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晾鹰台殪虎之典

在大兴区北普陀影视城北侧路西,有一座晾鹰台,又叫做练兵台。我国古代封建帝王为了观赏风景,常在皇家园林内设置一些平顶、高耸的建筑物,这就是,今作“台”。汉代许慎在《五经异义》中记载:“天子有三台:灵台以观天文,时台以观四时施化,囿台以观鸟兽鱼鳖。”南海子在元、明、清三代都用来畜养禽兽,是“因农隙而校田猎”的著名苑囿,因此这座晾鹰台应归类于“囿台”。

  自清康熙朝以后,清代举行大阅的场所多在南海子晾鹰台。如《日下旧闻考》中记载:“凡大阅吉期,由钦天监选择。先期二日,武备院设御营帐殿于南苑晾鹰台。”此外,在晾鹰台还经常举办一项“殪虎”活动。是日,旌旗招展,虎啸鹰台,杀声震天。虎枪兵奋勇争先,殪虎活动场面之激烈、残酷,令人过目不忘。

  一、康熙皇帝创立虎枪营   晾台在清代不仅是帝王狩猎和训练兵马的重要场所,更是清朝帝王观看虎枪营侍卫殪虎、猎熊等活动的地方。何谓“殪虎”呢?殪,音“义”,殪虎就是由虎枪营兵用特制的“雪峰枪”猎杀老虎。这是清代帝王在春季举行的一项颇具特色的练兵活动。清康熙二十三年(),驻守黑龙江的将军从军营中选拔出40名勇猛彪悍、善于骑射的满族武士献于朝廷,分别隶属于由皇帝亲自统率的上三旗,即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虎枪营由此诞生。虎枪营中设总统一人率领,每旗中又设置总领和虎枪校各一名。清雍正元年(),虎枪营每旗各增设总领一人,虎枪校六人,委署虎枪校七人。

清乾隆三年(),虎枪兵也由最开始的名增加到名。虎枪营是一支专门跟随皇帝行围打猎的禁卫军,“总统、总领掌辖本营官兵以备扈从,车驾狩列前驱。”皇帝行围打猎时,虎枪营总统及总领派虎枪兵人随从护卫,以10名虎枪兵先行作为尖兵,遇老虎等猛兽便列阵以备。虎枪营总统由内大臣或侍卫一人担任,每旗以大臣、侍卫或参领一人任总领。总统和总领身穿黄色马褂,虎枪长身穿红色马褂,负责执掌虎枪的虎枪人则穿白色马褂。用来捕虎的虎枪又称“仪枪”,是随皇帝围猎的虎枪营兵使用的一种猎杀老虎、熊等猛兽的利器。虎枪全长厘米,枪刃长约30厘米,呈圭形,刃中起棱,十分尖利。有趣的是虎枪与扛枪人享有同等“待遇”,皇帝驻跸行营时,照例要“赐食”给虎枪人和虎枪,“每日传膳例有虎之赐,皆仪者食之。”只不过虎枪不能吃饭,所以皇帝赏赐的食物就都给扛虎枪的虎枪人了。

  二、乾隆皇帝观赏殪虎之典   据《养吉斋丛录》记载:“晾鹰台在苑之迤南。六飞春,有晾鹰台杀虎之典。”“杀虎之典”即殪虎之典,是由虎枪营兵持虎枪与猛虎短兵相接,格斗并刺杀猛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每年春季皇帝都要到东陵、西陵祭祖。从西陵回来,途经南海子“辄行春之典”,到晾鹰台殪虎。“台上张幄次,台下虎枪处人员列侍。台前置虎笼,大笼数匝,而引其端于十余步外,大驾既幄次,虎枪处人取之端,骑马绕笼疾行以解之。而笼之门以启。虎囚槛己惯,往往伏不动,台上随驾之侍卫,承命以火枪俯击之,或又犬吠笼侧,虎乃奋迅而出。虎枪人咸屏息以待,虎至则三数人争刺之,突围出则逐而杀之。头枪、二枪、管虎枪处及领侍卫大臣察明上闻,颁赏白金、荷囊有差。”

  用虎枪刺杀猛虎,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过人的枪技是绝对不可能胜任的。古人言“困兽犹斗”,狂怒的老虎在重围中左冲右突,扑咬虎枪营兵和猎犬。虎枪营兵在与猛虎的殊死格斗中常被咬伤,甚至丧命。“其头枪者赏赉优渥,故人思效命焉。”然而,虎枪兵临危不惧,个个奋勇争先。对那些勇敢拼搏的杀虎勇士,清廷不吝重赏,规定“凡杀虎时为虎兰氨淮凑撸照军营殉难受伤例赐恤。”殪虎活动场面之激烈、残酷,惊心动魄,令人过目不忘。

  乾隆帝对于殪虎、殪熊等活动十分喜爱,“围中有虎未尝不亲往射之。”他认为,满族人应效法先祖,崇尚习武行猎,“诘武敢忘述祖尧”。与虎、熊等猛兽搏斗,可以强健体魄,更能考验一个人的智慧和胆识,培养人的坚强意志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乾隆帝不仅在南海子晾鹰台观看殪虎活动,还在木兰围场亲自参加过殪虎这项带有强烈刺激性的活动。“乙亥秋木兰行围,虞人报有虎,率虎枪击刺,虎忽逸出,众莫敢撄。其日有厄鲁特新附者来观,因驰安吉骢追及之,一发而殪。曾作《射虎行》纪其事。”   乾隆五十九年()夏四月初二日,乾隆帝巡幸天津后回到南海子,驻跸南红门行宫。这一年他已83岁高龄,犹兴致勃勃地乘马到晾鹰台,“晾鹰台近观殪虎”“观虎枪侍卫等殪二虎一熊”。乾隆帝触景生情,满怀深情地回忆起少年时祖父带他到南海子行围时的情景:“昔年皇祖每于南苑殪虎行围,予年十二时即随侍,教学火枪,指示发机、视准。越今七十三年事如在目,恒不敢忘恩眷。”忽然一阵呐喊声,把他从沉思中拉了回来。只见在虎枪营兵与老虎的搏斗中,一只猛虎东冲西突,夺路奔逃。一名三等侍卫奋勇追杀,用虎枪将老虎刺死。乾隆帝龙颜大悦,当即赏这名三等侍卫“擢为头等侍卫,并赐黄褂,旌其奋勇。”另一名侍卫在与一头老虎搏斗时成为“(逆头炮),也额外被赏赐缎疋、银两。

  三、乾隆作诗记录殪虎之典   乾隆帝在《射虎行》诗中写道:“虎圈养虎林丞守,官家备物无不有。饲以久徒费以多,殪之每客例晾鹰台陈旅。虎枪比肩立周祛,於菟欲避无去所。出柙莫问谁之过,曳尾那有猛风作?槛中积威约致然,马迁语固非虚播。弯弧偶亦射毙之,比孱兔耳何足奇!木兰昔乃真射耳,忆子布言今弗为。”诗中对殪虎活动作了详细的描述:殪虎活动开始之前,在晾鹰台上高搭黄幄,皇帝和王公大臣们在黄幄内观看殪虎活动。台下的虎枪营兵列队侍立,此时,虎圈的看守将虎笼运至晾鹰台下放好。虎笼是用铁条铸成的,一条大绳子将虎笼紧紧地缠绕五六圈儿,绳子的一端系在虎笼门上,另一端放在虎笼旁边十步以外的地上。

老虎在笼中往返徘徊,不时发出阵阵吼声。当御前大臣请示皇帝殪虎之典开始后,只见一名虎枪营兵从虎笼旁边的地上拾起绳子,飞身上马,拉着绳子骑马绕着虎笼跑上五六圈儿,把虎笼门迅速地拉开。老虎因为困在笼中时间太久,见外面人多,趴在笼中不出来。管虎枪营大臣命令向虎笼鸣枪射击,周围的虎枪营兵一起放出猎犬冲向虎笼,猎犬在虎笼旁狂吠,驱赶老虎出笼。笼中的兽中之王早已被激怒,遂伏腰蹬腿,从虎笼中咆哮而出。于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开始了。这时,早已严阵以待的虎枪营兵手持虎枪,奋勇向前,把老虎团团围住。狂怒的老虎在重围中左冲右突,与虎枪营兵、猎犬进行殊死搏斗。几只猎犬被老虎的前爪紧紧按住,老虎张开血盆大口,把猎犬撕成碎片,随后老虎又迅猛转身,用钢鞭一样的尾巴扫向虎枪营兵。虎枪营兵齐声呐喊,争相向前,用长长的虎枪你刺我戳,一时间晾鹰台下喊声、虎吼声、犬吠声响成一片,声震天地。待老虎突出重围,落荒而逃,虎枪营兵争相奋起追杀,直到将老虎擒获杀死。刺中老虎头枪、二枪者,由管虎枪者及领侍卫大臣察明后奏明皇帝,按功颁赏白金、荷囊等奖品。在虎枪营兵与老虎的殊死格斗中,虎枪营兵常有被虎咬伤、甚至毙命者,亦依例给予抚恤。

  清乾隆、嘉庆朝后,大清朝国势日渐衰微。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使得皇家苑囿逐渐荒废。春夏苗,秋冬狩,大阅之礼、殪虎之典早已成为历史陈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晾鹰台古迹受到保护,年成为大兴县(今大兴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晾鹰台上近万株杨树长势良好,郁郁葱葱。夏秋时节这里林清水秀,风景优美,耳闻林涛涌啸,仿佛还可以听见当年虎枪营兵的呐喊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34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