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相信很多人在看清朝剧的时候,都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又让人困惑不已的现象,那就是这些清军的服装上面,有的写了“兵”字,有的却写了“勇”字,这两种基本上是我们最为常见的,不过,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比如驿、库、捕、卒、丁、牢、税等等
光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兵应该就是普通的士兵、捕应该就是捕快、那么勇又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比一般的士兵更勇猛,地位也更高呢?
我们在电影《投名状》里,就能看到庞青云他们率领的部队,军服上面就有勇字,首先我们知道,无论是兵还是勇,都是一支武装力量,为何要用不同的字样来区分呢?
兵与勇的区别
说实话,我第一眼看到这个勇字的时候,感觉等级是高于兵的,因为勇就代表勇猛、勇敢,让我一直以为“勇”好像今天的特种部队,作战能力特别的强悍,受过的训练也是最高强度的,所以,清军里穿勇字的应该是特殊兵种吧?
想必很多人都跟我有类似的想法,真实情况我们都错了,清军的勇字并不是我们理解的那样!
(1)关于“勇”
勇字表面上看是最“狠”的一个,非常的突出,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战斗力强、职位高,鳌拜被称为“满洲第一勇士”,那么军服中间写了个勇字的,应该也是一个狠角色吧!
然而,现实却与我们想的截然相反,看完简直令人大吃一惊
身上穿勇字的士兵,然而等级却是最低的,根本不如穿兵字的,因为穿兵字的可以说是正式编制,而穿勇字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编外人员没有什么正式的编制,可以算为临时工
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也能看到穿勇服的,都是从乡间老百姓招募过来的,所以清军服装上的勇子,只不过是乡勇的意思,在打仗的时候,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于是就在民间组织招聘一些临时的武装人员,这些招募过来的就是“勇”
任务完成之后,这些人会被解散回家继续务农,因此,可以看得出来,“勇”就是非常备的武装力量,需要的时候就招募,不需要了就解散,也可以说是清朝的临时部队
(2)关于“兵”
现在我们就来说说兵,兵就要比勇高级很多了,可以说是清朝有编制的正规军
说到清朝的军队,我们最熟知的就是八旗军,这是清朝八旗制度下的军队,最初来源于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朝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
八旗军由努尔哈赤创立,兵丁总人数大约12万人
八旗军的八个种类:镶黄旗、正黄旗、镶红旗、正红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旗、镶蓝旗
八旗军就是清朝军队的精锐部队,清军入关之后,因为八旗军数量有限,需要更多的兵员来维持社会的秩序,因此就开设了绿营军,绿营也是清朝国家常备兵之一,数量甚至是八旗军的三四倍,在咸丰之前,大约达到了60多万
之前八旗兵矫勇善战,待遇也非常好,因为直接隶属于皇帝,保卫皇城的安全,绿营则分散在全国各地,负责各省份和地方的安全,他们都是组成的清朝的主体兵种
后来八旗军好逸恶劳、养尊处优,八旗子弟的名声也下降了,绿营却在平定三藩的战斗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后来绿营军也过起了太平的日子,战斗力也开始下降,甚至在阅兵时沦落到了“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坠地”的地步
因此,在后来面对西方列强和太平军的时候,被打的溃不成军,于是就出现了“勇”
虽然他们贴着一个勇字,却是属于临时部队,在战争期间,清军顶不住的时候,就会招募一些临时工来作战,这跟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兵是清朝的常备武装力量,而“勇”则不是,而且打完仗,不需要了“勇”就会被解散回家
因为他们的性质不同,所以就会在衣服上贴一个“勇”字,用于区分,他们都是民间的老百姓,因此,也被人称之为乡勇
结语:
勇跟兵只有一字之差,地位待遇却是天差地别,很明显兵的地位更高,而且乡勇是不发军饷的,只给他们发放口粮或者有少许的补贴,打完仗就回家务农,兵是正规军,常年都可以领军饷,不用干农活,长期都是在部队里接受训练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后,清廷为了剿灭太平军,招募了很多乡勇,曾国藩改为练勇,然后定兵制、发饷粮,后来还组建成了湘军!这支队伍作战力非常强悍
这就是清朝的兵,无法抵御太平军了,从而组建的地方部队,曾国藩从民间组织起来了湘军,最终太平天国也被打败了!因此,这个时期的“勇”,也算是清朝的正规部队了,不过太平军被剿灭后,曾国藩又把这些“练勇”解散了!因此可以说“勇”始终还是临时的武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