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二十二日傍晚,吴三桂与多尔衮在威远城结盟以后,吴三桂立刻回到关内,按约定命令全军用白布缠在肩膀上或者背上,以区别于大顺军。清军进入山海关关城以后,阿济格、多铎率两白旗从北水关进入北翼城待命,豪格率两蓝旗从南水关进入南翼城待命,多尔衮率两黄旗与两红旗自东罗城入。至此,清军主力已经入关。
现今不少史籍记载清军投入战斗以前,大顺军毫无觉察,等到发现突阵而来的是清军,立即失魂落魄地奔逃。这和当时情况严重不符。开战的第一天晚上,唐通部就已经发现了清军,只是黑夜中不知道清军的兵力。至第2天凌晨大顺军就已经包围了山海关,而吴三桂往威远台请清军参战时是冲过唐通部阵地的,随后唐通部被清军击退以后,又败退回了九门口,必然会通知李自成清军的兵力,并且告知此时清军已经入关。▲山海关关城内巷图
▲山海关关城内主建筑缩率图
问题是获悉清军入关以后,李自成已来不及改变部署,只有凭原来的部署与之决战。”而且就算没有唐通的败退,清军的数万大军全都驻扎在山海关两里处的欢喜岭,并没地形上的遮蔽,哪怕只凭肉眼,也无论如何都不会看不见。
只是在清军突击以前,李自成还不能确定清军的主攻方向与战力究竟如何,也不知道吴三桂已经与清军正式结盟。不过即使知道,他除了孤注一掷外,也不可能有什么其他选择。因为在这时临阵退却,无疑结果是毁灭性的。尤其在八旗军和关辽军的骑兵面前,更是如此。
他也知道,如果再继续攻城的话,大顺军的伤亡太大,而大顺军从来没有与清军交战过,并不知道清军的战斗力。所以万一清军介入,一定会对战局造成不利的影响。而吴三桂率领全部关辽军也已经列阵山海关西罗城下。他身后的多尔衮的部队也已经全部进入了山海关。并且北中南三个方向的清军已经全部列阵完毕。所以李自成当即决定,不管清军是否出兵,先解决吴三桂。
临战指挥方面李自成在野战的技巧和战术上,是相当出色的。《明史》中对他的作战方式,曾作了这样的记载:“临阵,列军马三万,名三堵墙。前者返顾,后者杀之。战久不胜,马兵佯则诱官兵,步卒长枪三万,击刺如飞,马兵回击,无不大胜。”这种战法,骑兵和己方其他部队距离极近的情况下在战斗中佯败诱敌,一不小心就会出现大规模的溃退,所以需要组织者具备极强的战场控制能力和很高的个人魅力。不过多年来的战斗记录证明,李自成是具备这两点的。而且此次作战,李自成更是将每堵“墙”的兵力进行了“加厚”。近巳时时分,最后的战斗终于打响,战场上“炮声如雷,矢集如雨”,吴三桂、吴国贵等为前锋,率领关辽精锐,一马当先杀进了大顺军的“三堵墙”。吴三桂和关辽军都知道成败在此一举,因为关辽军的大部分为从辽东来的野战部队,如果一味的占城防守,在大顺军后续来自于北京源源不断的猛烈炮火面前,那只有空耗等死。只有在野战中放手一搏,或许还有生机。所以当吴三桂一回到阵中就开始率领全军冲锋,虽然人数上处于绝对劣势,但关辽军一旦开始了全军的冲锋,在一开始的战斗形势上并没有处于下风。关辽军作战勇猛,来往冲杀,双方惨烈的搏杀,自交战起一直杀到午时。这次战斗,也是李自成自起兵以来遇到的最激烈也是最残酷的,双方都表现出了极强的战力和悍不畏死的气势。吴三桂的3万关辽军被三倍于己的10万大顺军精锐包围在中间,虽然他左冲右突,多次冲开大顺军的2道包围圈,但随即又被李自成在高岗上用旗号指挥第三道防线上的预备队补上缺口,兵力上的劣势使得吴三桂始终无法杀出重围。而随着关辽军骑兵的消耗,李自成的“三堵墙“战法慢慢地发挥了作用,吴三桂所部因为兵力上绝对劣势,终于开始显露出败象。①多尔衮自开战后一直在冷眼旁观。他虽然已经进关,但依然没有仅仅因与吴三桂结盟就彻底相信了吴三桂。所以他留了一手。前文提到的兵力配置:进关的清军大约是6万人,后续赶来的八旗军依然留守威远台大营可以随时接应。万一吴三桂有什么动作,他只要往山海关外一退,就安全了。而李自成这回轻而易举地一举拿下了北京,这对他的震动极大,他甚至在怀疑李自成会乘胜攻打辽东。②他今天一直迟迟不动手,让吴三桂先行发动攻击,实是一举数得之计。万一变生不测,吴、李二人也实力有所折扣,自己不至于全军尽墨,还可以“一以观三桂之诚伪,一以觇自成之强弱,欲坐收渔人之利。”所以几次部下请战就被制止。到了午时时分,仗已经打了这个份上,他想要知道的,也都知道了。大顺军的战法,也都已经摸清了。因此当他发现吴三桂的部队开始呈现败像,特别是骑兵已经消耗无几时,前明军也已经将滥水关、寺儿峪关、三道关、角山关,旱门关在内的长城关卡全部攻克,并且已经从旱门关边的小路杀至北翼城东面,重新对北翼城发起了攻击,此时的形势已经岌岌可危了。所以他立刻决定全军出击。也许历史真的由无数巧合组成的。此时在山海关地区,突然从东向西刮起了一阵沙城暴,一时间飞砂走石,遮天盖日。▲东罗城城门
▲东罗城城垣
▲主关城与西罗城通道
北水关关门打开以后,关中的阿济格、多铎率领两白旗两万人从正面攻向北翼城东面的前明军,官抚民与周凤悟当场战死。随后清军立刻攻向了刘宗敏部,向大顺军北线发起了攻击。此时刘宗敏部处在下风口,在迎面而来的沙城暴剧烈扑击下,连眼睛都无法睁开,根本无法投入作战,再加上被溃退的前明军败退下来以后打乱了其阵型,一时乱成一团纷纷后退,战斗力急剧降低,几乎处于无法还手的状态。但清军却是顺风而来,战斗力不但完全不受影响,还因顺风使得弓箭的射程大大增加。密集的箭矢犹如雨点一般落向大顺军,在最前线指挥的刘宗敏也被射中坠马,随后清军骑兵冲进了大顺军北线阵地。瞬间,刘宗敏部因为处在沙城暴下风口,再加上前明军的溃败以及主将坠马的众多原因无法组织起有效抵抗而慌乱了起来。但是李自成并没有慌乱,而是马上下令九门口的剩余前明军与前去支援刘宗敏,准备先稳住北线战场,自己先暂时后撤至红瓦店的七星寨,等待沙尘暴过去再重新投入战场。但是这样一来战场形势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③原本北翼城下的战场形势:北翼城东面的前明军被击溃后,北翼城西面的刘宗敏部,成了两白旗清军主要的突击方向,但是此时如果更北面,也就是护着大顺军侧翼的前明军往南面增援,与刘宗敏一起作战,北部战场不会这么迅速溃败,但是出乎李自成意料的不管是北翼城东的左光先等人的前明军还是从九门口关来的唐通、白广恩、姜瓖等人的援军,一看见清军就失去了作战的勇气,如同晚明时期别的关内明军一样,毫无例外的未战即溃。这使得整个北线呈现了大溃败。刘宗敏见状,不得不带伤继续指挥作战,但是此时北线的溃败已经不可避免。而看见高岗上李自成的帅旗退去以后,阿济格清军没有继续与刘宗敏部继续纠缠,而是往南直接穿过了刘宗敏部的阵地攻向了中部战线。
▲北翼城遗址
此时在中部战线,原本被包围的关辽军,只剩几千人,但两万多清军的出现,使得所剩不多的关辽军立刻士气大振,吴三桂立刻重新组织起了攻势,对中部大顺军形成了反包围,虽然此时还是大顺军的兵力占优,但是由于李自成的率先撤退,使得大顺军军中无主。刘宗敏见状立刻也率北线剩余的全军冲往中部战线,希望在李自成回到战场以前暂时接替指挥,因为中部战线布置的兵力最多,如果失去了指挥,随时有可能在清军冲击下溃败。在北部战线已经出现溃败的情况下,一旦中部战线也溃败,那就有全面崩盘的危险,但是刘宗敏却在赶往途中的关键时刻正好遭遇了关辽军的突击而再次被射中坠马,射中他的正是吴三桂本人,并且这次身负重伤。见此情景,多尔衮立刻命令两黄旗与两红旗从西罗城杀出,开始了总攻,大顺军在主帅不在场,头号战将又受伤坠马的情况下,使得大顺军的溃败立刻从北线蔓延到了中线。最要命的是原本布置的三堵墙战术从骑兵佯败变成了真正的大溃败。之后的战斗,大顺军被清、吴联军不断的压向南面,还在南线攻打南翼城的李过部面对突然溃败而来的同僚,根本来不及调整阵型,前去接应,此时的兵力优势不但彻底消失,还转变为劣势。▲南翼城遗址
▲南翼长城与靖边楼交接处
就在此时,南翼城中的豪格部清军也突然杀出,措手不及的南线大顺军几乎瞬间就被击溃,北中南三线都溃败之后,大顺军只能往更南面的老龙头方向后撤,但这个方向尽头是老龙头的海面,再无退路,跑到这里的大顺军沿着海边继续往西溃退,结果或被杀,或溺死,李自成在七星寨原本只是想等沙城暴过去后就立刻投入战斗,但是面对不断往海边全面溃败下来的大顺军,身在七星寨的李自成根本无法将他们召回,不得已只能选择了撤退。战役的最后阶段只有李过、李双喜等人重新组织起了微弱的抵抗,但不久也被击溃,之后的战斗变成一边倒的屠杀,清、吴联军一直追杀到四十里外。到了戌时时分方才收兵。▲已修复的部分南翼城内墙
战败的大顺军除了在溃败开始阶段跑出来的骑兵以外,步兵尽被屠杀,可以说是惨败。战役中死亡的双方士兵遗骸,甚至在三年后还依然可以看见,足见死亡人数之多。参与了这场战斗的当地乡绅佘一元在他的《石河西义冢记》记到:“暴骨盈野,三年收之未尽也。”前面提到在清军营中的朝鲜人于《藜燃室记述》中道,当天傍晚,“战场皆空,积尸相枕于旷野之间,贼从城东海边而走,为追兵所掩,溺水死者不可胜数。”……翌日,多尔衮下令军中勿侵百姓,并给了吴三桂1万清兵与所剩不到3千的关辽军一起向西追击大顺军。山海关之战不到两天就结束了。▲宁海城西门的瓮城
▲宁海城城门
10天以后,五月初二,多尔衮进入了北京城。大明王朝的都城是爱新觉罗家族几代人的努力换来的。如今曾经的奢望变成了事实,大清王朝入主华夏,一统天下的夙愿得以实现,八月二十日,顺治迁都北京,金銮殿的龙椅在经历了数月的风云变化之后迎来了它的第三位主人。▲闯王陵
▲闯王墓
▲李自成败亡路线示意图
①彭孙贻《流寇志》:“自成、宗敏知边兵劲,成败决一战,驱众死斗。三桂悉锐鏖战,无不一当百。自成益驱群贼连营进,大呼,伐鼓震百里。三桂兵左右奋击,杀贼数千。贼鳞次相搏,前者死,后者复进。贼众兵寡,三面围之。关辽兵东西驰突,贼以其旗左萦而右拂之,阵数十交,围开复合。”②“吾赏三围彼都,不能遽克,自成一举破之,其智勇必有大过人者。今统大众亲至,志不在小,得无乘战胜精甲,有窥辽之志乎?”③《吴逆取亡录》“戴缨帽如万朵红云,风卷而西”,《明季北略》“白标兵二队,绕出其后,如发风潮涌,所到之处,无不披靡”,“此非吴兵,必东虏也。上位宜急避之。”“三桂真挟北兵来耶!”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主编原廓、作者吹雪,任何媒体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