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 据《青州府志》记载:“驻防满洲城在青州府北,雍正八年(年)建,九年(年)告竣。东曰海晏,南曰齐宁,西曰泰安,北曰拱辰。”北城村即由驻防城衍变而来。
居住在此的村民至今自称八旗子弟,家家户户正黄、正白、正蓝、正红、镶黄、镶白、镶蓝、镶红八旗,分得清清楚楚。
春节,旧时称元旦。《渤海国记》中记载:“官民岁时聚会作乐,善歌舞者,数辈前行,士女相随,更相唱和。”这是描写满族的祖先靺鞨人,在唐渤海时期过春节的情形。
撅年息花枝:一到腊月初七,满族的格格(姑娘)们成群结队,兴高采烈地爬上山顶石砬上撅年息花枝。边撅边唱“年息花”歌:今个腊七儿,明个腊八儿,上山来撅年息花;年息花,生性乖,腊七儿采,腊八儿栽;三十打骨朵,大年初一开。红花开,粉花开,花香飘到敬祖台;财神来,喜神来,又赐福,又送财;年息花儿道年喜,年喜花儿年年开。”姑娘们撅回年息花枝条,先插入装满水的瓶子里,摆在箱盖和窗户台上。
忙年:所谓忙年,就是民间准备过年物品、置办年货的俗称,故又称“办置年嚼骨”。人们赶腊月集买香腊纸、鞭炮、红纸、年画、糖、烟、茶、花椒、大料等物。过去卖东西是铺子用一大张纸把年货打包,所以称“打年纸包”,穷人家只能在年底二十七、二十八赶集去买点东西,俗称“赶穷棒子集”。在腊月近一个月里忙年,包括从淘黄米、磨黄面、发面、蒸馒头、做饽饽、做冻豆腐等,这期间妇女最累,白天黑夜忙活,还得为全家人做新衣服、鞋等。
过小年:腊月二十三这天,满族俗称“过小年”。以前满族人是不供灶王的,清入关后,满汉杂居,习俗混用,自然也就供奉起灶君来了。白天打扫灰尘、扫棚,俗称“扫尘”。晚上先在灶坑口摆上供桌供品,叩秤完毕虔诚地揭下灶王影像,并往灶王嘴上抹点糖稀(甜菜熬制),在灶坑门口烧了,边烧边说:“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康。”过了二十三小年后,每天都有特别习惯性的活去做,民间流传着:二十三,灶升天;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煮猪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糊香斗;三十晚上守一宿。
蒸饽饽:从二十四开始,家家户户淘黄米磨面,蒸黏豆包、撒黏糕、蒸馒头、包冻饺子等,冻好放入大缸或箱子里,留着正月里吃。
糊棚裱墙:满族历来有崇尚白之俗,糊棚裱墙也用白纸,祖宗板上贴带满文的白挂笺、白对联。姑娘和老太太则开始剪窗花、棚花,什么龙凤呈祥、喜鹊登梅、吉庆有余、人寿年丰等吉祥剪纸,贴得满屋生辉,描金柜的铜碱子擦得铮亮,被套里的八个绣花方枕,幔杆上挠着幔帐套,刺绣的门帘、窗帘、苫被帘五颜六色。房门、猪圈、鸡架、大门上都贴上对联挂笺,还把福字倒过来贴,意思是福来到满族人家。
满族年三十,要张贴对联、窗花、挂笺(过去按旗属分别贴红、黄、蓝、白色)、福字、贴门神(系吸收汉族风俗),戴荷包(过去王宫要行赏赐王公大臣“岁岁平安”荷包,民间也有互相赠予的)。家家院内竖灯笼杆,高挑红灯,天黑点灯,彻夜不熄。
年三十包饺子,讲究有褶子,不能捏光边的“和尚头”饺子,忌日子过“秃”了。码放饺子忌摆成圈,怕新日子走了死门子。子时煮饺子,家主要吆喝:“小日子起来了吗?”其他人同时回答:“起来了!”他们把饺子从锅底浮起来比作日子起来了。然后让小孩爬上柜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个高”。
拜年:初一早上,早点吃饺子,穿上新衣服给族中长辈拜年。新结婚的媳妇身穿鲜艳的旗袍,脚穿马蹄底旗鞋,由大伯嫂子领着先给祖爷磕头献香,然后给族中长辈拜年,累得腰酸腿疼,但也能收到不少的压岁钱。
破五:初一这天是鸡日子,因为满族按阴历计算历来有一鸡二鸭,猫三狗四,猪五羊六,人七谷八,九果十菜之说。这十天中哪天天气好,今年就得什么。初一这天是鸡日子,餐桌上自然少不了家鸡炖蘑菇或野鸡炖粉条,故有“初一无鸡不成席”的说法。饺子一直吃到初五,吃饺子要捏破,此五日内不泼水、不倒灰、不开柜。一般早上蒸饺子,取蒸蒸日上之意。正月不剃头,都等到二月二剃“龙头”。正月十五前妇女不做针线活,小两口串门拜年。
娱乐:满族过年娱乐甚多,中年人有扭秧歌、打花棍、摔跤,青年有射柳、打金线、赛马,姑娘媳妇玩嘎拉哈,男孩子们玩跑马城、打冰嘎、踢熊头、扔坑儿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