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军什么时候战斗力最强,网上结论众多,大多集中在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和康熙四个选项之中。
其实不用争论,满清大员赵尔巽,早已有过最为权威的定论。
▲八旗铠甲之所以说赵尔巽的评价最权威,是因为他身份特殊。
赵尔巽一生,可谓把地方官做了个遍:
他做过知府和按察使,对地方的治安武装水平非常了解;
他做过布政使,地方防军、乡兵的后勤保障,他要过目;
他做过巡抚和川督,直接节制绿营;
他做过天京将军和东三省总督,直管域内八旗。
▲赵尔巽更重要的是,他还做过史官,晚清时做过,见过大量珍贵一手历史资料;民国时也做过,鼎鼎大名的《清史稿》便由其主编。
所以,赵尔巽作为历史的记录者,又是历史的亲历者,对清朝各军的情况,可谓了如指掌。
他的评价,是权威中的权威。
▲《清史稿》八旗军,经历了从神话到笑话的过程。
努尔哈赤时期,八旗整体实力不强,但精锐突出。
“太祖高皇帝崛起东方,初定旗兵制,八旗子弟人尽为兵,不啻举国皆兵焉。”(《清史稿》)
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铠甲起兵,后来归附的人越来越多,扩展为四旗,然后又扩到八旗。
但当时满人太少,所以只能全民皆兵。老弱病幼,人人可兵,整体实力不强。
但能起兵于黑山白水之间,征服女真各部,一线部队实力不俗。八旗核心,尤其是两黄旗的精锐,远强于明末其他卫所。
皇太极时期,八旗实力大增,制度逐渐完善。
皇太极即位后的天聪八年(年),八旗军的官名才定下来,叫法与今天我们熟悉的差别很大,比如当时将总兵称为昂邦章京。
这一时期,八旗的战斗单位扩张迅速。原来在努尔哈赤阶段,八旗中不严格区分满蒙汉。
▲皇太极画像但在皇太极时,战斗人员迅速增加,蒙汉有了单编建制的基础。
天聪八年(年),孔有德的天祐兵、尚可喜的天助兵先是并入到了汉军之列;
天聪九年(年),察哈尔部和喀喇沁的壮丁归附,八旗蒙军实力壮大。于是按照满八旗的标准,设置了蒙古八旗;
后来,皇太极宣布改“金”为“大清”,他的地位也从汗王正式成为皇帝。年号改成了崇德。
崇德二年(年),汉军分成了两旗,左翼和右翼;
崇德四年(年),汉军分成了四旗,但并不是正黄、正白、正红、正蓝这么分的,而是分成了纯皂、皂镶黄、皂镶黄和皂镶红。
直到崇德七年(年),才设立了汉军八旗,就是今天熟悉的八个颜色。
此时,八旗正式分为满、蒙、汉三个部分,满编满员,实力达到最强。
▲八旗入关时驻扎在紫禁城外顺治帝时期,八旗前期保持了辉煌,后来扩招实力下降。
顺治帝时,入关进京,八旗一部分驻扎在紫禁城之外,拱卫皇室。另外一部分开始南征北战,保持了皇太极时期的战斗力。
在顺治十七年(年),满蒙汉三旗选出来人,组成养育兵。养育兵说白了就是八旗中的“低保户”,朝廷对他们进行额外补贴。
初衷是好的,但后来很快就有人动用心思,为了拿到养育兵名额,多拿朝廷的补助。
也正是“养育兵”制度,让八旗的战斗力开始下降,从以战为主,开始向利为主的转变。
等到康熙时,八旗军实力大幅下滑,不得不开始用绿营军作为辅助。
“太宗征藩部,世祖定中原,八旗兵力最强。圣祖平南服,世宗征青海,高宗定西疆,以旗兵为主,而辅之以绿营。”(《清史稿》)
▲清末的巡防营,就是从绿营部队中精简出来的
因此,八旗军的最强战斗力阶段,是从皇太极的崇德七年(年),满、蒙、汉八旗的满编满员开始,一直到顺治十七年(年),设置养育兵之前。
以上。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