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还未读书学习历史的时候,许多孩子对历史的理解来自于电视剧,比如《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还珠格格》等。这些精彩有趣的电视剧,不仅在当时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许多乐趣,还让我们增长了见识,等到后来认真深入地了解了历史之后,那些看过的电视剧情又与历史贴合了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
例如在电视中,我们看到了到康熙时代的盛世境况,也了解到和珅是个贪得无厌的大官,在讲述清朝历史故事的电视剧中,我们还经常听到“格格阿哥”这样的称呼,自然也听过“八旗子弟”这样的词语,知道他们是清朝时候的勋贵子弟。如今新中国已经成立了,不知道这些曾经的八旗子弟们,如今又流落何处呢?
八旗子弟,阶级象征
八旗其实是清朝的军队组织和户口制度,从字面意思上看,就是八种颜色的旗帜,分别是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这八旗,其中爱新觉罗氏家族就是属于正黄旗的,八旗子弟,也就是八旗旗人的后代。清朝时期的许多贵族人士,都属于这八旗后代。
八旗子弟中,有许多是能征善战,文武双全,保家卫国的有为之士,也有许多好逸恶劳,吃喝玩乐,享受家族庇护的纨绔子弟,例如清朝文学家曹雪芹,是正白旗子弟,而著名作家老舍是正红旗人,他们的成就其实与家族并无甚关系。
一开始,八旗人大多都是满族人士,随着清兵入关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后来八旗制度逐渐从一种民族象征,转变成为一种阶级象征。
当时的八旗人,掌管着国家的军队力量和政治力量,八旗子弟,意味着家族地位高,社会资源丰富,后代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随着时代的进步,这样不平等的人为划分阶层的制度必然不会长久,甚至很快就显现弊端。随着人口繁衍越多,许多旗人家族的后代就靠着世代庇荫领取了微博的月钱,自己也并没有什么生存的能力,整日无所事事。
一方面对这些八旗子弟来说,自己的人生就这样荒废了,一方面对国家来说,用大量的钱养着这些闲人,又没有创造什么价值,这对政府财政来说是极大的负担,甚至还容易导致贪污腐败的现象。
迁居拉林,另谋出路
解决八旗子弟人员冗杂,不事生产的问题迫在眉睫了。乾隆九年时,清政府考虑决定将户旗人迁移至拉林,让他们在当地生活以缓解财政压力。
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也是因为那一带土地肥沃,却人员稀少,又是满族人生根发芽的地方,清政府这一举措,也是寄望这些八旗子弟能让当地重整旗鼓恢复活力。
这户八旗子弟就这样在拉林定居了。按照八旗的编制,每旗又分别由三个旗屯,分别是头屯、二屯和三屯,在拉林,总共由24个旗屯,被称为“京旗24屯”。
拉林其实就在如今的黑龙江,他们就以这样的方式给地方命名,这24屯还沿用至今,当时八旗子弟从京城带来的许多珍贵文物,也都保存完好存放至今。
和珅是康熙时代的大贪官,在新帝嘉庆登基后,他被抄家了。抄家时搜罗出来的财物,甚至超过了清政府十几年的财政收入。自他被抄家后,他的家族自然是一落千丈,在八旗子弟中过着边缘人的生活。
乾隆时期迁往拉林的户旗人中,其中就有和珅的后代。一朝辉煌煊赫,结局却是流放在寒苦之地,远离繁华的圈子,实在让人唏嘘感叹。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想,八旗制度其实已经是一个不再有优势的制度,长久下去比如会遭来更多的祸害,像这样迁居他地,另谋出来,未尝不是更好的选择。
踏实生活,安稳幸福
这户八旗子弟在迁去拉林之后,又过着怎么样的生活,是否心中仍有愤慨?其实,他们早已接受现实,接受了自己新的身份和生活环境,并且过着安稳和平的生活,只是仍然保留了一些先祖的传统和过去的文化习俗。
每年大年三十,拉林的八旗后代都会按照约定俗成的方式一同祭祖,他们称之为“拜老影“。”老影“也就是祖宗的画像,因为满族以西为尊,必须得放在西边的墙上。
年年岁岁,拉林人都沿袭着这样的习惯,如今他们大多都是从事农业生存,已经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也只有在过年拜祭的时候,想起自己祖先的过去,寻求祖先保佑当年风调雨顺,丰收满满。
北京的豆汁人尽皆知,属于众人接受程度不一的风俗食品,而在拉林,当地人表示,其实这里的豆汁比北京的还好喝。
地处黑龙江这样的宝地,种植的粮食品质优良,这里的豆汁是加入了黄豆、小米进行改良的,自然风味非同一般
在拉林的八旗子弟除了保留之前的生活习惯,在品行上也继承了满清贵族的优秀品质。如今很多人都不会说满语了,或许日常的生活习惯、语言都跟汉人无异,然而骨子里的特质并不会改变,他们大多豪爽、朴实,热情好客,真诚待人。
八旗子弟迁往拉林的这一段历史自然是被记录在册的,一直到年,一本叫《拉林阿勒楚喀京旗原案》的档案被发现,这个地方的故事又再一次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