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兵是清朝赖以立国的军事力量,在明清交际之时,一度威震东亚,是当时东亚最强的军事存在。
但是清朝统治逐渐稳固以后,八旗兵的退化也很明显,许多观点认为,八旗兵在顺治后期或者康熙前期就已开始衰落,这确实也是一方面的事实。
原因有长年的战争带来成年男子人口的减少;新一代将领大多寿命不长,比如勒克德浑、博洛、阿巴泰、尼堪等,大部分是不到五十岁就病死或阵亡,下一代人还没完全成长起来,青黄不接;还有就是贪图享受,失去了之前的进取心和战斗意志。
到了康熙朝,不少八旗将领“居家皆弹筝击筑,衣文绣,策肥马”,三藩之乱中八旗将领畏战表现得已很明显,清朝在用兵上也逐渐转为以绿营为主,八旗次之的顺序,八旗兵已不复当年之勇。
这些都没什么争议,情况确实存在。不过问题在于,曾经动物凶猛的八旗兵到底退化到什么地步,是听见枪炮声就发抖的小绵羊,还是战斗意志尚存却战力不济。
有一场战争成为试金石,那就是太平天国运动。退化的八旗兵在太平军面前是完完全全一触即溃呢,还是生死选择下尚有一搏之力。
毕竟兔子急了还咬人,何况这是一支曾经称霸东亚的军队,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一下。
八旗兵的真实战斗力,以下一些战场表现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
江宁之战
在太平天国刚刚兴起时,清朝并不重视,负责围剿的主力由绿营兵组成,只是派出了马兰泰和赛尚阿统帅两支人数不多的八旗军前往作战,也称不上精锐,没有取得什么效果,最终被太平军在永安破围而出,出省作战。
年初,太平军全军从武昌顺流而下,军民共计达50多万,目标是江宁城。
此时太平军已冲破清军层层防线,战斗能力在实战中得到极大提升,称得上是顶峰时期。驻防江宁的绿营兵和其他地方的一样不堪一击,几天后外城即告失守,太平军攻入城内。
不过,在江宁城内还驻守着江宁将军祥厚、副都统霍隆武、文艺等率领的三千九百多名八旗兵。这些旗兵人数不多,战斗意志却极为强悍,生死存亡面前,他们似乎恢复了祖先的荣光,死守江宁满城,誓死不降,
要说明的是,他们这时候并不是没有选择,太平军进攻满城伤亡惨重,杨秀清曾经几次劝降都被拒绝。旗兵们甚至发动了满城内所有人员帮助守城,从儿童到妇女都成为了战斗力。
得不到增援的孤城只能被攻破,满城内全体军民最后与城共存亡。
两次杭州之战
咸丰十年(年)正月,太平军进攻杭州,意图以威胁杭州逼迫清军江南江北大营回救,减轻对天京的威胁。
太平军从六合渡江进入浙江,兵锋甚健,一个多月内已达到杭州城下,城内仅有多驻防八旗,还有多绿营士兵,他们面对的是李秀成的十万之众。
二月二十日,杭州被包围,二十七日,城墙被炸倒,太平军从缺口蜂拥入城,此时的战斗情况,根据记载是“惟见满营官兵接仗杀贼,其余兵勇纷纷溃散”。
绿营兵纷纷逃跑,八旗兵则在杭州将军瑞昌、副都统来存、佐领杰纯等人带领下,在涌金门与太平军激战,取得了一些战果后,旗兵退守满城,太平军合围。杭州八旗的表现和江宁八旗一样,军民全部动员,“妇女亦撩矛刺贼,贼愤,屡攻,死伤枕籍,终不能克”,并且得到了杭州百姓的帮助“宁人业箔于杭者数千人,助满人杀贼,满人由是得全”。
坚守满城六天之后,杭州终于等来了援军,张玉良率军抵达杭州外围,内外取得联络后,里应外合,打破了第一次杭州之围。
第二年,太平军卷土重来,先次第攻取了平湖和乍浦,清理了杭州外围。乍浦驻守着八旗防军,与杭州互为犄角,是杭州的重要防御力量,乍浦旗兵副都统锡龄阿率二子战死城中,阖门女性自尽,乍浦旗营全军覆没。
咸丰十一年九月,太平军忠王李秀成率大军25万再次包围杭州。杭州将军瑞昌和城内浙江巡抚王有龄据城固守两个多月,八旗兵给太平军造成了很大杀伤。
“都统杰果敏所西湖水军,无日不与贼战于六桥、三竺间,屡有斩获”。
“协领杰纯札勒坚图赛沙畚率兵排次开营鏖战,贼乘间附营。将登,营兵拒守,妇女成立垛间,燃枪刺之,贼多坠死”。
无奈杭州外无援兵,内无粮草,士兵逐渐被消耗,终于无法守住。
杭州城陷之时,副都统杰纯及大批旗兵战死,瑞昌发给众家火药,自己首先跳水自杀,接着“阖营次第火起”,杭州副都统关福和江苏粮储道赫特赫纳以下军民八千多人全体殉国,“阖营官兵眷属无一人陷贼者”,八旗兵负隅抵抗的决心和意志,算得上可圈可点。
八旗马队
满城或许是八旗战力余晖的一个缩影,实际上这抹余晖在地图上覆盖的面积还不小。
要论步兵,就算八旗偶尔还能一战,战场表现也确实无法和太平军、湘军相比,不过八旗的起家功夫是骑射,这是北方民族血液中自带的基因。即使多年过去,大部分八旗骑兵的骑射功夫早已退化,清王朝的版图上还是可以拉出些能打一打的骑兵,相比以南方人为主的太平军,这些八旗马队还能露一露身手。
太平军进攻南京的同时,朝中众大臣就上疏,请求咸丰皇帝调遣八旗兵参战,咸丰除了抽调盛京、吉林、西安、密云等各地驻防八旗,同时征调了东三省和察哈尔八旗马队奔赴战场参战,这部分马队由于远离中原且加上清朝的隔离政策,仍旧保持着相当的战斗力。
年,太平军派出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等将领率2万多人出兵北伐,威胁北京。清朝急调多名八旗军围追堵截,在与太平天国北伐军进行的多次战役中,八旗军担当了作战主力。
从怀庆解围战,沧州争夺战,静海、独流和阜城围剿战中,八旗步兵以京师八旗为主,配合作战的是大量八旗马队,来自黑龙江、吉林、西安、察哈尔,他们在僧格林沁、胜保、托明阿、西凌阿等将领的统帅下,依靠马队的高机动性和冲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清军击败北伐太平军立下汗马功劳。此战后,僧格林沁被咸丰朝廷倚为八旗柱石,下旨嘉奖“亲王僧格林沁前在连镇,高唐等处统兵剿贼,涤瑕荡秽,歼戮靡遗,海内仰其威名,逆党国之破胆”。
除了北伐,太平军还有西征。与西征太平军战斗中,八旗兵的兵力相对较少,计有荆州将军文统的人、西凌阿的黑龙江马队、西安将军扎拉芬的多西安马队,与西征太平军作战中,八旗兵不是主力,不过其马队也给太平军造成了不小麻烦。
太平军本身缺少战马,也缺少熟练的骑兵,八旗马队始终对太平军造成严重威胁。
八旗兵有所表现的战场还有安徽,在安徽战场,云集了从察哈尔、吉林、黑龙江征调来的八旗马队。在安徽战场,有捻军和太平军配合作战,捻军多马队,八旗马队正好抵消了敌人的这一优势,支撑起了清军薄弱的一角。
到了年,清朝又调来了僧格林沁统帅的一支八旗兵,共计有1多人,其中半数是僧王亲自率领的内蒙古八旗马队,这支马队训练有素,战术灵活,压制住了捻军骑兵,并且消灭了捻军首领张乐行所部,给了太平军和捻军沉重打击。
小院之观
其实大概想一下也能了解,虽然太平天国是靠的湘军镇压下去,但湘军成军有个过程,湘军的基础湘勇在年2月刚刚被编为3营,距日后的如日中天还有不少时间,这中间有个时间差。
在一些战场上部分八旗兵还是表现出了战斗力,如太平军的北伐,2万多太平军精兵主要就是靠的八旗兵将他们击败,否则北京就将堪忧。
僧格林沁等将领在当时也确实称得上名将,在湘军逐步结果对抗太平军的任务后,八旗兵主要依靠马队与太平军周旋,也是湘军重要的补充力量,在太平天国战争中,八旗仍然发挥着相当作用,不能与绿营混为一谈。
当然八旗兵与开国时期早已无法同日而语,这也是事实,八旗兵与太平军的战斗,可以看作是其战力的一次回光返照,自太平天国以后,湘军淮军等地方军队成为作战主力,八旗兵再也没有过大规模的作战,从此退出了战争舞台,只剩下了顶盔贯甲拍照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