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创立的,这是一种军民合一的制度,全体满洲人均在八旗之内,平时为民,战时出征。八旗制度被努尔哈赤视为国体,也就是满洲国的基本国家制度。
这种制度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团结。每旗之内所有人既是臣民,又是战友,上阵杀敌都是生死之交,所以战斗力强悍。但是也有一个弊端,那就是独立性太大。在努尔哈赤时代,每旗都是独立的一个小王国,旗民只认旗主而不知有大汗。
(图片来源影视剧照)在努尔哈赤时代,这种联邦制的模式是没有问题的,也是努尔哈赤确定为国体的一种制度,因为大家都服努尔哈赤。但是随着努尔哈赤的去世,围绕着汗位和皇位的争夺,八旗内部发生了残酷的斗争,兄杀弟,弟杀兄,激烈程度不亚于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而八旗制度也发生了变化。
八旗制度的来源,伴随着战争而生
努尔哈赤本是明朝军队中的小官,后凭借父亲留下的13副盔甲起兵造反,征服了尼堪外兰,俘获了战俘多人,盔甲30副,后来东征西讨,逐渐削平附近各部。
(图片来源影视剧照)一开始,努尔哈赤的人马少,每10人编为一个小组(牛录),组长叫牛录额真,辛丑年,努尔哈赤的人马扩充,将牛录进行了扩编,每人编为一个小组(牛录),共4个牛录,每个牛录有一个旗,颜色分别为黄、红、蓝、白。每旗首领仍然为牛录额真。这是八旗最初的雏形,也就是四期时代,通过旗数推测,这个时候努尔哈赤有兵力人。
乙卯年,再次扩编,每五个牛录设立一命将领,名为扎栏厄真,每五个扎栏设立一个将领,名为固山厄真。通俗一点讲,就是以前的一牛录为一个营,现在5个营编为一个团,团长叫扎栏厄真,每5个团编为一个师,师长叫固山厄真。总共8个固山,每个固山各领一旗,由原来的四期扩大到八旗。原来的四期为正黄、正红、正蓝、正白,新增设镶黄、镶红、镶蓝、镶白。
(图片来源影视剧照)至此,八旗初定,由此我们推测,每旗有人左右,八旗共人。但实际上据《八旗通志》记载,当时满洲、蒙古混合的牛录有个,纯粹的蒙古牛录有76个,汉军牛录有16个,所以,当时努尔哈赤统率的部下大概有10万以上。
八王议政,努尔哈赤的联邦梦想
努尔哈赤时代并未正式称帝,也没有一套国家政权机构,相当于是松散的部落联邦制。一国之内,尽归八旗,以八和硕贝勒为旗主,旗下之人称为属人,属人视旗主为君主,八和硕贝勒分别治理自己的部落。
(图片来源影视剧照)没有固定的君主,八个和硕贝勒共同推举一人为大汗,统领八旗,当然,如果大家觉得大汗的能力不够,随时可以撤换,这就是八王议政。这是努尔哈赤亲自定下的制度,在努尔哈赤时代自然是没有人能替代他的,毕竟八旗都是他打下的天下。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这里的和硕贝勒和以后的“贝勒”是不一样的,当时的“和硕贝勒”就是最大的头,相当于“王”,是根据满洲俗语起的名字,和后来的爵位没有关系。
如果按照这个制度发展下去,大清朝可能就发展成了一个联邦制的国家了。可惜,当时的满洲人还处于半农奴时代,八王议政也只是打天下时代的平衡之策,当努尔哈赤死后,这种平衡就被打破了,权力开始被争夺,权力开始被集中,慢慢的,八旗成为了皇权的附庸。
(图片来源影视剧照)权力争斗,皇权集中,八旗名存实亡
满洲开国四大贝勒,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汗位,天聪十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尊为皇帝,超然在八旗之上。
这让东征西讨有功的阿敏很不服气,皇太极也感到了威胁,找机会因阿敏在战场失职,将他幽禁起来,又设计害死了莽古尔泰。这样,皇太极掌握了两黄旗、两蓝旗。大贝勒代善无意争夺,小弟弟多尔衮和多铎掌握的两白旗听从于皇太极。皇太极初步打破了八王议政的格局。
(图片来源影视剧照)至雍正朝,八旗旗主虽有旗主之名,但已无实际权力。沦为皇家的附庸,只是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