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中,特别是清宫电视剧中经常出现所谓的“一品带刀侍卫”的官职,使很多人对清代这个官职十分感兴趣。
那么,存在一品带刀侍卫吗?并不存在。准确点说,这个职务应该叫“领侍卫内大臣”。
那么,在有清一朝,领侍卫内大臣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官职呢?
图片来自网络:清代大内侍卫组织架构
这里就要说一说清代的官职体系,清代的官职中,正一品的职位很少,只有位列三公的太傅、太保、太师,内阁大学士,掌銮仪卫事大臣、领侍卫内大臣。
此外,在清朝初年,少数兼领“大学士衔”的总督、巡抚,或者清朝末年,少数特赐“头品顶戴”的总督、巡抚,能位列正一品高官之列。
“领侍卫内大臣”一职设置于清顺治元年,也就是年,级别是正一品,正一品是清朝“九品十八级”官制体系的最高级别,是名副其实的头品级别官员。
图片来自网络:清代一品武官麒麟补子
在顺治之前,大内禁中的侍卫并没有专人管理,而是由皇帝直接管理,但皇帝作为一个异常忙碌、日理万机的人物,很多时候很难顾及身边侍卫管理的琐事。这就产生了侍卫管理风险,比如,外臣勾结侍卫威胁皇帝安危的风险。
因此,皇帝需要一个信得过的人替他管理禁中的这帮侍卫,这也是领侍卫内大臣这一职务诞生的直接逻辑。
从职责上看,领侍卫内大臣顾名思义,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内侍卫总管,主要职责便是保卫皇帝,是皇帝侍卫中级别最高的武官。
图片来自网络:清代二品武官狻猊补子
由于身负保护皇帝的重大职责,领侍卫内大臣手下还有一帮高级别的领导团队,这个领导团队中的官员级别都很高,比如,从一品的“内大臣”,正二品的“散秩大臣”,从二品的“侍卫班领”,即便是再往下,还有正三品的一等侍卫,正四品的二等侍卫,正五品的三等侍卫,正六品的蓝翎侍卫,等等。这些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领侍卫内大臣必须有一个高级别的定位。
同时,由于领侍卫内大臣这个职位的特殊性,使得担任这一职务的人选必须是皇帝的亲信。因此,刚开始担任领侍卫内大臣的官员都是旗人,比如,伊尔登、索尼、塞勒、遏必隆、索额图、明珠、胤祥、富察傅恒、额尔克戴青、鄂其尔、鳌拜等人都曾出任该官职。
图片来自网络:清代三品武官豹纹补子
康熙时,《大清会典》有记载:“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每旗二员”。而且并非所有的旗人都可以担任领侍卫内大臣,刚开始领侍卫内大臣的人选只从“上三旗”中挑选,这上三旗指的是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
领侍卫内大臣堪称有清一代级别最高的武官,高于从一品衔的八旗将军。但随着时间推移,皇帝为了进一步保障自身安全,又把对大内侍卫的调动权收归自己手中。
因此,从实权上说,领侍卫内大臣逐渐失去对大内带刀侍卫的实际调动权,也就是说,领侍卫内大臣对禁中的侍卫们有管理之职责,却无法调动这些侍卫。
图片来自网络:清代四品武官虎纹补子
这样的制度设计无疑是为了最大限度保护皇帝的安全,但确使得领侍卫内大臣沦为“虚职”。那么,又为什么要设置领侍卫内大臣这样一个高官呢?
主要的出发点还是皇帝表达对下属的重用之意,清代获得领侍卫内大臣一职的,无疑不是皇帝的心腹忠臣。领侍卫内大臣一职成了一个荣誉性极强的职务,领侍卫内大臣并非单单负责守卫皇帝的安全这么简单,在很多时候,领侍卫内大臣还兼领很多其他职务。能获任领侍卫内大臣一职,无疑可以为自己积攒政治资本。
图片来自网络:清代五品武官熊纹补子
而纵观有清一代的历史,担任领侍卫内大臣一职的,都是清朝历史上显赫一时的权臣、宰相或者亲王,比如,索尼是康熙朝的重臣,索额图是康熙朝的国丈,明珠是康熙皇帝皇长子胤褆的亲舅舅,胤祥是康熙皇帝的十三子,富察·傅恒是乾隆朝的重臣、乾隆皇帝的小舅子、配享太庙。
领侍卫内大臣这个官职在乾隆时期到达顶峰,当时乾隆朝的权臣和珅就曾出任这一官职。
图片来自网络:清代六品武官彪纹补子
再比如,乾隆时期的富察·傅恒,除领侍卫内大臣外,还担任保和殿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等重要职务。
和珅就更夸张了,除了领侍卫内大臣外,还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正总裁官、步军统领等数十个重要职务,拜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忠襄公。
图片来自网络:清代七品、八品武官犀牛补子
但从整体政治环境看,有清一代总体的政策还是重文抑武,文官的地位明显高于武官,因此在排序上,虽然领侍卫内大臣与大学士同为正一品高官,但领侍卫内大臣还是排在大学士之后。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皇权的顶峰,总的说,领侍卫内大臣这一官职是清代中央集权的体现,但到了道光、咸丰年间,由于政治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农民运动此起彼伏,地方武装崛起,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地方总督、巡抚等封疆大吏的权力明显上升,这个时候的领侍卫内大臣的地位便逐渐被边缘化了。
图片来自网络:清代九品武官海马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