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女真人尚未进入封建时代之时,为了提高社会效率,便将所有人都编入一个特定组织之中。在该组织下,人们平时正常从事生产或放牧以维持正常的生活;而当战争爆发时,该组织下的所有年轻男性都可以被快速武装起来进而投入战斗,这便是八旗制度的雏形。
在女真人入主中原之后,仍然将这一制度保留了下来,不过主要还是体现在军事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八旗之中的三旗开始快速崛起,与其他五旗逐渐拉开了差距,这便是所谓“上三旗”与“下五旗”。那么,“上三旗”的尊贵地位,具体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呢?
01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
前文已经提到,女真人早期的社会组织形态牛录制,本就是后来出现的八旗制度的雏形。在牛录制下,每十人被称之为一牛录,管理者则被称之为牛录额真。虽然每个牛录的人数相对较少,但毕竟当时每个女真部落的人数本就不多;再加上人数较少反而便于调配和管理,因此是非常适合当时女真社会的需求的。
公元年,努尔哈赤以前人留下的十三幅铠甲正式起兵。在随后的时间里,努尔哈赤先后征服了多个女真部落,自身势力得以快速膨胀。在这一过程中,其麾下的子民人数也得以成倍提升,原本的牛录制已经不再适应当时的需求。基于此,努尔哈赤对牛录制进行了改革。
公元年,努尔哈赤将每个牛录的人数由10人提升至人。每10个牛录被称之为一甲喇,管理者为甲喇额真。而10个甲喇又被称之为一固山,管理者即固山额真。固山一次的汉语翻译为“旗”,八旗制度由此形成。
不过需要特别提到的是,早期努尔哈赤麾下仅仅有四个固山(旗)而已,分别为黄旗、白旗、蓝旗和红旗。直到越来越多的女真人臣服于努尔哈赤,后者才在四旗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和镶红旗四旗这才得以形成,并在先前的四旗前加“正”字与之区分。
由于努尔哈赤凭借一人之力很难管理整个八旗,因此仅仅将正黄旗和镶黄旗划为自己直属。而其余六旗,则分别交付给了其子嗣代善、皇太极、杜度和莽古尔泰负责管理。只有镶蓝旗是个例外,镶蓝旗旗主为阿敏,是努尔哈赤兄弟舒尔哈奇的孩子。
02皇太极重新调整各旗力量
在努尔哈赤统一了各女真部落之后,女真人便萌生了征服盘踞在草原上几个世纪了的蒙古人的念头。在得到蒙古人的支持后,努尔哈赤的继承者皇太极并未将其编入原本就存在的八旗之中,而是另设了新八旗安置蒙古人,这便是所谓的“蒙八旗”;而上文所提到的八旗,则被称之为“满八旗”。后来在清军入关并确立对全国的统治之后,又增设了“汉八旗”,不过这已经是后话了。
公元年,皇太极成为了后金政权的第二代君主,同时也是清王朝的第一代皇帝(努尔哈赤只是称汗并没有称帝)。为了强化中央集权,皇太极在各旗增设了一名固山额真。名义上是为了帮助各旗主分担军政事务,实际上则是削弱各旗主的势力。
公元年,皇太极又免除了莽古尔泰的正蓝旗主之职,自己则出任镶蓝旗旗主并对旗进行了重组。需要在这里特别提到的是,原镶蓝旗被拆解并与正黄旗和镶黄旗完成了合并。整编过后,整个镶蓝旗就剩下了新补充新来的8个牛录,成为八旗之中的“垫底旗”。从这一刻开始,正黄旗和镶黄旗与其他六旗之间的差距明显拉开了,为后来“上三旗”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03“上三旗”的尊贵地位逐渐形成
皇太极死后,其子福临继位为帝,也就是顺治帝。顺治朝早期,军政大事皆由摄政王多尔衮一人全权负责。早在公元年,年龄尚且不满20岁的多尔衮就成为了正白旗旗主,因此正白旗的地位也随着多尔衮政治地位的提升而逐渐上升。
为了强化自己皇父摄政王的身份地位,多尔衮曾多次通过各种手段来强化正白旗的军事力量。久而久之,虽然多尔衮的正白旗难以与由皇帝直接统领的正黄旗和镶黄旗直接抗衡,但也逐渐拉开了与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和镶白旗五旗之间的差距。这一时期,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三旗为清王朝最为强大的三支武装力量。
多尔衮死后,顺治帝这才得以重新收回皇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避免再度被权臣夺走皇权,顺治帝宣布自己将出任正白旗旗主。因“上三旗”的职能为保卫皇帝以及皇宫的安全,再加上由皇帝亲自统领,因此常常能够得到朝廷的特殊关照。至此,“上三旗”的尊贵地位正式形成,一直到清代末期都未曾发生质的改变。
04结语
在政治领域,“上三旗”的成员们都享受着与“下五旗”完全不同的政治地位和待遇。在选拔文武官员时,清廷会优先对候选者的出身进行考核。出身“上三旗”的候选人,往往拥有比出身“下五旗”的成员更多的机会。
比如顺治帝在驾崩之前,就命索尼、鳌拜、苏克沙哈以及遏必隆四人辅佐新君康熙帝,而这四人则都是清一色的“上三旗”成员。而在军事领域,“上三旗”也是清廷乃至清帝用于维持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所必须的工具。即便到了清末,“上三旗”依旧是清王朝的主力部队。
自从八旗制度形成以来,封建统治者想要完全控制各旗就是不现实的。为此,就必须要提高八旗中一部分人的地位,使之成为直属于皇帝的武装力量,才能够对其他五旗和皇室宗亲保持优势地位。如此,皇帝绝对的权威和地位才能够得到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