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皇帝一朝臣,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历代王朝的变迁,历代帝王的功绩,都需要一位大臣的支持与支持。尤其是年轻时,他是被逼着坐上王座的,而辅政官则是他的倚仗,同时也是他的心腹之患。
在清朝初期,辅政官的位置就很高了,顺治帝在他还很小的时候,就登上了王座,然后又被多尔衮辅政。
在年轻的皇帝眼中,辅政官就是皇帝的心腹,而辅政官的权力更是不可忽视。
多尔衮是皇家近族,也是顺治的舅舅,他在帮助年轻的顺皇帝治理国家时,除了收拢权力外,还以“皇帝的名义”掌控着朝政。
直到顺治帝驾崩,多尔衮仍不肯将权力还给他,这才让他对皇帝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这让顺治帝非常的不爽多尔衮,以至于多尔衮去世之后,他还亲自挖了一座古墓,将他的尸体给烧了。
推举辅政官
正因如此,顺治对这位辅政官十分不放心。然而,由于他的病情日渐恶化,又秉承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思想,在顺治帝死前留下了一道罪己诏和圣旨,让太子玄叶继任,改封康熙。
而康熙的继任,因为年纪太小,不能处理政务,所以他必须要有一个人来支持朝廷。
为了防止王室的辅佐,造成王室的独裁。顺治帝并没有像以前那样挑选朝堂上的嫡系子弟,而是直接推举外族,以避免与皇族发生冲突,巩固年轻的皇位。
最后顺治帝还是让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这四个在朝堂中威望颇高的人来支持康熙。
四个朝臣,都是为了互相牵制。这本来应该是康熙这个年轻的无能之辈,在不安定的朝廷里做出的最好的选择,可为什么最后轮到了敖白呢?
冲突的累积
四名官员的背景各有差异,尤其是在清代,由于“八旗制度”的原因,黄旗与白旗之间仍然有一定的冲突。
四位宰相中,索尼为满洲的黄旗人,遏必隆、鳌拜为满洲镶黄旗,苏克萨哈则为满洲正白旗。
四名文武百官虽然都来自“上三旗”,但其中三人是黄旗,一人是白旗,所以苏克萨哈这个白旗的人很难适应。
从出生来看,苏克萨哈出身白旗,应该是四个朝臣中地位最低的,不过顺治陛下为了保持他们的实力,将苏克萨赫放在索尼之下,这让其他两个重臣很是不满。
另外,苏克萨哈的冷酷无情也让另外两名重臣很是不满。
苏克萨哈是多尔衮手下的一员,在他大权在握的时候,他卑躬屈膝,得到了他的宠爱。
在顺治对他进行镇压的时候,他毫不迟疑地出卖了他,而且还协助顺治搜集了多尔衮的罪名和证物,最后向顺治投降。
这等忘恩负义,卖主求名的行为,在朝廷里也引发了许多大臣的不满,都说苏克萨哈是个人物。
苏克萨哈在朝中并无任何的同盟,在多尔衮被打压的时候,白旗的力量就已经被重创。所以苏克萨哈根本就没有任何权力。
权力的持续变动
至于索尼,他虽然是四大文官之首,又是黄旗之人,地位极高,但与敖百都是黄旗一员,在很多方面都有共同的目标和兴趣。
因此,在四位宰相执政之时,他们并没有反对敖白,也没有压制他的力量。
可是当他知道了敖白的野心后,他就已经老了。就算他们想要,也很难应付。
敖白虽然没有另外两面黄旗那么好,但是他胆大包天,胆大包天,而且是支持皇太极的人。他不但在顺治登基对付多尔衮时立下了大功,而且在被多尔衮打压的情况下,依然死心塌地的支持着他,为顺治的成功登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之后更是为清朝做出了不少的贡献。
就算孝庄皇太后知道了敖白的想法,也改变了蒙古族女性的选择。在挑选康熙的时候,并没有像以前那样挑选蒙古族女性,而把赫舍里氏索尼的外孙女作为满洲正黄旗的后宫。他要做的,就是让赫舍里氏在某种程度上制约敖白。
可是随着索尼的寿终正寝,敖白的实力越来越强,而苏克萨哈却没有得到支持,在朝廷之中的地位也越来越低。
鳌拜一人独裁
康熙成年,苏克萨哈主动请缨,以求康熙尽快登基。苏克萨哈交权之后,其他的辅政官都要交出权力,敖白早就被贪婪蒙蔽了双眼,自然不会轻易放弃权力,所以他和其他几个人一起列出了苏克萨哈24条罪名,栽赃嫁祸。
康熙皇帝本来也不想杀死他,可是在敖白的逼迫下,不得不听从他的建议,最终苏克萨哈死于死刑。
苏克萨哈身亡,敖白在朝廷之中,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敌人。遏必隆是唯一的一名副手,他和鳌拜都是满洲镶黄旗的一员,敖白的势力越来越强,镶黄旗也得到了好处,与遏必隆的关系并不是很好。
而且遏必龙性格懦弱,胆小怕事,不但不敢和敖白作对,反而是倚重敖白。
就连康熙把他的千金纳为妾来笼络他,他也无动于衷。
四位幕僚,索尼寿终正寝,敖白的政治对手苏克沙哈被诛杀,仅余的遏必龙无力与鳌拜相争,而敖白的权势更是如日中天,一人独霸天下。在权力越来越大的时候,他凭借着自己的战力和三个王朝的资历,在朝堂上没有人能够和他作对,所以才会选择独裁。
康熙在任的时候,也要顾及一下敖白的实力,朝廷之中,几乎所有的事情都由他说了算,虽然鳌拜对康熙有大功劳,可是他的独裁,却让康熙这个皇帝深恶痛绝。
可是敖白武功高绝,又有如此大的势力,纵然康熙要对付他,也是千难万难。最终只能借助敖白的召唤,将敖白拿下,化解了他的心腹大患,成功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