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铁帽子王僧格林沁,在电影里,这位铁帽子王心胸狭窄、心狠手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派。那么,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僧格林沁是不是也是这么一号人物呢?他的“铁帽子王”又是怎么回事呢?在这位“满清最后一位骑士”的身上,又有着怎样的传奇呢?
什么是铁帽子王?所谓“铁帽子王”,是满清一种特殊的王位封爵。按照满清封爵规制,爵位一般可以世袭,但是它不能一直原封不动地传下去。如果没有特别功勋,爵位每传一代那就要降一级,犯了错还要再降。可是这个“铁帽子王”就不一样了,不仅可以世袭罔替,最关键是它可以享受隔代不降爵的特权。这是最牛的,王爵的帽子就像铁打的一样。这种王爵,人们就通常称之为“铁帽王子”了。
可想而知,这种王位不会多。实际上是少之又少,满打满算,有清一代授封的铁帽子王就12个。比如说清代初期的大贝勒代善,贝勒济尔哈朗、多尔衮、多铎、豪格这些开国的功臣,以及皇室的重要成员,才能够享受这种特殊的待遇。僧格林沁凭什么也能成为“铁帽子王”呢?这就说到他的出身。
僧格林沁哪里人呢?或者说哪族人呢?嘉庆16年,也就是公元年,僧格林沁出生在内蒙古的科尔沁草原。他是标准的如假包换的蒙古族人,他不仅不是满人,而且他的出身还特别的低微。低到什么程度呢?当地人称呼他爸爸不叫名字,而叫他“雅马台吉”。什么意思呢?台吉的汉语的意思就是皇太子皇太帝的意思。为什么叫他台吉?因为僧格林沁家祖上是成吉思汗的弟弟,所以叫他台吉。重点在于雅马是什么意思?雅马的意思是给人放羊,“雅马台吉”合在一起就是给人放羊的皇太子皇太弟。
这么称呼不是给人开涮吗?可是没办法,他们家就是给人放羊的。以放羊为生,还是替别人放。僧格林沁从小就是个放羊娃,一个放羊娃最后怎么就成了铁帽子王了呢?这可不是逆袭,这是逆天。怎么做到的?就他出道来说,得借用一个现代的词汇叫“拼爹”,僧格林沁还有一个爹。
15岁之前,僧格林沁一直在科尔沁草原放羊。可是道光5年,也就是年。突然,一道红光从天而降,照到了僧格林沁的头上。他走运了,他有一个远房的族叔,是科尔沁左翼后旗的郡王。因为没儿子,而又听说僧格林沁能吃苦挺好学,就很喜欢他,于是把他收为了养子。
关于僧格林沁被收养这个事,草原上还有一个版本。说当时其实真正想收养僧格林沁的并不是他的叔叔,是他这个叔叔的福晋,嘉庆帝的第三个女儿庄敬和硕公主。原来,公主出嫁多年一直没有生育,心里头很不是滋味。毕竟无后,这是个大事。怎么办呢?
说有一天,公主忽然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老喇嘛给她送来一只黑虎,还说我把他还给主人家,你要好好对待他,说完公主就醒了。巧的是第二天,果然有个喇嘛带了个男孩进了府。公主一看,这个男孩这个黑,皮肤黝黑虎头虎脑。这不就是梦中喇嘛说的黑虎吗?公主很是高兴,当即把这个男孩收为了养子,而这个男孩就是15岁的僧格林沁。
他为什么黑?天天放羊晒黑的。当然,是哪个说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么一来,僧格林沁的身份就不一样了。不光从放羊娃摇身一变成了郡王嗣子,还因为养母这层关系,他成了道光皇帝的外甥,也就是后来咸丰皇帝的表兄弟了。接着,他的命运也就不一样了。先是进宫,和皇子们一起读书习武。成年之后,皇帝又把一位皇家格格许配给了他,他就成为了皇家的女婿。再后来,那就是继承养父的爵位,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蒙古郡王。
“拼爹”对于僧格林沁的命运是多么的重要,没有这个养他的爹,他很可能一辈子也就是蒙古草原的放羊娃,下一代的雅马台吉。我们说“拼爹”一般带一点贬义的意味在里面,但是跻身皇室成员当中之后,僧格林沁并没有所谓骄奢淫逸。相反,他勤奋好学,一直对自己严格要求,在他身上根本看不到半点,无论是满八旗还是蒙八旗的纨绔的习气。他给人的感觉,那是蒙古人那种特有的豪爽和勇猛。
这点引起了道光皇帝的注意,几番偷偷观察下来,道光皇帝越发觉得僧格林沁是他意外的惊喜。皇家能有如此的人才,朕要重用于他。道光14年,僧格林沁被授予御前大臣,补授正白旗领侍卫大臣,正蓝旗蒙古都统,掌管清廷禁卫军。不久,调任镶白旗满洲都统。“满洲都统”不要以为听上去好像平平无奇,品级可能也不算高,但是这个职位一般只有满人近臣才能够担任。由蒙古人任这个职位,僧格林沁是头一个。
道光21年,调任正黄旗满洲都统。道光25年,任镶黄旗领侍卫内大臣。道光30年,任镶黄旗蒙古都统。短短十几年,僧格林沁就像是坐上了直升飞机一样,一路的飞黄腾达。这样的宠信,在历代蒙古亲王当中极为少见。也正是因为这种恩宠,僧格林沁很早就下定决心,要誓死效忠满清朝廷。在晚清江山风雨飘摇的那段岁月里,僧格林沁都有着怎样的表现呢?
道光30年,也就是年,他报国的机会来了。当时密云县出现匪患,朝廷委派僧格林沁前去剿灭。实话说,对于派僧格林沁前去剿匪,道光皇帝是有点担心的。为什么呢?因为僧格林沁虽然勇武,可是还从来没有真正上过战场,真刀真枪的这是第一次。结果如何呢?让道光皇帝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从来没有过实战经验的僧格林沁,这排兵布阵竟然是井井有条,一下子就把匪患给清剿了。这把道光皇帝高兴的,你果然是人才,当然更高兴的是,朕眼光还是不错的,这个外甥真的是一个军事天才。
然而,僧格林沁也没有想到,仅仅三年之后,有一场更大的风暴在等着他。众所周知,年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金田爆发。太平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很快就攻占了长江以南的大片地方,并且顺江而下一举定都南京。随后,太平军的林凤祥、李开芳迅速开拔,开启了推翻满清政权为目标的北伐。当时的满清朝廷是个什么情况?皇帝已经是咸丰了,可是谁料想,这年轻的咸丰皇帝根本就拿不出治国的好招。
当太平军的北伐军打到河北保定的时候,咸丰皇帝竟然准备下旨要“行猎热河”。所谓行猎其实就是跑路,可以说当时满清的江山已经是风雨飘摇了,大厦将倾,眼看就要玩完。那么,这个时候谁来力挽狂澜呢?正是僧格林沁。咸丰皇帝任命他为参赞大臣,总督华北兵马,担负起保卫北京的重任。这叫什么?临危受命。僧格林沁这一仗,打得怎么样呢?
太平军李开芳的北伐路线,从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太平军的北伐军前期行进方向是相当清楚的,那就是直奔京津而去。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太平军的这次北伐其实早就隐患重重。什么问题呢?定都南京之后,太平天国高层有一些人就开始耽于享乐不思进取了,这就导致林凤祥李开芳部,其实是孤军北上。他们很勇猛很能打,一路所向披靡,但是他们却没有多余的兵力沿途占领。这带来什么问题呢?没有了后路,跟南京的联系很快就被清军给切断了。后期补给跟不上,再加上这个时候清朝各地勤王的军队不断赶来,太平军北伐部队很快就陷入了困境之中。
林凤祥和李开芳一看回师已经不太可能了,唯一的出路只有继续北进。年10月,他们率领太平军一路向东北疾行,连续攻克天津附近的静海和独流两镇,直扑天津而来。这个时候僧格林沁在哪?当时僧格林沁带领着蒙古骑兵,正从河北涿州一路向东阻截太平军。战斗当中,僧格林沁的表现确实是非常勇猛的,他亲自带领骑兵冲锋陷阵。有他身先士卒,清军是军心大振,结果一战就重创了太平军。
而僧格林沁也没有想到,接下来的形势对他更为有利。太平军北伐出发时穿的都是单衣,而到了十月份,华北的天气已经变得冷了。一到晚上冻得直哆嗦,仗都没法打了。怎么办呢?遭到重创的太平军林凤祥、李开芳部,只好撤往天津静海阜城一带,和僧格林沁对峙,等待南京方面太平军的救援。可是,救援来了吗?没有。
南京方面的太平军意见不统一,当时只派了两支象征性的救援部队。兵力不强,结果在路上就被清军打掉了。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就促成了僧格林沁的一战成名。由于援军迟迟未到,坚守待援的太平军感觉情况不对了,便开始冒死向南突围。僧格林沁在军事上确实有天赋,他感觉到这是消灭这支太平军的绝佳机会,所以死死咬住不放一路追击。
而当他追到河北连镇时,林凤祥李开芳又给了他一个绝佳的机会,这个机会对于林李二人来说是致命的。当时林凤祥李开芳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林凤祥率领,在连镇就地构筑防御工事等待救援,另一路,则由李开芳率领,继续突围寻找援军。这个时候他们并不知道,已经没有援军了,他们只能边打边找,一路打到哪?
李开芳的确实善战,就手上那点兵力,不仅突破了包围,还连续攻克了德州和高唐州,一路打进了山东。到了山东,才得知援军来不了了,结果只好退到山东聊城附近的冯官屯进行坚守。为什么说林凤祥李开芳给了僧格林沁机会呢?因为分兵是个错误,一路北上北伐几次重创,太平军兵力消耗太大了。而在兵力不多的情况下再次分兵,这就给了僧格林沁逐个击破的机会。
年1月,僧格林沁命令清军首先猛攻连镇的林凤祥部。怎么打的呢?就是狠打。他调来炮兵,先用大炮猛轰,等开平军伤亡惨重之后,僧格林沁亲自率领蒙古骑兵发起冲击。就这样,据守连镇的太平军很快就损失殆尽了。林凤祥受伤被俘,押往北京后英勇就义。对于拒守冯官屯的李开芳部,僧格林沁的手段则是毒。他让人掘开运河水淹太平军,结果大部分太平军只好被迫投降,将领李开芳也被俘就义。这就是僧格林沁一举成名的经过,因为战功卓著,咸丰皇帝下诏封僧格林沁为博多勒葛台亲王世袭罔替,僧格林沁由此也就成为了所谓的“铁帽子王”了。
除“铁帽子王”之外,史学界认为僧格林沁应该还有一重身份,他是民族英雄。为什么这么说?这就得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了。年,英法列强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派兵进入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年,英法联军沿海北上,攻陷大沽炮台,随后进攻天津城郊,扬言要攻打北京。面对危局,腐朽的清政府只好和英法签订了屈辱的《天津条约》。对于签订《天津条约》,当时清政府的大小官员几乎一边倒的赞成,这些人早就被洋人给吓破了胆了,但是僧格林沁坚决反对。
他得到谈判的消息之后,第一时间奏请咸丰皇帝,要求撤回谈判代表。同时建议朝廷调集全国兵力,把外国的侵略者赶出去。不够可惜,主和派完全占据了上风,他的建议并没有被采纳。这让僧格林沁着实是憋了一肚子的气,他的口气撒在了哪?那是《天津条约》签订不久之后,英国使者又登门了,趾高气昂地又提出了很多要求。怎么办?软弱的清廷只好派了一位王爷去跟英国使者谈判。可不料想,双方坐起来没谈两分钟,因为一言不合,两位代表竟然动手了。而且三下两下,清廷那位王爷直接把英国使臣给扔进了湖里。
双方谈判,一言不合就把对方扔湖里,这可是真事。史料当中有记载,清廷的那位王爷正是僧格林沁。而那个被扔进湖里的英国使臣,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当中英军的谈判代表巴夏礼。可以说,在晚清对外的问题上,僧格林沁那是少有的血性男儿。把英国代表扔进湖里解气是解气了,可不能就因为这个说僧格林沁是民族英雄吧?这个当然不算,虽然解气还是不算。
但是,年在八里桥抗击英法联军的战场上,僧格林沁的表现确实堪称民族英雄。年,当时受咸丰皇帝委派,僧格林沁到天津督办大沽口和京东的防务。因为他一直主张反抗侵略,所以对于这件事情,他非常地认真。不仅积极筹建大沽口防御工事,还积极地整肃军队。仅仅半年,京津地区和渤海一线的海防能力就有了极大的提高。而就在这个时候,英法列强又来搞事了。
那是年的6月24号,英法美这个几个国家借口换约,派了大小舰艇21艘,官兵多人,不听清军的劝阻和警告,强行闯入大沽口。这激起了清军官兵的极大愤慨,而当时僧格林沁就在大沽口。他一声令下,对侵略者坚决予以反击,结果一举击毁英军战舰3艘,打死打伤英军多人,就连英国海军司令贺布也被打成了重伤。双方相持几天,最后列强军舰只好乖乖地走人。
这次的大沽口保卫战,是自年西方列强入侵以来,中国军队抵抗外国入侵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不过事情并没有结束,因为在列强眼中,中国当时就是一只待宰羔羊,羊怎么能反抗呢?没过多久,英法联军卷土重来。这一次他们集中火力,很快攻破大沽口。强行登岸之后,这些侵略者一路烧杀抢掠,直奔北京城而来。这个时候僧格林沁也被彻底激怒了,他集合了最精锐的蒙古骑兵,在通往北京的最后一道关口八里桥布下了防线。
9月21那天,英法联军分东西南三路,对八里桥守军发起攻击。僧格林沁率领蒙古骑兵,一往无前冲向敌军,一度冲到了敌军指挥部的附近,砍死砍伤近千个侵略者。然而可惜的是,这终究是一场冷兵器对火药兵器的不对称的战争。在英法联军强大的火炮面前,英勇的蒙古骑兵不断地倒下损失惨重,最后僧格林沁只得率部撤退。
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最后为了掩盖罪行,还一把火把万园之园圆明园给烧了,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废墟。当然,历史是不会掩盖侵略者罪行的。可咱们无法想象的是,在这件事情上,反抗侵略者的僧格林沁却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北京陷落之后,僧格林沁遭到了严厉的处罚,被褫官革爵,几乎是贬为了庶民。为什么呢?因为英法列强厚颜无耻地说“他们之所以在北京干了那么多坏事,就是因为僧格林沁和他的蒙古骑兵,在八里桥的反击造成他们的人员伤亡,他们才要报复的”。
到我们家来抢劫杀人,我们反抗了,还成为了他们犯下更大罪行的理由。更加可气的是,清廷居然还采信了这种无耻的理由,对僧格林沁进行了处罚,真是软弱无能腐朽之极。当然,僧格林沁被贬的时间并不长。没有过多久,清廷又不得不再次起复了僧格林沁。咸丰10年,也就是年,太平天国起义还没有平定,清廷又面临了新的危机。直隶山东一带爆发了捻军起义,而且捻军不断扩大。当时清廷能够打仗的将领基本上都在南方,跟太平天国干仗,根本不可能北上围剿捻军。
年9月,清廷恢复了僧格林沁的郡王爵位,让他率领1万清军前去平定山东捻军起义。清廷这么做,其实也是别无选择。放眼整个满清,能够打仗能够倚重的皇室将领也就只有他了。正因为这一点,所以也有人称僧格林沁是“晚清最后的骑士”。但是,僧格林沁怎么也不会想到,朝廷对他的这次起复,不仅没有给他带来更高的荣誉。相反,他还因此英名尽失,最终他的死还沦为了人们的笑柄。
重新领兵之后,僧格林沁为了报效清廷,医学“八里桥之战”的耻辱。他可谓是立功心切,不择手段地打击捻军。头两年,他确实是立战功。尤其是年,也就是同治元年。他率军联合地方团练势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不仅一举捕杀了捻军的首领张乐行,还打散了捻军十几万人。但是,也正是这前期一路的战绩,为僧格林沁的死埋下了伏笔。
僧格林沁的部队是蒙古骑兵,他对付太平军和捻军的主要战术就是穷追不舍,而且屡试不爽。因为太平军和捻军的主要是步兵,而追击就是骑兵对付步兵的先天优势。可是到了年,他开始掉进捻军的陷阱了。当时捻军的张宗禹部,为了反击僧格林沁的骑兵,也发展了一支以骑兵为主的部队。而且还加上了游击战术,时不时地偷袭一下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然后打完就跑,僧格林沁哪受得了这个气,然后就开始他最为拿手的追击了。就这样,捻军通过运动战引诱僧格林沁和他的骑兵。从山东跑到了河南,又从河南跑到江苏,在千里平原上足足跑了三个多月。
这一路跑下来,问题就来了,人困马乏粮草不济。而就在这个时候,捻军在山东曹州的高楼寨布下了陷阱,重重包围了追击而来的僧格林沁。当然,久经沙场的僧格林沁也不是那么好对付的。一番激战下来,僧格林沁带着几个随从成功突破了包围逃了出来。当时逃往何处呢?当时他逃到了山东菏泽西北方向的吴家店。这个时候,他已经身负重伤跑不动了,可是后边的捻军还在追。他只好躲进了一处。然而,他躲过去了?
说起来整件事情的结局实在让人唏嘘,又有些让人哭笑不得。当时有一个小捻军,捻军小战士名叫张皮绠,也就十五六岁。他拎着刀在麦田里搜索残敌,搜着搜着,看到地上躺着一个人,只剩下一口气了,或者说有出气没进气,已经无法动弹。这小孩上去也是愣,上去就是一刀就把那个人捅死了,问都没问对方是谁。直到他穿着从死人身上扒下来的皇马褂,回到军中人们才知道,清军的大帅僧格林沁让他给杀了。你说,这算不算历史开的一个大玩笑?
满清王朝“铁帽子王”,纵横沙场几十年,莫名其妙死一个孩子手上。僧格林沁战死之后,清廷上下一片震惊,最后清政府以亲王的规格为僧格林沁举行了葬礼。同治皇帝和慈禧亲临祭奠,谥号为“忠”配享太庙。而后,清政府将僧格林沁安葬在了科尔沁左翼世系旗陵,也就是今天的法库县四家子乡公主陵村。至此,晚清这位最后的骑士,铁帽子王僧格林沁的传奇一生彻底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