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保县东南边缘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的脑包山下,有两个村庄,分别是隶属于康保县闫油坊乡的脑包底村和隶属于太仆寺旗幸福乡的脑包底村。
年张北县李老四迁此建村,因在脑包山(坐落于村南)下,故取名脑包底。村内有近百户,余人。村后有座小山包,小山包上有条南北走向(稍偏东北与西南方向)的水冲刷沟,穿越村庄,一直延伸到脑包山下,紧邻沟处有条南北走向的约七、八米宽的道路。按当地老乡自山流水分界,路东属内蒙古自治区太仆寺旗幸福乡的脑包底村(行政村),路西脑包底村属河北省康保县闫油坊乡万隆店村(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一村分割成两个省(区)的地域。人民公社时期,东西两村居民互相帮助开展农业生产活动,迄今人们也不分彼此,和睦相处,有困难互相帮助,如同一个村庄。地处康保县境东南边缘丘陵区的马俊营村与小东井村,两村之国有一条约宽八、九米的南北大街,此聚落看似一个村。大街东属内蒙古自治区太仆寺旗幸福乡小东井村,大街西属康保县闫油坊碌碡洼乡行政村马俊营村。年崇礼县一名叫马俊的人迁此建村,故取名马俊营。小东井村因紧邻东井子村,故名。迄今,马俊营村有常住人口20余户,小东井村仅有常住人口2户。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到此做生意的小商小贩,为躲避工商、税务人员收取税费,穿行于南北大街两侧,与工商、税务人员“捉迷藏”。在此地,河北、内蒙的工商、税务人员很难征收到税费。一村跨两省(区)的村庄属历史上形成的特殊聚落,见证了河北与内蒙古自治区勘界的史实。这两个村庄的分界可追溯到清朝年间。清朝后期,康保县域东部、东南部,即现在的丹清河乡、哈咇嘎乡、闫油坊乡域,土城子镇、张纪镇、康保镇的一部分地域,屯垦镇蒙古营、姚家营村域属哈拉军(那彦图亲王私人牧场);相邻的太仆寺旗西部,清朝属太仆寺左翼牧场。据《口北三厅志》记载:清朝年间张家口厅有公私牧场13家,其中括那亲王牧场和太仆寺左翼牧场。民国六年(年)析太仆寺左翼牧场、太仆寺右翼牧场、镶白旗及正蓝旗各一部分土地划拨到宝昌设治局。民国十四年(年)改设为宝昌县(今太仆寺旗)。民国十ー年(年)张北县域北部原马连缇壕、克公府地、哈拉罕等地,共计.5平方公里,划到康保招垦设治局。原太仆寺左翼牧场划归太仆寺旗,原哈拉罕划归康保地域。由此两旗县地界,基本上以原两牧场分界线而定,翔实勘界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事。年,国务院正式成立勘界工作领导小组,并召开工作会议,全国正式开展勘界工作。到年底,勘界工作完成。全国省、县两级陆地行区域界线全部划定。来源:康保地名溯源(李殿光著)编辑:西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