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朝的等级制度森严是大家都不陌生的,不止平民百姓分三六九等,官员也分等级。各级官员所要遵守的规章制度也不同,这些不同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以及他们的官服颜色及官服刺绣样式。
官员的品级不同,所享受到的待遇也大不相同。比如一品官员的朝冠的顶饰是一颗东珠,上面还镶嵌着一颗红宝石,而三品官员的朝服顶饰只是小红宝石,上面镶嵌着小蓝宝石。一品和三品就有着如此大的差距,品级低的官员待遇有多一般可想而知。
东珠和红宝石并不是最特别的,其中最能体现他们的差别待遇的要数花翎。花翎是什么呢?为何它如此珍贵呢?
官帽可以丢,花翎必须有
清代以礼帽来代替冠制。礼帽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冬天所戴的礼帽,叫“暖帽”,帽型呈圆形,大多为黑色,中间有红缨,帽子的顶端有顶珠。
另一种帽子是夏天佩戴的,叫“凉帽”。除了北洋舰队一年四季都戴暖帽以外,按照规定,官员们从每年的三月开始戴“凉帽”,八月开始戴“暖帽”。
“凉帽”呈圆锥形,颜色大多为白色。凉帽的顶上也有红缨和宝石,帽子上的宝石与红缨与“暖帽”相同。
清朝礼帽的顶珠下面有翎管,用来插翎枝。翎管为白玉或者翡翠制成,也十分珍贵。清代的翎枝分为蓝翎和花翎两种。
蓝翎只是普通的鹖鸟羽毛,因为它是将鹖鸟的羽毛染成蓝色而成的,故又称作“染蓝翎”,一般是六品以下的官员所佩戴。
皇帝有时也会将蓝翎赏赐给有军功的低级军官,因为鹖鸟生性好斗,战斗力很强,鹖鸟正契合了将士们的英勇无畏的形象。
花翎则是孔雀羽毛。孔雀羽毛上面有椭圆形花纹,在清代时被称为“眼”。清代是依据孔雀羽毛上面“眼”的数量来划分等级的。
花翎在清代是十分珍贵的,是一种象征权威的标志,只有皇帝赏赐才可佩戴,普通的官员则没有佩戴资格。一般皇帝赏赐花翎的官员都是一些立下赫赫战功的人。
孔雀花翎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单眼花翎。单眼花翎在清朝是比较常见的,但是佩戴它也要遵循严格的规定。
首先,佩戴它的官员必须要达到所规定的等级,文官品级需达五品,武官必须是前锋营或者是护军营的统领或者参领,低于这一等级的士兵则没有资格佩戴。
其次,便是官员的出身。只有“上三旗”出生的官员才有资格佩戴,也就是正白旗、正黄旗还有镶黄旗。
第二种是双眼花翎,也就是孔雀羽毛上面有两只“眼”。一根孔雀羽毛只有一个“眼”,所以这两只“眼”便是两根孔雀羽毛叠加在一起的。双眼花翎的佩戴者一般是皇亲国戚、藩部的亲贵和和硕额附,其他人没有资格佩戴。
光是有这一层身份还远远不够,想要获得佩戴双眼花翎的资格,还需在十岁时通过骑、射考试,只有通过了考试,才真正获得佩戴资格。
第三种便是最珍贵的三眼花翎。一般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还有固伦额附才有资格佩戴,获得资格之后还需通过骑、射考试还有文化考核,通过之后才可佩戴。
获此殊荣的七位“天选之人”
三眼花翎是清朝是权力与地位的最高象征,因此皇帝对三眼花翎的赏赐十分谨慎。能被皇帝赏赐三眼花翎的人,要么立下了赫赫战功,要么是宗亲贵族。
所以从乾隆时期到清朝末年,历经余年的历史,荣获此殊荣的“天选之人”才仅有七位,连皇帝身边的大宠臣和珅都没有资格佩戴。
和珅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没有资格,想来心里也不是滋味。那他为什么没有资格佩戴三眼花翎呢?
首先,想要获得三眼花翎需要立下赫赫战功。和珅虽然是皇帝身边的大红人,但一直局限于朝政,并没有上阵杀敌过,所以便无法立功,获得不了拥有三眼花翎的资格。
其次,三眼花翎十分珍贵,如果仅仅是因为受宠便获得,那就太不把立下汗马功劳的人放在眼里了,因此便会遭人妒忌。如果别的大臣因此而上奏弹劾,那会让乾隆皇帝很难办。
还有一个原因便是三眼花翎十分稀有,一个家族拥有一只便足以光宗耀祖,而和珅的弟弟和琳因为平定廓尔喀对西藏的侵略战争而立下战功被赏赐了。再加上和珅没有立下大功,乾陵皇帝并没有充分的理由将三眼花翎赏赐给和珅。
这七位“天选之人”分别是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和徐桐。
说起富察·傅恒,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延禧攻略》中讲述的便是富察·傅恒和魏璎珞的故事,从剧中我们可以看出富察家的地位显赫。
傅恒乃是满洲镶黄旗出身,傅恒的姐姐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乾隆皇帝的白月光大清孝贤纯皇后。傅恒一路从蓝翎侍卫做到军机大臣,是十分励志的。
光是傅恒的出身,就已经达到了拥有三眼花翎的门槛,再加上傅恒立下战功无数,如大金川之战和准噶尔叛乱,傅恒也是不负众望,捷报频传。
每次清朝有难,傅恒便是冲在最前线的那一个,再加上他是皇后的亲弟弟,因此乾隆对他本身就有好感。因此傅恒获得三眼花翎是实至名归。
但是据史料记载,即使傅恒获得了最高荣耀,他也百般推脱,不敢佩戴。因为获得这项荣誉的人太少了,他戴了反而便成了那个“另类”。
其实,傅恒在获得三眼花翎之前就已经被皇上赏赐了两次双眼花翎,足以看出乾隆皇帝对傅恒喜爱有加。除了赏赐给傅恒三眼花翎之外,傅恒的儿子也得到了三眼花翎的赏赐,他就是福康安。
福康安可不是凭借傅恒才拿到三眼花翎的,他本身的实力也不输给傅恒,和傅恒一样屡次立下战功。比如甘肃的回民起义还有台湾的林爽文事件,都是福康安来解决的。再加上福康安在刚出生时就被封为贝子,获得三眼花翎也是无可厚非。
长龄是满洲正白旗出身,曾经担任伊犁将军,他摆平了白莲教起义还平定了张格尔叛乱,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被追封为一等威勇公,并且获得了三眼花翎。
禧恩是睿亲王次子,身为皇室成员,他不但没有安于现状,而且还征战沙场,平定战乱,立下赫赫战功。因为次子与长子尊卑有别,不能继承王位,因此皇帝便赐予他三眼花翎以示嘉奖。
而李鸿章和徐桐和其他五位不同,其他人都是满洲旗,而他二人都是汉人。二人都是在清朝末年获得此项殊荣的,因为清朝末年,战乱频发,再加上他俩功勋卓著,所以他们便在乱世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三眼花翎的赏赐。
李鸿章想必我们都不陌生,历史书上经常大费笔墨来描写他的丰功伟绩。李鸿章在清朝末年时,和和珅一样,也算得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红人。
他开展了洋务运动,并且还组建了一支庞大的海军军队——北洋水师。这在“奄奄一息”的清末来说,就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
至于徐桐,他并非是因为对国家立下汗马功劳才获得这项殊荣的,他完全是凭借着那一张巧嘴。徐桐是同治帝的师傅,他能言善辩,很能猜慈禧太后的心思。
因此他在戊戌政变之后,一直抨击新党,哄的慈禧太后合不拢嘴,因此即使他的业务能力平平无奇,慈禧太后也赏给了他三眼花翎。
从上述列举的前三位获得三眼花翎的例子来看,三眼花翎的获得是十分不容易的,要求十分的严苛。首先他们的出身必须过关,得是王公贵族,皇家子弟。到了后来,范围有所扩大,以至于获得功勋就可以得到,甚至是汉人。
花翎跌落神坛,竟被明码标价沦落为商品
花翎在清朝末年之前一直都是很神圣的存在,因为很难获得,因此获得花翎便是每个人的人生努力方向。
由于乾隆年间,皇帝赏赐了三个人三眼花翎,所以相对而言,贵族佩戴花翎较先前有了些许放松,因此许多宗亲贵族便以自己身兼要务为由像皇帝讨要花翎,正因如此,宗亲贵族不可佩戴花翎的制度被打破了。
在制度被打破之后,亲王、郡王以及贝勒都开始佩戴三眼花翎。乾隆皇帝观此现状,干脆把范围再放宽一点,除了皇室宗亲之外,获得赫赫战功的人也可以佩戴。
乾隆皇帝不仅开了宗亲佩戴三眼花翎的先例,还嘉奖了一位外派文臣。他就是方承观,官至直隶知府。方承观深得乾隆欢心,在古北口大阅兵的时候,他便开口向皇帝讨要三眼花翎,皇帝也十分大方,很爽快的就将三眼花翎赏赐给了他。
到了道光年间,花翎的赏赐范围扩大,文官获得大功也可被奖赏。道光后期,皇帝为了巩固统治,门槛再一次降低,只要有功之人便可以被举荐获得。
到了光绪年间,花翎满街跑的现象已经成了常态,因此花翎的珍贵程度大不如前,再也不是被捧在神坛的神圣之物,但是即便这样,花翎的佩戴要求没有丝毫降低,依旧严苛。
到了清朝末年,由于外国列强的侵略,国库已经入不敷出,再也支撑不了官员们的服饰穿搭。官员们官帽上的宝石都被不同颜色的玻璃所替代,连花翎也沦落为明码标价的商品。
虽然李鸿章兴办海军,清政府很支持,但是兴办海军需要大量金钱。而国库亏空,社会动荡清廷被列强压迫割地赔款。百姓们民不聊生,因此收入的赋税微乎其微。
所以统治者无奈之下,只得将花翎明码标价出售,来充盈国库。当时花翎售价万两白银,蓝翎的售价是花翎的一半。但即便是这样,还是收效甚微,因此统治者便将花翎的价格降为七千两白银。
花翎作为商品发展到最后,连千两白银都没有人购买,价格一度跌为百两白银。随着清朝的灭亡,被捧上神坛的花翎就此陨落,它不再是人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神圣之物,它仅仅是一个随处可见的普通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