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江山得来易,铁杆庄稼,吃得没脾气。票戏捧伶藏野玉,斗鸡走狗玩蛐蛐。自信此生有祖庇,谁料天塌,屋漏偏逢雨。大厦忽倾支无力,落花流水看春去!”这是一首描写满清八旗子弟的诗词,同样是八旗子弟从骁勇善战到骄奢淫逸,再到落寞寂寥的真实写照。
尽管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八旗子弟已经被时代所抛弃,消失在历史洪流之中。可其实在中国的某个地方,还生活着一群正统八旗子弟的后人。他们视家族先祖为骄傲,仍然坚守着一些传统习俗和习惯。与此同时,这里也被政府精心保护了起来。这个地方就是位于黑龙江五常市的拉林。
曾经的中原地区,是汉人的天下,少数民族则被统称为蛮夷。在很长时间里,汉人对少数民族都存在着偏见甚至鄙视。不过这种情况,被努尔哈赤打破了。
万历十九年(年)起,努尔哈挥师东向,打败了海西女真叶赫部首领卜寨率领的9部联军,统一了女真。万历四十四年(年),努尔哈赤成立了大金。
年,爱新觉罗·皇太极在盛京(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满清八旗子弟也随之入关。至此起,汉人的统治被颠覆,社会特权也全面转移到八旗贵族手中。
八旗子弟的等级从高到低分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早期的八旗子弟可以说人人善于骑射,他们跟随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在马背上打下了天下,是骁勇善战的象征,拥有很高的地位和福利。据史料记载,清兵入关后,每个八旗子弟都得到了土地和房屋。而且,八旗子弟一旦参军,就可以免于缴税,并得到更多的补助。
所谓“饱暖思淫欲”。随着大清王朝的稳定,以及生活的富足无忧,渐渐的,不少人就开始过上了“票戏捧伶藏野玉,斗鸡走狗玩蛐蛐”的无所事事的日子。他们家中没有深厚背景和身家,没有足以封官拜相的才华,却又死守着面子不愿干活学手艺,就这样坐吃山空。随着时间的流逝,八旗子弟演变成了“骄奢淫逸”“不学无术”的代名词。
当时间发展至清朝中晚期时,受社会思想变革的影响,以及社会环境的逼迫,绝大多数八旗子弟主动或被动归化为了普通人。他们剪掉辫子,改为汉姓,进入到了社会各行各业,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然后,随着大清王朝的覆灭,八旗子弟成为了历史的一个记忆。
虽说八旗子弟和那些文化习俗,已经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彻底成为了历史。但拉林却成为了一个落网之鱼,而且是弥足珍贵的例外。
拉林之所以会聚集这么多八旗子弟的后代,源于乾隆皇帝推举的一项政策。清乾隆九年(年),乾隆实施了一项名为“移民屯垦”的政策,旨在让部分八旗子弟能够学习农业、自给自足,同时恢复骑射等旧俗,延续国祚。
自乾隆到道光的近百年时间里,“移民屯垦”的政策一直在延续,仅乾隆在位期间,就有多户八旗子弟移民到了拉林。由于地理位置的偏远和独立,拉林避开了社会变动,八旗子弟祖祖辈辈也在这里繁衍生息。
现如今,拉林被称为“京旗文化区”。在这里生活的人,都是真正的八旗子弟后代,比如钮祜禄·和珅的后人、康熙朝名相赫舍里·索额图的后人等等。他们一口京腔;逢年过节会换上清朝服饰行旧礼;无论家境贫困或富裕,对于婚丧嫁娶等大事,都十分注重排场和仪式感。
并且,据相关资料介绍,拉林地区共保存了多件京旗文化藏品,其中有件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甚至有不少文物在全国范围内实属罕见。
尽管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过去的尊卑之分和皇室习俗,存在腐朽的意味,大家很难理解和接受。但如果以文化方面的价值来看,拉林以及生活在这里的八旗后人的存在,非常具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