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没多久,到了年英国人卷土重来,还带着世界第二强国法兰西一起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此时的清朝可谓是内外交困,南方太平天国越战越勇,数次打破了清军的封锁,隐隐有压制不住的势头,清朝在风雨交加之中迎来了已经推进到八里桥的英法联军,八里桥的背后就是北京城,一场将在近代史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战斗就此打响!
此战中的清军和英法联军都吸取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都正视起了对手,不敢掉以轻心。纷纷拿出了看家的本领认真应对这一仗,铁了心的要试试对方的成色相较20年前有没有长进。
双方军队在新河展开第一次碰撞。当时刚刚登陆的英法联军正在前往进攻大沽口路上,清军中的蒙古骑兵首先和英法联军遭遇。
根据英方史料记载,当时遭遇到的蒙古骑兵队列展开了大约米长的骑墙。他们悍不畏死的承受着英军后膛大炮的狂轰滥炸,在这种饱和时炮击下蒙古骑兵仍旧坚韧地保持着骑墙阵型,清军也没有坐以待毙纷纷掏出用火绳枪还击,但是超出了火绳枪的射程之外。最终蒙古骑兵无法再忍受炮火带来的不断伤亡,直接开始骑兵冲锋,希望骑马冲到火绳枪的射程之内,下马排阵对射。
但是英军的火枪射程远超清军,这次冲锋被英军一记排枪打得人仰马翻。蒙古骑兵被挡在英军阵地前寸步难移,仿佛有一张空气墙一样让清军往上撞。吃了大亏的清军无奈之下只好赶快撤退止损。
当战斗结束之后,蒙古骑兵的尸体遍布方圆几公里的战场上。清军的尸体经过英军军官的反复观察发现,这些清军比起第一次鸦片战争来说强壮了不少,就战场情况来说清军表现地很缺乏正确的训练。
就此战中双方伤亡对比来看,英军1人战死,17人受伤,法军受伤17人,0战死,而清军伤亡余人,清军的伤亡是英法联军的近倍。
客观来说就清军在新河之战的表现,首战以蒙古骑兵迎战洋兵,而且清军参战的1万兵马中除了多蒙古骑兵外,其余多是没经过战事且缺少训练的绿营兵和提笼遛鸟经验丰富的的京营子弟。这样来看清军的表现比起第一次鸦片战争来看进步很多,当然,这也是多亏了僧格林沁在整个蒙古草原动员了哲里木盟、卓索图盟、昭乌达盟、察哈尔等多地蒙古马队,按照曾经的“世界最强骑兵”来打造的当时清军“梦之队”,还有着认为自己在陆战中完全不怕英法蛮夷的自信。
随后英法联军前进到通州张家湾,途中遭到埋伏在树林中清军的炮击,一番炮火之后,另一马队蒙古骑兵对英法联军发动了冲锋。
英法两军装备的前装线膛步枪一般在米内开枪才有准头精,所以英法联军一般是把清军放进射程内再打排枪。按照蒙古骑兵的冲锋速度在这个距离下完全可以在十几秒内冲过步枪火力网,对英法联军展开白刃战。
而战斗的结果却让人意想不到。原来这些生活在草原上的马儿从来没有如此巨大且密集的巨响和如此规模的爆炸。在蒙古骑兵发起冲锋时,英军很快就向他们发射了几百支格里芬火箭,大范围的爆炸导致蒙古骑兵产生极大的混乱,他们互相冲撞,乱作一团,毫无阵型和章法,连敌人的火枪射程内都冲不到。
就在此时英军锡克骑兵团和第一龙骑兵团迅速发起了反冲锋,像驱赶家禽一样击溃了蒙古骑兵,难怪参战的锡克骑兵团团长说:中国的骑兵跟一群家禽似的,不好抓,但是抓到以后就不反抗了。
第二次碰撞的张家湾之战,就这样落下了帷幕,可见之后八里桥之战,清军是以怎样低落的士气去作战。
眼前英法联军即将抵达八里桥,背后就是北京皇城。我大清朝在慌乱之下极其所能地搜罗,终于凑齐了3万名满蒙八旗骑兵,排兵布阵在八里桥桥头,列出一个长达5公里的弧形骑兵阵线。
双方摆开阵来,清军骑兵首先组成密集阵型,发挥全部马力极速冲锋而来,一时战场上除了震耳的马蹄声外没有任何声响,清军骑兵一声不吭地服从于军旗的指挥,指哪冲哪。
但遗憾但是八里桥战场的宽度并不够3万骑兵展开阵型一拥而上,清军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无奈之下,只好安排骑兵至骑兵组成一队,发动集团冲锋,还有一点问题,清军可能是匆忙迎战一时考虑不周,骑兵所配备的主要装备是火枪和马刀,而不是能更有效杀伤刺刀方阵的骑兵长矛。
这些问题导致清军骑兵的冲锋犹如连续不断的“自杀式”冲击,英法联军枪弹仿佛没有打到清军一样,打倒前面的后面的很快涌了上来。不过清军的“自杀式”冲击也是有效果的,有时也能冲到敌军大炮前三十米。不过,这一度让英法联军加大了炮火的密集猛烈程度,再次将清军打退。而这样的距离足以让清军施展冲进射程用火枪对射看家本领,攻入了几个过于靠前的法军阵地,部分英勇无畏的清军冲入阵地与法国人展开肉搏战,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清军在近身肉搏中根本拼不过法国人的刺刀,造成不了有效的杀伤。难怪之前英国军官说清军缺少正确的训练,从这次清军骑兵肉搏表现来看,真是渣到极致的……
就在清军攻入法军阵地而不能攻破一筹莫展之时。英国大炮迅速调转炮口支援法军,侧翼的锡克骑兵也发动了标准的欧洲式骑墙冲锋,如墙一般袭来的骑枪群,轻而易举地撕碎了蒙古骑兵队列,之后一般是战场后期追击敌方的英国胸甲骑兵也投入战场,并借着欧式马刀和左轮手枪造成清军极大杀伤。
在英法联军大炮不断地轰击下,清军溃不成军,英法联军步兵从容地展开刺刀方阵徐徐向前推进。挡在他们面前的是我大清最后的颜面,身穿黄马褂的我大清皇家禁卫军。
他们排着十几列的火枪方阵,硬着头皮顶着敌军的炮火齐步向前,试图以一排齐射后再用白刃战阻挡英法联军前进的步伐。
“好一场白刃战”,正如英国人所赞誉的那样,禁卫军的攻势竟然逼得法军全体上刺刀,他们向八里桥上的英法联军发起了最后的冲锋,展开了最后的白刃战。
战斗的最后阶段。打着黄色军旗的我大清皇家禁卫军被英法联军的炮火打散了又重整多次,最终在英法的刺刀下崩溃了,北京皇城的大门向英法侵略者敞开。
此战,英法联军损失极小(如果不算上消耗了几乎所有携带的弹药),而三万清军则伤亡过半,损失了大量的火炮和武器。
过去清军在皇太极时代可以使用斤强弓,后来到了康乾盛世可以使用90斤硬弓,也还凑合。
而到了年的时候,满蒙八旗中征调的蒙古骑兵多是些农牧民,都是些没有受过训练的蒙古牧民,上了战场时常常会因为炮击的爆炸声而受惊逃窜。
另一方面是,牧民们生活在长期无战事的蒙古草原和受到喇嘛教爱与和平的熏陶下,曾经地骑射本领已经退步神速,多数牧民只能拉开20至30斤的弓,仅仅打猎守家门能用......
清军久不经战事,严重缺乏训练,使得他们肉搏能力渣的惊人,这导致了当他们面对英法的骑兵时,可以凭借高超的马术逃之夭夭,其他的就没有啥了。
至于清军的武器多事马刀、火绳枪这些对于攻击英法刺刀方针很不利的武器。而在当时能够以骑兵一己之力突破刺刀方阵的案例,只有寥寥几个由装备了超长骑矛的骑兵完成了。就清军骑兵的技术或是装备来说,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且据联军记载,清军的铜炮在战斗中一直没停过火,可是这些炮弹根本没有造成联军任何损失,只是把很多树梢打断了。俄国驻华使节的曾回忆道:满蒙八旗大会操时,八旗的炮兵点火放炮后,炮弹落在了不远处,仲裁大臣都不看打得准不准,就上报合格了。
当时临战前咸丰下令清点八旗的武器状况,结果经过一番试用后发现武库中存放良久的康熙年老枪,其质量要比最新造的新火绳枪还好......
但英法联军的军医表示非常喜欢清军新造的鸟枪,因为以当时清军的技术造出的火焰和子弹,打在联军士兵的呢子军装上往往只有一点火光袭来,然后表面破个洞,里面擦破点皮肉,根本不会造成什么实质性的杀伤,军医认为正因为清军用这样的火器来打仗,给联军节省了大量的医疗花费,真是谢谢清军了!
可见,满万的满蒙八旗在八里桥打不过英法联军也是合情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