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省博物馆八旗甲胄介绍

今天要向您介绍的这件文物是一套完整的八旗礼仪甲胄,在辽宁省博物馆“古代辽宁”元明清的展厅中,就陈列着一套八旗甲胄。

这套八旗礼仪甲胄一共有八套,每套分别包括头盔和铠甲等,头盔为髹漆铁胎,高56.3厘米,盔帽的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上面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座,上安置红缨。后垂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泡钉。铠甲分为甲衣和围裳两部分。甲衣长73厘米,布面棉质,内衬排列规则有序的铁甲片并以乳钉固定,共分12件,以带子和纽扣连接组合而成: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2片;另外在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也就是“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这是留作佩弓箭囊所用的。围裳分为左、右两幅,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材料相同的蔽膝。棉布制作的甲胄是特殊场合穿用的,平时收藏起来。通过这套甲胄,我们仿佛看到了曾经驰骋疆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八旗劲旅。

满族自16世纪末在政治上的成功崛起,大大得益于努尔哈赤创立的八旗制度。那么八旗制度是如何产生的呢?八旗是由女真人狩猎时实行的“牛录”演化而来。狩猎虽然是一种生产活动,但是活动的形式是非常军事化的。在女真人的氏族部落时代,各氏族或者集体狩猎时,通常有一个首领,被叫做“牛录额真”。在满语中,“牛录”是“箭”的意思,就是“一箭之地”是以一箭的距离为半径方圆能有多少人,就是“牛录”;而“额真”则是蒙古语,翻译为“头人”。这就是八旗制度的雏形。

明万历二十九年(年),努尔哈赤在牛录制的基础上,正式建立了“旗制”,开始以黄、白、红、蓝四种颜色,作为新建立的各旗的旗制标志。女真社会的所有男丁都被编入旗籍,形成了“以旗统人”的军政合一的制度。皇太极曾经这样说“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兵民一体的社会组成形式,具有着行政、军事、生产的三方面职能。随着队伍的扩大,明万历三十四年(年),在原有的四色旗帜上,又增加镶黄、镶蓝、镶白、镶红四旗,合在一起称之为满洲八旗。年到年,又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八旗的组织和建立历时27年,终于形成满、蒙、汉三军二十四旗的规制。

八旗为什么会选这几种颜色呢?有学者认为,在周朝,中国古代人就有把自然界的色彩归类为红(赤)、黄、蓝(青)、黑、白五种基本颜色,并把具有唯物观念的“五色学说”与周朝的礼仪等级制度结合在一起,作为统治阶级的色彩工具,来规范色彩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西周的统治阶级规定“红、黄、蓝、白、黑”为正色,用于王公贵族身份。

努尔哈赤受中国传统色彩“五色论”学说的影响,并继承了周朝的礼仪等级制度的用色规定,将“八旗制度”的色彩用“五色论”的用色制度来规范。

出征时用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颜色的军旗和甲胄以示区别。“八旗制度”中的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就采用了中国传统色彩五个正色中的四个,后来增设的镶黄、镶白、镶蓝和镶红上面又添加了一条边,其中黄、白、蓝三色旗镶红边,红色旗镶白边。再看八旗的盔甲帽全部带黑色,这样中国传统色彩的五个正色“红、黄、蓝、白、黑”,全部被用于“八旗制度”的配色。

由此可以看出,八期制度的用色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规定。也进一步说明,色彩在社会政治的发展进程中含有政治、权利的意念。那么,在八个旗中,谁强谁弱呢?

创立初始,八旗的最高统帅当然是努尔哈赤。他亲领两黄旗,使正黄、镶黄两旗成为自己的亲兵,从五色论的学说我们可以得知,黄色在封建王朝中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所以只能属于皇权所用。而其余各旗分别由几个能征善战的子侄控制,当时称“八和硕贝勒”。“和硕贝勒”,就是为努尔哈赤所定的八旗旗主的称号。

八旗旗主不同,八旗自相争斗的故事也层出不穷。自努尔哈赤到皇太极,一直是御林军级的两黄旗地位最高。但是在多尔衮的时代,两白旗的地位就高过了皇帝亲统的两黄旗。在多尔衮之后,这种情况为顺治帝治理八旗提供了口实和机会。顺治帝直接将任命八旗旗主之权收归国有,而不是由权贵世袭。如此一来,归皇帝直接统辖的两黄旗、正白旗,优越地位得以稳固,构成了八旗的核心,他们主要负责守卫皇城,皇帝外出时担任护卫,是皇帝倚重的御林军,这就是所谓的“上三旗”,清代皇帝的侍卫都是从“上三旗”子弟中选拔出来的。而正蓝旗等五旗,则由皇帝任意指派旗主,各旗势力渐弱,称为“下五旗”。“下五旗”作为宗室贵族的分封地,除在京郊守卫京城外,被大批派往各地驻守戍边。

那么,这套八旗棉质甲胄又是什么时候穿着呢?大清以武立国,满清的创立者努尔哈赤以13副铠甲和不到一百名士兵开始闯入历史的舞台,最终建立功业,夺取天下。由此,清朝对铠甲极为重视,格式也极为讲究

清代前期装备的铠甲来自于明代中后期军队铠甲的设计。明朝的铠甲也是受蒙古的影响,最早开始普及棉甲的正是蒙古军。这种棉甲比较轻,适合长距离作战还有保暖的作用。八旗铠甲吸收了各族制甲工艺的优点,防护能力和外部装饰都有进步。清代大量使用的铠甲是棉铁甲,表面是绢或棉的布料,坚厚的金属甲片镶在里面,布装饰在外,然后在布的表面上用铜钉固定。棉铁甲看上去就像一件棉大衣一样,具有一定的防寒性,其柔软坚韧的特性也很适合骑兵使用,对冷兵器和火器都具有一定的防御能力,可以起到十分好的防护作用。

清入关以后,为了不忘“满洲根本”,骑射就成为每个旗民的看家本领。为加强皇族宗室、八旗贵胄勿忘骑射教育,确立了大阅、行围等制度。清代的大阅制度始于太宗皇太极时,顺治时期明确规定为每三年一次,行围出猎每年也要两到三次。这时八旗兵丁的甲胄是仪仗、大阅、行围、训练的礼服,八旗以旗色分,兵丁的甲胄也是以旗色分。

但是,清朝中期以后火器越来越发达,最初的八旗兵丁的棉甲就失去了防御能力。乾隆时期由杭州机造两次制成的两万套甲胄,除了大阅和行围穿着时用,平时都放在紫禁城的西华门城楼内。

19世纪后,八旗子弟所穿着的甲胄除了好看欣赏、军事训练以外逐渐演变成一种仪式表演的服饰。

关于这件八旗甲胄就为您介绍到这儿。如果您有兴趣,欢迎到辽宁省博物馆亲眼看看这件八旗制度的物化表现形式。

文中图片及文献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5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