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汉不能通婚从康熙皇帝妃子民族成分统计,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一、康熙后妃民族成分比例概论与形成原因

康熙帝玄烨,并非一位不近女色的皇帝,他的后妃人数居清朝诸帝之冠,随玄烨入葬景陵的后妃共55人、其中包括皇后1人、皇贵妃3人、贵妃1人、妃11人、嫔8人、贵人10人、常在9人、答应9人,需要说明的是,玄烨本人所册封的后妃,有皇后3人、贵妃2人、妃11人、嫔5人、贵人11人、常在14人、答应9人。

由于史料不足,入葬景陵的55位后妃内,目前仅知道40人的民族属性,其中满族28人(来自汉军旗者包括在内),占总人数的70%;汉族10人占25%;蒙古族2人,占5%。这基本上反映出玄烨后妃的民族组成状况。

康熙只有两位蒙古族妃子,即慧妃与宣妃,而且都不曾生育子女。这同清太宗皇太极的五宫后妃全部为蒙古女子,以及顺治帝3位皇后中的两位和3位妃子,均为蒙古族的先例、形成反差。

康熙年间,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已经建立,并日趋巩固,虽然满蒙贵族联盟仍为基本国策,但满蒙联姻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终究在逐渐减小,这是出现上述情况的最主要原因。

从康熙朝起,清帝后妃中蒙古贵族女子的数目急剧下降,皇帝亲生女儿下嫁蒙古贵族的人数,自康熙朝后也迅速减少。这标志着满蒙贵族联姻已转入一较低层次,即主要局限在清朝宗室、觉罗与蒙古贵族之间进行。

其次,来自科尔沁草原贵族的蒙古少女,其气质、性情、文化素养及生活习惯等各方面,与在关内长大,或多或少受到汉族文化浸染的满蒙汉八旗少女相比,存在一定差距。顺治帝福临对5位蒙古后妃所以十分冷淡,除其他因素外,这一点需考虑在内。

玄烨的后妃中,已知旗分者共17人,除1人(安嫔李氏)来自汉军正蓝旗外,其余16人,都属于满洲镶黄旗和正黄旗占已知旗分后妃总数的94.1%。这里面包括玄烨册封的3位皇后,两位贵妃,9位妃嫔和1位贵人。显然,玄烨后妃最主要的部分,是由满洲两黄旗女子组成,当时后宫最高及较高位号,也几乎由她们所包揽。

和玄烨其他旗分、民族的妃嫔相比,她们人数最多,在后宫中处于绝对优势。玄烨后妃的旗分高度集中,与清朝其后历代后妃的情况有所不同。

两黄旗为天子自将之旗,实力雄厚,战斗力强,居各旗之首。两黄旗主要大臣曾支持顺治帝福临继位,并站在孝庄一边,与摄政王多尔衮觊觎皇位的企图进行长期较量,最终取得胜利。所以,康熙初年4个辅政大臣内,有3人来自两黄旗。

这些情况无不表明,在孝庄抚育、培养、保护两位幼龄皇帝的艰难岁月中,两黄旗是她的依靠力量。玄烨的后妃内两黄旗女子占据绝对优势,正是清朝入关前后,最高统治集团内部历次激烈斗争的反映。玄烨之后,这种状况因客观局势的改变不复存在。

自康熙帝开始,确立了清帝后妃内满洲女子占绝大多数的格局,这与汉族皇帝后宫中,汉女占有最大比例的情形相仿、无可厚非。同时,它又是清廷“首崇满洲的原则,在皇帝婚姻问题上的具体体现。不过需要指出,玄烨早年和中年,都认真贯彻了这一原则,到其晚年,则出现某些变化,从后妃生育情况中即反映出来。

康熙三十九年(年)以前,23位后妃共生育子女44人。其中满人18人(78.3%),生育子女37人(84.1%);汉人5人(21.7%),生育子女7人(15.9%)。

康熙四十年(年)以后,9位妃嫔共生育子女11人。其中满人3人(33.4%),生育子女3人(27.08%);汉人6人(66.6%),生育子女8人(72.92%)。

上述两阶段中,满汉后妃生育比例,已呈倒转趋势。如果将康熙五十年()以后有关情形再作一统计,这一变化则更为突出。

康熙五十年后,五位妃嫔共生育子女5人,其中满人1人(20%),生育子女1人(20%);汉人4人(80%),生育子女4人(80%),可见,这一阶段“奉御”玄烨的妃嫔中,汉人已经处于优势,她们并非汉军旗,而是清一色的江南女子。

康熙四十七年(年)的一废太子事件,对于已经55岁的老年玄烨,是一沉重打击,其身体虽然还非一蹶不振,也从此走了下坡路。由于心情抑郁,健康不佳,玄烨除去加强调养,并照旧外出巡幸,举行秋狝、水围外,在后宫生活中也需要新的刺激,而遴选江南妙龄女子入宫,也就势所必致。

几个世纪前,江南佳丽的各方面条件,要相对高于满、蒙、汉八旗的女孩子,这是无庸讳言的。

二、在不同民族成分的后妃地位的刻意安排

玄烨晚年,汉族女子几至独宠后宫的现象,并非偶然为减少或避免来自满洲贵族和后妃们的不满,玄烨也采取了某些补救措施,如对于这一时期入宫的汉族女子,即使生育皇子者,也概不正式册封、而是让她们长期处于贵人、常在的低位。

康熙五十年(年)生皇二十一子慎靖郡王胤禧的陈氏(陈玉卿之女)、五十二年(年)生皇二十三子贝勒胤祁的石氏(石怀玉之女),以及五十五年(年)生皇二十四子诚亲王胤祕的陈氏(陈歧山之女)。都是直到雍正帝继位后,才被晋封为皇考贵人,而玄烨生前,她们3人只是常在的身份。

虽然康熙五十年生皇二十二子贝勒胤祜的色赫图氏,也是雍正帝继位后,才成为“皇考贵人”,但她在此4人中只占25%,并不能掩饰玄烨有意压低汉女位号的明显倾向。

对于宫中汉女位号问题的这种处理方针,康熙四十七年之前已经存在。如在康熙三十二年(年)、三十四年(年)、四十年(年)连生3位皇子,即愉郡王胤禑、庄亲王胤禄及玄烨十分喜爱的皇十八子胤祄的王氏,做了二十多年贵人后,五十七年(年)才被册封为密嫔,雍正二年(年)晋升为皇考密妃。

与此相对照、连生5位皇子(只有诚亲王胤祉成人)、一位公主的马佳氏,康熙十六年(年)即受封为荣嫔,二十年成为荣妃。又如生过3位皇子、3位公主的胤禛生母乌雅氏,十八年(年)册为德嫔,二十年(年)晋升为德妃。

王氏与她们相比,差别显著。玄烨生前所册封的嫔以上21位后妃中,密嫔王氏是唯一的汉女,所以,她还是一位幸运者,玄烨晚年,就是以此方式,在后妃中贯彻“首崇满洲”原则的。

清朝入关前,东北地区满、蒙、汉3个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已有密切联系。玄烨的后妃由满、蒙、汉3个民族组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历史渊源,同时也是清廷实施满蒙贵族联盟及满汉地主阶级联盟大政方针的需要。

满、蒙、汉3个民族的生活地区、括及我国国土的大部分,3个民族的人数总和,也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玄烨的后妃正是由这3个民族的成员共同组成、其代表性可谓广泛。

但另一方面,构成玄烨后妃主要部分的满、蒙、汉八旗女子,入宫前大都居住在直隶中、北部;玄烨仅有的两位蒙古族妃子,来自科尔沁草原。而其汉族妃嫔、则基本来自江南水乡。

因此,从具体地域看,又相对较为狭窄,应当说玄烨后妃出生地的地缘结构,在广泛的前提下,又有集中的一面。这与不少汉族帝王选择后妃时,涉及很多地区,甚至惊扰全国的情况相比,不论其动机如何,终究略胜一筹。

玄烨的后妃内,除去3位皇后、两位贵妃、两位蒙古妃子外,其他妃嫔无论满汉,母家地位都不高,便是来自两黄旗的女子,也是如此。这表明在择选后妃时,除了对皇后、皇贵妃、贵妃等少数人选,必须考虑其母家的地位外,对于大多数一般妃嫔人选,则不计其父职高低,主要看本人的条件。这种对于后妃出身泾渭分明的区别方针,是玄烨婚姻的又一特点。康熙帝后妃的年龄相差悬殊,为其他清帝所未有。

三、后妃年龄差距的悬殊与民族成分

从孝庄太皇太后在康熙四年为玄烨挑选后妃,举行大婚至六十一年玄烨去世,在此五十八年期间,各种渠道、不同方式的选妃之举,始终不曾停止,玄烨的后妃们是在半个世纪以上的岁月中,先后被选入宫,她们的年龄必然相差很大。例如玄烨晚年很受宠的几位江南女子的年龄,比玄烨的第一位皇后赫舍里氏要小五十多岁,仅从年纪上看,前者相当于后者的曾孙女。

不妨再从另一角度,观察这个问题。以身份而言,玄烨的妃嫔们属于同辈人。然而当有的妃嫔,如宜妃郭络罗氏、成妃戴佳氏等,做了曾祖母,有了曾孙时(宜妃之孙弘晟生于康熙三十五年,有3子;成妃之孙弘曙生于康熙三十六年,有4子),有的妃嫔(如江南女子陈氏等),还正在为玄烨生育皇子,这是一夫多妻制的必然现象,得享高龄的皇帝尤为突出。

玄烨后妃的寿命,呈现截然不同的两种状况。

玄烨的第一位皇后赫舍里氏比他大三个月、康熙十三年(年)去世时只有22岁。第二位皇后和第三位皇后的年龄均不见记载,但可作一估算。如果后两位皇后也与玄烨同龄,那么第二位皇后钮祜禄氏在十七年(年)去世时当为25岁,第三位皇后佟佳氏在二十八年(年)去世时应为36岁。

玄烨的3位皇后连续早卒,在中国古代是很罕见的。

与此相反,玄烨的妃嫔中,却有不少长寿者。如定嫔万琉哈氏(雍正帝继位后尊为定太妃),卒于乾隆二十二年(年),享年97岁,在清朝后妃中最为长寿。已确知年龄的玄烨妃嫔内,贵妃佟佳氏享年76岁,和妃瓜尔佳氏享年86岁、均属高寿。

入宫较早,生前即由玄烨册封位号的妃(包括贵妃)嫔,共有18人,玄烨去世时,健在者15人,已去世者3人,仅占16%。更为突出的是,康熙十六年(年)首次册封为嫔的7位女子,她们与玄烨年龄相仿,但其中仅有一人(僖嫔赫舍里氏)先于玄烨而去世,后来晋封为妃的惠妃、荣妃与宜妃,享年均在70岁以上。

雍正帝生母德妃,去世时也已64岁。活到七十余岁者,还有成妃戴佳氏、密嫔王氏和贵人易氏。康熙二十四年(年)生育皇十女,卒于乾隆九年(年)的贵人纳喇氏(雍正帝尊为通嫔),享年当在80以上了。玄烨本人享年69岁,已是高寿皇帝,而他的妃嫔中,还存在一个人数相当可观的高寿群体,不少妃嫔的寿命,大大超出于他。

特别是他生前册封的18位妃嫔,大都享年七十、八十甚至九十以上,这在两个多世纪前,中国人口平均寿命较低的总体格局下,确为稀有现象。

同年龄相差悬殊,不乏高寿者的特点相适应,玄烨妃嫔们的去世时间,也间隔久远。例如被追封为慧妃的博尔济吉特氏,逝于康熙九年(年),和妃瓜尔佳氏逝于乾隆三十三年(年),前后相距九十八年。自康熙二十年(年)景陵首次葬入两位皇后及慧妃(玄烨的后妃分别葬于地宫、妃园寝及双妃园寝三处)起,至乾隆三十三年(年)葬入和妃瓜尔佳氏止,历时八十八年。玄烨去世将近半个世纪后,他的妻妾们才全部作古。

由于玄烨的妃嫔在他之前去世者只是少数(粗略估计最多为十五、六人),所以,他的遗孀将近40人。玄烨辞世前不久曾决定,在他死后,年老妃嫔可移居亲生皇子府邸,终老天年,表明他对这批妻妾的未来,早已有所考虑。

雍正、乾隆二帝对皇父、皇祖的未亡人,无不尊崇礼待,太妃、太嫔多长寿的事实,可在一定程度上证实这一点。

乾隆帝对于曾受皇祖之托,照料过自己的贵妃佟佳氏与和妃瓜尔佳氏,更是备加荣宠,尊封她俩为皇贵太妃,并在景陵专门为之修建园寝,即双妃园寝,雍正帝则因宠信怡亲王胤祥,特将他的生母敏妃章佳氏(康熙三十八年去世)追封为敬敏皇贵妃并于雍正元年(年)九月,将她的棺椁从妃园寝迁入景陵地宫葬,此举开创了帝陵葬皇贵妃的先例、从而也为景陵妃园寝内原安葬章佳氏的宝顶(坟头)下,永远留下一个空券。玄烨遗孀内未曾生育,或所生子女早卒的贵人、常在、答应的情况,史料无征。她们大都逝于乾隆三于三年之前。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康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2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