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乾隆当了三年的太上皇,这期间都在干什么呢?在很多事情上我们要讲道理。评论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帝干得怎么样,现代人要考虑历史的局限性,我们不能像穿越者一样,用现代的一切去吊打当年的不足。
虽然大清是从乾隆朝开始走下坡路的,但这是另一回事;乾隆的“三年太上皇”对清王朝来说,意义重大,因为他改变了很多东西。
首先,清朝的皇位传承从乾隆朝开始,变得很顺利;
其次,清朝的用人制度从乾隆朝开始少了纷争;
第三,文官制约皇权的问题从乾隆朝开始变得困难。
这些变化是乾隆以后的清朝稳定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乾隆把帝王之术运用得炉火纯青;
要不是恰逢世界巨变,而乾隆又比较保守,喜欢玩帝王之术,他能算得上是个很优秀的皇帝。
一、乾隆是个怎样的皇帝
封建王朝时期的皇帝,如果想有所作为,其实是很累的;这种累,古今中外都是一样,所以,才有“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一说。
皇帝仅仅是勤勉还不行,还要有手腕和能力。皇帝的手腕就是“帝王之术”,把手下大臣们治理得服服帖帖,为他所用。
不要以为皇帝一言九鼎,谁不听话砍谁的头就行,重点要让人心甘情愿给你干活、为你效命。
而皇帝有能力也很重要,仅仅能驱使大臣为你卖命,还不是最高级别的;既能让群臣死心塌地干活,自己又能洞察关键,这才是“千古帝王”。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乾隆是个什么样的皇帝呢?
首先,他在治理国家,维护大清领土完整方面,居功至伟;
其次,他在确立中华文化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贡献巨大;
第三,他在轻傜薄赋、减免钱粮、奖劝农桑、促进生产方面是清朝皇帝中做得最好的;
第四,他在整治后宫,防止外戚、阉人干政方面做得最为坚决。
1、治理国家,维护大清领土完整方面,乾隆居功至伟
我们每个历史王朝建立以后,都有个治理疆域确定的问题;一直以来,这个确定的疆域有大有小,主要是边远地区不好管理。
有的王朝干脆就不要了,因为费心巴力、花钱出兵,最后得到的税赋还不够军费支出的。
清朝也是一样,立朝后,边远地区一直动荡不断,顺治之前有个吴三桂在西南看着,还好一点,康熙朝把吴三桂杀了,西南、西北都乱了;
而康熙要重点解决东南岛上的问题,西北、西南不出大格,就先放着。
到雍正时,西南不断出事,雍正派兵围剿,花费巨大,虽然安宁一点,但祸根没除,战争一直打到到乾隆时期。
是乾隆下决心平定准噶尔、剿灭大小和卓叛乱,亲自把西域命名为“新疆”,设置伊犁将军作为新疆的最高军事长官。
在平叛上,乾隆坚定得近乎残忍:大军经过之处,男子俱行诛戮,妇人与官兵为奴。
收回西域之后,在治理上,乾隆绝不妥协地推进中央的集权,他把宗教和治理分开,宗教领袖“阿訇”专心主持宗教事务,绝对不能干扰行政;同时,“阿訇”的任命也要得到朝廷的认可才行。
对于西藏也是如此,乾隆时期专门制定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相当于立法,确定藏传佛教“金奔巴瓶”的继承制度,也就是达赖、班禅两个活佛都要要经过金瓶掣签产生,使朝廷在政、教两方面都能有效管辖。
2、确立中华文化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乾隆贡献巨大
乾隆的确搞了不少文字狱,现在对当时的文字狱传言很多;具体什么样,我们没有亲身经历。不过,“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个是有传统的;就拿现在一部分没良心的文人来说,其节操之低、良心之坏,真希望把他(她)们送给乾隆治理一下。
就是那个搞文字狱的乾隆,亲自支持修编了《四库全书》,系统地整理、保存了一大批重要的中华文化典籍,开创了中国书目学,确立了汉学在社会文化中的主导地位。这些事,历朝以来的儒学大家,没见过一个人干过。
另外,乾隆时期,也是清朝文化最昌盛的时期,出现了许多的大家,修订了众多典籍,考据学、书目学从此繁荣,“乾嘉学派”就是从乾隆朝开始的,著作繁多,影响深远。说乾隆对中华文化贡献巨大,一点不过分。
3、轻傜薄赋、减免钱粮、奖劝农桑、促进生产方面是清朝皇帝中做得最好的
乾隆朝是中国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达到3亿。乾隆一共五次免全国一年的钱粮,三次免除江南漕粮;乾隆还是历朝最舍得用银子救灾的皇帝。这些都是白花花的银子,但取得的效果就是国家人丁兴旺。
减轻傜赋,减免钱粮是一方面,乾隆帝非常重视奖劝农桑,促进农业生产。他曾说:“食为民天,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而耕九余三,虽遇灾年,民无菜色。”
皇帝重视,地方就有方向,在乾隆朝后期,人口数达到空前的三亿,但吃饭的问题能得到解决,是一件令人佩服的事。
乾隆对官员要求非常严苛,动不动就是申饬和重惩;但对老百姓非常宽容,“爱养百姓”是他经常提的,这也是他在维护王朝的根本。
他多次下江南,现在批评的记载很多,无非是花费国家金钱、扰乱地方生活,其实这些批评基本是胡说八道:
一个皇帝出游一次,国家都花不起,地方承受不了,这是什么破国家?
还有的说乾隆主要是下江南寻花问柳,这就更下作了。
4、整治后宫,防止外戚、阉人干政方面,乾隆做得最为坚决
乾隆在整治后宫方面也是非常严格的,他基本不让外戚沾一点光,即使皇后的弟弟傅恒富贵无比,也是在平定准噶尔、平定大小金川、征缅甸、打加尔各答等战争中一点点挣功劳,最后累倒在南征途中,不久后病死。
他身边的太监,即使是最信任的,有一点干政行为,立刻大卸八块,毫不留情;
他母亲身边的太监说什么地方一个破庙很灵验,也是家长里短的话,谁知道老太后就信了,叫乾隆划拨点银子去修一下。
非常小的事,也要不了几个银子,乾隆照办了,但他转头就把传话的太监找出来,咔嚓一刀了结。
乾隆并不是为了几个银子,他是为了这个事的性质:一个太监仗着皇太后的信任,就能让皇帝做事,这是对国家最高权威的威胁。放任不管,太监干政就会出现苗头。
正是乾隆如此严厉,清朝直到快灭亡时,也没有敢于干政的太监,即使有安德海那样不长眼的,被地方官砍头了,慈禧还要褒奖地方官。
二、乾隆对继位人选的决断
皇帝选谁当接班人,历来是朝臣与皇帝斗法的地方,清朝也不例外,康熙就是在这个方面没有处理好,差点危及国家根本。
朝廷大臣之所以对继位人这么上心,是他们有机会拿着所谓“社稷大事”要挟皇帝的地方,然后自己参与到国家核心事务之中。
乾隆一生共育有二十七个子女,长大成人的儿子有十七个。在封建时期,立嫡立长是一个王朝显得纯粹正统的象征,但清朝一直追求这个,总是做不到;
乾隆自己就不是嫡子,更不是长子,所以,他对“立嫡立长”有着异乎寻常的偏执。“必欲以嫡子承统,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获之福”,这是乾隆自己写下的心声。
但是他的嫡子连死两个,把他都吓懵了,总是怀疑这是一种惩罚,所以一直不敢再动“立太子”之心。
年轻时候还好说,大臣们也没理由要求皇帝立储,但从乾隆四十年开始,就有人在“立储”的问题上动心思了,毕竟当了四十年皇帝,很少有了。
“储位空虚是国家之大险”,读书人为了皇帝“好”开始“忧国忧民”起来。
乾隆四十三年,皇帝东巡盛京奉天府(沈阳)时,就有读书人拦路告谏言,要皇帝尽快立太子:大清不宜立太子,岂以不正之运自待耶?
这个读书人怎么想的不知道,也许他真的就是一根筋,为国为民找皇帝谏言;也许希望自己的谏言被皇帝采纳,那是一件多么光宗耀祖之事。
结果,乾隆大怒,他把这个书生砍头后还不解气,因为连乡野书生都在讨论自己“立储”之事,可见国家到了什么程度。
其实这时候,乾隆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在乾隆三十八年,自己六十三岁的时候就写了一份密诏,册封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储(嘉庆皇帝)。
但他不想这件事受到外界的干扰;也不想早早让人知道,搞得朝局不稳;更不想向朝臣在这件事上妥协。
于是,他向全国“明发谕旨”:
朕此举天下无由共闻,未尝无窃议朕为贪恋宝位,不肯立储。不知朕践阼之初,曾焚香告天云: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卷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寿跻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
意思很明确:你们就不要在这件事上瞎操心了,也不要以为我贪念皇位,我早就下了决心,85岁退休。
这份旨意发出,要求“立储”的声音熄灭了,明显皇帝自己有了打算,也有了人选,他有十几个儿子呢。既然皇帝不想说,最好不要问,否则有掉脑袋的危险,这一点,大臣们是知道的。
至于皇帝传位给哪个儿子,就连边上的朝鲜国也在猜测,到底哪一个皇子会继位,因为他们是藩属国,要提前做工作。
《朝鲜李朝实录》就记载了他们当时的分析:第十五子嘉亲王永琰,聪明力学,颇有人望。······皇子见存四人,八王、十一王、十七王俱无令名,唯十五王饬躬读书,刚明有戒,长于禁中,声誉颇多。
朝鲜国能猜测得这么准,当时清朝的大臣们更能猜得到。
三、乾隆为什么要提前退位
乾隆是年登基的,他的年号是“天道昌隆”,而乾隆也有骄傲的资本,毕竟他在位时间很久,建立了不少的功绩。
年,他正好85岁,这在当时已经是少有的高寿了,乾隆也许觉得,冥冥之中有上天的保佑。
而乾隆早已经发誓要在“85岁”时退位,发誓不是好玩的,不兑现是会惹恼上天的,所以,他选择退位。
另外,朝廷也有不安定的现象,大臣们拉帮结派,受贿滥权。这都是皇帝太老的缘故,毕竟大家不知道皇帝什么时候离开,但知道时间不会太久。
户部尚书德明就是最为贪腐的人,位高权重、知法犯法,这在乾隆年轻的时候是不敢想象的。
所以,乾隆在杀了德明以后,并没有大肆再往下追究,这与他早年作风大相径庭;他知道,贪腐之心人人皆有,而贪腐现象的出现是朝局不稳的缘故。
于是乾隆果断兑现自己的承诺,退位,让新皇帝继位,稳定朝局。
最后,这是乾隆非常明智的安排,既可以“青史留名”,又可以把新皇帝“扶上马,送一程”,一举两得。
“青史留名”不用多说,中国历史上主动“禅让”的也就“尧、舜”,能跟“尧舜”相提并论,是多大的荣耀啊。其他的,要么被逼着下台;要么是在万般无奈之下让位;要么被帝国俘虏丢掉宝座。
把新皇帝“扶上马,送一程”,其实是乾隆最大的功绩。我国封建时期的王朝,坏就坏在皇位继承上,新皇帝上台乱搞一通,搞得国家大乱伤及根本。
明朝朱棣造反,不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选继承人上出的差错吗?新皇帝在别人的蛊惑下,把明朝搞得伤筋动骨,朱棣夺位后,这个王朝一直病恹恹的,直到灭亡。
四、乾隆当太上皇的三年都干些啥?有什么影响
“太上,极尊之称也。皇,君也。天子之父,故曰皇;不预政治,故不曰帝也。”可见,太上皇是不参政的,只是一个尊称,没有实际上的权力;但乾隆明显不是。他在禅位的同时,专门明确以下几个事项:
凡遇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仍当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训谕。
部院衙门、并各省具题章疏、及引见文武官员寻常事件,奏知朕办理。
皇太子每十日、率皇子、皇孙、恭请圣安一次。
这些规定,实际上对清朝的稳定起到很好的作用:乾隆让嘉庆当个“皇帝助理”,先锻炼着,大事有他在后面决断。
毕竟当了六十年的皇帝,那些大臣想干什么,奏章上一个字的区别,乾隆就能看出来。
这时候最难受的就是朝廷那些大臣:新皇帝有了,但大臣们不能趁着新皇帝经验不足、羽翼未丰的时机来捞点好处;因为背后有个比猴还精的当了六十年皇帝的乾隆呢。
说乾隆贪恋权力,其实小看了他;而捞不到好处的文官当然不会说乾隆的好话。
一个85岁老头,精力肯定大不如前,他搞了回“千叟宴”,这是向康熙学的;让和珅当首席军机大臣。
实际上,从当上这个首席军机大臣开始,就注定了和珅悲剧的结局;也许乾隆就是想借此把和珅的兵权收了。
要知道,在当这个名声响亮的军机大臣前,和珅是步军统领、正黄旗侍卫内大臣、镶黄旗满洲都统,还兼管户部。这都是实打实的权力,不好杀的人。
而当了军机大臣后,名声好听,实际就是皇帝的秘书,调一兵一卒都要皇帝批准。果然,乾隆刚死,嘉庆就把和珅赐死了;而没有兵权的和珅,即使想努力都没有机会。
总之,当了三年太上皇的乾隆,对嘉庆只有好处、没有坏处,那些说乾隆贪权、嘉庆可怜的说法,都不足为训;
别忘了,人家是父子两,更别忘了,封建王朝是家天下,这个国在他们看来,就是他们家的。
实际上,乾隆这几年过得还是比较舒服的,小事让嘉庆鼓捣去,大事过问一下、指点一下,有当初的规定,嘉庆也不敢翻天。
然后,乾隆有大把的时间写字、画画、作诗,据说他的字画还不错。
和珅是乾隆一手从一个侍卫提起来的,这个人很有能力,但他贪腐多少,当了六十年皇帝的乾隆焉能不知?
也许和珅就是乾隆留给嘉庆最后的礼物:和珅搬倒,嘉庆吃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