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代英主雍正的培

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公元年12月13日),一个婴儿诞生在皇宫中,这就是对后来中国历史的进程有着较大影响的雍正帝。

他的父亲康熙帝此时已经有了10个儿子,他是来得并不算早的第11个了,但是清朝皇室规矩,皇子夭折,就不叙齿,康熙帝的孩子早夭的很多,在这些哥哥里面,健康成长的只有康熙十一年(公元年)、十三年(公元年)、十六年(公元年)先后出世的允禔、允礽和允祉三人。

因此他就这样成为了皇四子。

康熙帝后来给他赐名胤禛,胤字是他们兄弟的排行,康熙帝儿子里面凡是叙齿的,都用的这个字。

禛,读音zhen(音真),按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禛的意思就是“以真受福”。

康熙帝希望这个儿子对上天和祖宗真诚,以此希望得到福气。

康熙帝给自己儿子取名都是从示字旁,所用到的字比如禔、礽、祉等都寄予有福的美好愿望。

胤禛的生母是吴雅氏,属于正黄旗。胤禛是她生的第一胎,还是一个男孩,有皇子,生活就有保障,其高兴情可想而知。

她这时还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宫女,生下男孩之后,第二年就被册封为德嫔,在宫里算是正式有了真正的名分和崇高的地位。

胤禛的外祖父担任护军参领,胤禛继位后才追封他为一等公。

所以胤禛的生母和外家并不高贵,不能给他带来在皇子中的特殊地位。

胤禛幼年时候受孝懿仁皇后的抚养。

这位皇后是清朝一等公佟国维的嫡女,也是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的亲侄女,康熙十六年(公元年)被册封为贵妃,二十年(公元年)晋升为皇贵妃,二十八年(公元年)病重,在临终前被康熙帝册立为皇后。

孝懿仁皇后没有生过男孩,只产一女也早殇了,故而负责育养其他妃子的孩子,比如胤禛。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年),六岁的胤禛,来到尚书房读书。

学习的课程有满、汉、蒙古文和经史等文化语言课,还有骑射、游泳等锻炼身体的体育课。

法国传教士白晋认为包括胤禛在内的康熙帝诸位皇子受到的是全面系统的教育。

康熙帝本人也对他的儿子们的教育十分重视,十分严格。

的确,历史上康熙帝对皇子们的学习抓得很紧。

康熙帝从史书上熟读王朝兴衰规律,也在周围看到一些贵胃之家,对子孙过分娇生惯养,长成大人,不是“痴呆无知”,就是“任性狂恶”,反而害了子孙,因此做“人上人”的,对子孙必须从幼年时期就严格管教。

二皇子胤礽,两岁就被册立为皇太子,刚满六岁,康熙帝就把他送去读书,还特意安排张英、熊赐履、徐元梦、尹泰、顾八代、汤斌、耿介、汪灏等大儒做讲官,这里面张、熊、徐、尹都是成为大学士的人物,熊、汤等人更是著名理学家。

皇太子的师傅基本上就是同时就读的其他皇子的老师。

胤禛从张英学习四书五经,向徐元梦学习满文。

与胤禛关系最密切的是顾八代,他是镶黄旗人,康熙二十三年(年)以侍讲学士的身份进入尚书房,后来晋升为礼部尚书,康熙三十七年(年)致仕,后来一直在宫廷内教育胤禛和其他皇子。

退休后一直过着清苦读书的生活,病逝的时候家中没钱办理丧事。胤禛认为他“品行端方,学术醇正”。亲自给他治丧,并单独出资厚葬自己这位师傅。

他的廉洁奉公,无疑给胤禛深刻的影响。

康熙帝在每天繁杂的政务中,经常让皇子们讲四书五经,据记载,有一段时间,康熙帝每天在早朝之前都会随机抽查某皇子将前一日所学习的书背诵一遍。

他特别着重以孔孟的经书教育儿子们,对他们说:“凡人养生之道无过于圣人所留之经书,故朕惟训汝等熟习五经四书性理,诚以其中凡存心养性立命之道无所不具故也。”

少年和青年时代的胤禛,受父亲和师傅的严厉管束和严格教育,从事以经史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掌握了满文、汉文等文化知识和骑马、射箭等武技,即锻炼了身体,养成读书和思考问题的习惯,也能稍微放松一下。

这个时期,胤禛闲暇之余,就写诗,写了《春园读书》、《夏日读书》等诗歌,不过胤禛写的诗歌是写实的,都是叙述“讽咏芸编兴不穷”,吐槽自己不论寒冬还是酷暑,都要花几个时辰进行静坐书斋习读。

清朝教育皇子的方法颇为成功,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等皇帝都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胤禛在尚书房读书的同时,还经常跟随康熙帝四处巡幸,有时还奉命出京办事,得到接触社会的机会。

康熙帝在平定三藩叛乱和剪灭郑明之后,把重心转向北方,特别是西北方向,每次都指令几位皇子一起同行。

康熙二十五年(公元年)七月,康熙帝北巡塞上,9岁的胤禛首次随同出发。

只要康熙帝秋狝围猎,就经常让胤禛奉命侍从,所以胤禛对北方地区是很熟悉的。

所谓“秋狝”,就是康熙帝与蒙古王公会见和共猎,密切他们同清廷的关系,稳定王朝统治。

胤禛多次侍行,看到父亲的巡幸作用,为此还写了一首诗:“一人临塞北,万里息边烽”。

康熙二十九年(公元年),漠西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攻占漠北喀尔喀蒙古部落,迫使哲市尊丹巴胡土克图率众南下,康熙帝诏谕其撤兵,归还喀尔喀故地,噶尔丹不听劝阻,兵犯边疆,扬言“夺取黄河为马槽”,妄图吞灭清朝。

在这严重威胁面前,康熙帝任命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领兵征战,并命19岁的皇长子胤禔为副将军从征,这是用皇子领兵的开始。

康熙帝于三十五年(年)亲征噶尔丹,命皇子参予军事,胤禛时年19岁,奉命掌管正红旗大营。

他们于二月出发,四月,允禛与诸兄弟参加对噶尔丹进兵与否的议论,六月回到北京。

这一次的统兵,胤禛和他的三位弟弟不过是坐镇的意思,没有真正指挥打仗,但是行军议事都参与了,也是得到一次军事训练。

这次出征的第二年,康熙帝再次亲征,彻底击败噶尔丹势力。

此役胤禛没参加,然而他很关心这次战争,作《狼居胥山大阅》、《功成回銮恭颂二首》,赞扬乃父用兵功业:“指顾靖边烽,怀生尽服从。遐荒归禹甸,大漠纪尧封。庙算无遗策,神功迈昔踪。凯旋旌耀日,光景霁天容”。

这首诗也表现了他对这场战争的看法。

永定河,清初名叫无定河,又叫浑河,经常泛滥,河道迁徙不常。

康熙帝为了治理它,不断亲自过去考察,康熙三十三年(年)康熙帝出京,了解无定河下游情况。

康熙三十六年(年),康熙帝彻底平定西北方向的噶尔丹势力后,决定大力治理各条经常泛滥的河流。

说干就干,次年,就疏浚河道余里,筑堤余里,康熙帝带着其不再改道的美好愿望,特赐名“永定”。

康熙帝为着治理黄河、淮河、里运河,联络江南士大夫,于康熙二十三年(年)起,不断南巡视察河工和了解民情。

开始几次,胤禛没有机会参加。

康熙四十一年(年),他与胤礽允胤祥侍从父皇南巡,行至德州,胤礽生病,就住了下来。

胤禛、允胤祥依照宫中尚书房的规矩,照常读书习字。

一天,康熙帝召见翰林院侍读学士陈元龙等谈论书法,议得兴起,引诸臣至皇子读书处,胤禛弟兄正在书写对联,“诸臣环立谛视,无不欢跃钦服”。

胤禛临帖很多,善于模仿,曾学书乃父字体,颇为相像得到嘉奖。

由于皇太子的病一时好不了康熙无心南下,遂带着诸位皇子返回京城。

数月后,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年)正月,原班人员启程南行,途经济南,参观珍珠泉、趵突泉,还登上了泰山。路途经过沂州府蒙阴县的时候,胤禛还特意写了一首诗《过蒙阴》。

这一次南巡,康熙帝带着诸位皇子,巡察了徐家湾、高家堰、翟家霸堤、祥符闸、新河口等地方。

这次巡游使得胤禛充分了解了黄淮河道工程和江南地区的具体情况,这也是胤禛终身仅有的一次大江南北之行。

雍正帝登基之后,没有进行过一次南巡。

清朝皇帝远祖的坟墓永陵在兴京(辽宁新宾县),开国君主努尔哈赤的福陵、皇太极的昭陵都在盛京(沈阳),顺治的孝陵又在直隶遵化县。顺治母亲孝庄文皇后则放置在孝陵的旁边,称暂安奉殿。

《左传》云:“国之大事,惟祀与戎!”

古人认为祭祀和兵戎是国家的大事,祭祖又是祭祀的重要内容。

清朝皇帝对于祭祖异常重视,国家有重大事情,或用兵的胜利,都要祭告祖陵。

康熙帝因为是孝庄文皇后所带大,皇位也是她扶立的,所以对这位祖母生前极力孝养,死后虔诚致祭。

皇子们还没有长大成人时,康熙帝就带着他们祭祖,年岁稍长,就让他们独立进行祭祀活动。

康熙二十七年(公元年)十二月,孝庄文皇后周年忌辰,康熙帝率同胤禛和胤禔、胤祉去暂安殿致祭,次年的忌辰,命皇太子胤礽率领胤镇、胤祉前往行礼。

康熙三十五年(年)、四十五年(年)的忌辰,胤禛独自奉命往祭。

康熙三十七年(年),因平定噶尔丹之乱,康熙帝亲往盛京拜谒祖陵,七月出发,出古北口,穿越蒙古诸部落,到松花江及吉林乌拉(今吉林市北),南下至兴京祭永陵到盛京祭福、昭二陵。取道山海关,于十一月回到京师。

这一次侍行的皇子很多,根据《清圣祖实录》记载,有胤禔、胤禛祉、胤祺、胤祐、胤禟、胤、胤祥,没有胤禛,但是他有《侍从兴京谒陵二首》诗,表明他跟随乃父祭祀了盛京三陵。

他在诗中写道:“龙兴基景命,王气结瑶岑。不睹艰难迹,安知启佑心。山河陵寝壮,弓箭岁时深。盛典叨陪从,威仪百尔钦。”

这是胤禛云游了清朝发祥地,获得祖宗创业艰辛的深切感受。

祭祖之外,胤禛参予了其他祭祀。康熙三十二年(年),清廷重修阙里孔庙落成,康熙帝令胤祉带领胤禛、胤禩等前往曲阜参加祭祀大典,年仅15岁的胤禛进行了尊师重道的活动。

康熙帝多次去五台山朝佛,康熙四十一年(年)正月,胤禛与胤礽、胤祥随同康熙帝出发,经涞水、易州、阜平,过龙泉关时,胤禛作诗云:“隔断红尘另一天,慈云常护此山巅。雄关不阻骖鸾客,胜地偏多应迹贤。兵象销时崇佛像,烽烟靖始飏炉烟。治平功效无生力,赢得村翁自在眠。”

康熙四十七年(年)第一次废太子事件以前的胤禛,即30岁前的皇四子,主要的是书斋的生活,博览群书,独立活动比较少。

但是不代表胤禛对国家,对社会不了解,因为他不时随从康熙帝到处巡游,东至东北地区,南至富甲天下的苏杭,西至山西五台山,北至蒙古大草原,胤禛其实已经踏遍了半个中国,足迹也布遍了半个中国。

在巡游中,了解各地经济出产山脉河川,水利运输,民风社俗,宗教信仰,名胜古迹,历史问题;观察康熙帝处理政事,考查了地方行政和吏治,获得了官场情况的第一手资料。

所以巡阅四方,是年轻的胤禛向社会学习的好方式。这对他日后参加皇位的争夺和继位后的国家治理,都有极重要的意义。

让皇子接触社会,不把他们关在宫墙之内,不使他们只和嫔妃、太监、宫女为伍,多读书,多巡游,增长他们的见识,这是康熙帝培养皇子的良好的方法,胤禛就是受益人之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3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