是,他们三人阻止“换地”,不给两黄旗面子,对皇帝不尊重。
年,苏克萨哈向辞去辅政大臣职务,给顺治帝守陵寝。鳌拜很不高兴,如果苏克萨哈辞职,自己就不能继续辅政,对两黄旗不利,便将苏克萨哈绞死。
鳌拜嚣张跋扈,将正白旗往死里打,还继续进行“圈地”搞农奴制,这些都是“关外时代”的典型做法。鳌拜为了两黄旗,可以不惜损害别人的利益,哪怕是冒犯康熙。
“关外时代”已经过去,鳌拜却走不出来,康熙岂能容忍。多尔衮死后,正白旗被顺治夺过来,与镶黄旗、正黄旗一起构成“上三旗”,直属皇帝。
皇帝掌握“三旗”,可以有效震慑其他旗主,鳌拜不忘旧账,继续打击正白旗,岂不是打了康熙的脸吗?在八旗内部,鳌拜就是康熙的奴仆,岂能损害主人的利益。
“圈地”更糟粕,八旗勋贵占有土地,朝廷的赋税收入减少,这对皇帝而言并非好事。康熙一直想结束“圈地”,融入中原农耕生活,鳌拜却“逆势而行”,不但得罪康熙,也得罪了地主官僚阶层。
如果还在关外,鳌拜这些举动,康熙可以容忍,甚至是支持。入关后,清朝统一了中原大地,王朝的根本利益发生了变化。此时,皇帝考虑的是王朝利益,而不是“旗”的利益。
鳌拜“无知”,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康熙决定收拾他。年,康熙请鳌拜喝茶议政,侍卫乘势将其擒拿,并捆绑起来,按照律法处置,判死刑。
此时,鳌拜脱下衣服,全身是伤疤,康熙怀念鳌拜的勇猛、忠诚,便将其囚禁起来。鳌拜的弟弟穆里玛被处死,亲信党羽大多流放,少部分处死。不久,鳌拜死于狱中。
综上所述,鳌拜作战勇猛,对皇室忠诚,意志坚定,却不够聪明。鳌拜活在“关外时代”,只看到本“旗”的利益,而没有从王朝角度考虑问题,落得囚禁而亡的下场。
有人说,鳌拜手握40万大军,为何不谋反?只要他振臂一呼,康熙只能束手就擒,着实是个笑话。抛开“忠诚”不说,在八旗制度下,鳌拜根本就没有所谓的40万大军,他折腾不起来。
鳌拜只是镶黄旗的统领,是皇帝的“奴仆”之一,岂能号令全军。再则,鳌拜从未独当一面,挂帅出征,在军中的威望并不高。更关键的是,鳌拜的兄弟、子侄都不是英才,家族人才凋零,有啥能力叫板皇帝。
加九锡,册封王侯等“继位前”工作,鳌拜压根就没有做,也没这么想,实力摆在那里。康熙晚年给鳌拜平反,追赐一等梅勒章京;雍正追加一等公爵,世袭罔替,足以说明鳌拜的忠诚。
参考书目:《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