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鹿鼎记中四十二章经到底有什么魔力

北京中科高效抗白个性施术 http://nb.ifeng.com/a/20180507/6556417_0.shtml

本文约字

阅读需要10min

为寻找某本武林秘笈引发江湖争斗,是武侠小说的惯用套路。

金庸经常采用类似情节,比如《射雕英雄传》里的九阴真经、《笑傲江湖》里的葵花宝典、《倚天屠龙记》里屠龙刀和倚天剑里的秘密、《碧血剑》里的金蛇秘笈以及《鹿鼎记》的《四十二章经》等。

区别在于:前4个是金庸杜撰的、产生于江湖且影响范围基本局限在江湖内;《四十二章经》则不同,它在历史上真实存在,是佛家经典,本身并不带有武功色彩,而且来自庙堂。

但是,这样一部普通的佛经,在金庸小说中,却引发了包括清朝皇帝贵族、吴三桂、天地会、神龙教乃至西藏的喇嘛等各方势力的激烈争夺,这是为什么呢?

《四十二章经》里的秘密

《四十二章经》,全称《佛说四十二章经》,约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历来被看成是传入中国最早的一部佛经。与《金刚经》《心经》等佛经不同,《四十二章经》并非一部系统经书,它是由后世佛门弟子从传统佛典中抽选出来的四十二篇短文,主要由话句构成,与儒家经典《论语》相似。经中主要讨论有关修行生活的问题:善业-恶业、无常人生、爱欲苦痛等,篇幅长短不一,多的百余字,少的仅二十余字。《鹿鼎记》中的情节也印证了这一点。第25回,白衣尼阿九在得到一部正黄旗的《四十二章经》后,发现“经文甚短,每一章只寥寥数行,只是字体极大,每一章才占了一页二页不等”。也正因此,阿九发现了经书的秘密:书的内文不过书页,上下封皮却比内文还厚。于是,她“清水浸湿封皮,轻轻揭开,只见里面包着两层羊皮,四边密密以丝线缝合,拆开丝线,两层羊皮之间藏着百余片剪碎的极薄羊皮”。“每一片有大有小,有方有圆,或为三角,或作菱形,皮上绘有许多弯弯曲曲的朱线,另用黑墨写着满洲文字,只是图文都已剪破,残缺不全,百余片碎皮各不相接,难以拼凑”。经书的秘密就藏在这些羊皮上。第15回,韦小宝从宫女陶红英口中第一次听到经书的秘密:经书共分八部,满洲八旗,黄白红蓝,正四旗、镶四旗,每位旗主手里各有一部。当年清军入关时,并没想到能得到大明江山。他们只盼能长远占住关外之地,便已心满意足,因此进关之后,八旗兵将抢到的金银珠宝运到关外藏起来,由顺治的叔父摄政王召集八旗旗主开会,将收藏财物的秘密所在绘成地图,由八旗旗主各执一幅。这八幅地图,就分别藏在八部《四十二章经》中。藏宝所在的山脉,被称作是“大清龙脉”。至于其他细节,陶红英并不知悉。第29回,金庸借顺治之口,也谈到这个问题,印证了陶红英的情报基本准确。当年开会时,摄政王特意吩咐过各旗主:关外存有大宝藏之事,万万不能泄漏,否则满洲王公兵将心知尚有退步,遇上汉人造反,大家不肯拼死相斗,那就大势去矣。因此八旗旗主传交经书给后人之时,只说经中所藏秘密关乎清的龙脉,龙脉一被人掘断,满洲人就死无葬身之地。一来使得八旗后人不敢忽起贪心,偷偷去掘宝藏;二来如知有人前去掘宝,八旗便群起而攻,竭力阻止。顺治最后强调,只有一国之主,才能得知这真正秘密。既然如此秘密,陶红英这样的普通宫女是如何得知的呢?陶红英的消息,源自她的太师父。她太师父是锦州的汉人女子,被清人掳入营中。有一次镶蓝旗旗主喝多了,把这一秘密告诉他的小福晋。陶红英的太师父在窗外偷听到。镶蓝旗旗主能酒后失言,很难保证别的旗主不会这样做。陶红英的太师父能偷听到,别的江湖人士自然也有机会听到。事实上,让8个人来守一个秘密,本身就不太靠谱。所以,有关《四十二章经》中藏有宝藏一事,在江湖上已经算不上秘密了,引来各派势力的争夺。当然,朝廷内部官员似乎并不知情。康熙是到后来才得知实情的。索额图与韦小宝在抄没鳌拜家产时,他就对其中的两本《四十二章经》不以为意。不过,大家虽然都是抢经书,但目的并不一样。

为忠、为义、为财

首先说忠,以海大富为代表。海大富是小说中最早提出要查找经书的人。金庸虽然没有明写他的目的,但这显然与顺治帝有关。海大富原是顺治帝身边的太监,第6回里,他跟假太后提到:他根据顺治的指示,回京调查端敬皇后和其子荣亲王的死因。端敬皇后手中,原有一本镶白旗经书,如果能查找到这本经书,也许就能找到凶手。海大富忠实地执行着顺治的命令,可是直到最后把命送掉了也没完成任务。武功高手海大富。来源/电影《鹿鼎记》片段说义,这一点以陈近南、陶红英以及九难等为代表。陶红英是明末长平公主九难身边的宫女,她对经书所藏宝藏并没有很热心,她潜伏宫中伺机盗取经书的目的,首先是断了大清龙脉,让满洲人坐不了皇帝;至于其中的金银财宝,则“可作为义军的军费”,所以陶红英抢夺经书,是为了“反清复明”。另一个也要“反清复明”的是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第34回,他从韦小宝口中得知了经书的秘密,亲眼看到那一堆碎羊皮,想到的也是“去掘了鞑子的龙脉,取出宝藏,兴兵起义,自是不世奇功”。最后说财。在这支队伍中,神龙教投入的资源最多,他们派出多路人马入京,甚至让大明将军毛文龙的女儿毛东珠假扮太后查找经书,并且曾一度拿到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和镶蓝旗一半以上的经书。神龙教夺经书,目的就是钱。第44回,韦小宝被抓到神龙岛时,神龙教教主洪安通指着韦小宝道:“非是我要饶他性命,但这小子知道辽东极北苦寒之地,有一个极大宝藏。若不是由他领路,无法寻到。得了这宝藏之后,咱们再重建神龙教就易如反掌了。”神龙教教主洪安通。来源/电视剧《鹿鼎记》截图另一路垂涎经书中宝藏的是西藏密宗高手桑结带领的一批喇嘛。他在听到韦小宝所说经书取自皇宫、其中藏有重大秘密等消息后,登时心花怒放,知道“昌盛佛法”云云,显非实情。所以,尽管他打的旗号是经书原本属于活佛,要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实际上还是奔着经书里的秘密来的。而康熙帝作为一国之君,同样对祖宗留下的宝藏十分看重。第29回,他在听说了经书的秘密后,曾有过这样一段心里活动,他向韦小宝瞧了一眼,心道:“小桂子虽然忠心,却也只能跟他说龙脉,不能说宝库。这小子日后年纪大了,怎保得定他不起贪心。”以韦小宝的个性,当然不可能放过这样一笔宝藏。他头一回听到经书的秘密时,对陶红英口中的破龙脉、起义兵,并不怎么热心,但想到那座山中藏有无数金银财宝,不由得怦然心动,于是借着职务之便,阳为阴谋,最后竟然凑齐了八部经书,并找到了宝藏所在位置:鹿鼎山。不过,他最终却并未掘取宝藏。这里,就涉及到韦小宝身上为数不多为金庸所肯定的优良品德:讲义气。韦小宝在情绪低落的时也曾想过:小玄子待我再好,也犯不着为他去枉送性命。我这官儿做到尽头啦,不如到了关外之后,乘机到黑龙江北的鹿鼎山去,掘了宝藏,发他一笔大财,再悄悄到云南去,把阿珂娶到了手,从此躲将起来,每天赌钱听戏,岂不逍遥快乐?但是想到鹿鼎山与小玄子的龙脉有关,实在不想去真的发掘,只怕一掘之下,就此害了小玄子的性命,最终放弃了掘宝。

《鹿鼎记》里的人性和史观

《鹿鼎记》是金庸的最后一部武侠小说,在小说中,他借助《四十二章经》藏宝的戏核写出他对历史和人性的认识。在他之前的一些作品中,已经开始着意刻划人性。他认为,只有刻划人性,才有较长期的价值。任我行、东方不败、岳不群、左冷禅这些人,在他设想时主要不是武林高手,而是争夺江湖权力的政治化人物。林平之、向问天、方证大师、冲虑道人、定闲师太、莫大先生、余沧海等人也都这样的人物。林平之。来源/电视剧《笑傲江湖》截图到了《鹿鼎记》,这种趋向更加明显,武功的高低已不再重要,他以一种戏说历史的笔调,把人物放到更加真实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展露人性,同时也融入了自己对历史的理解。与其说他在寻求写作风格上的创新,不如说是其历史观的展现。就像他在《鹿鼎记》后记中所阐明的那样:《鹿鼎记》已经不太像武侠小说,毋宁说是历史小说。同样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一点,他之前的小说,像《雪山飞狐》中的闯王宝藏、《碧血剑》中的建文帝宝藏、《书剑恩仇录》中的回族古城宝藏、《白马啸西风》中的高昌国宝藏等,每一个宝藏都在江湖上引发血雨腥风。但《鹿鼎记》在这方面的描写显然要更加深刻。影视剧中的找到宝藏。来源/电视剧《碧血剑》截图《四十二章经》中所谓的大清龙脉,金庸借顺治帝的口告诉大家,只是为了忽悠族人而编造出来的,当不得真。真正能保证天下安宁的,是顺治写给康熙的四个字——“永不加赋”。所以说,对百姓好才最重要。《鹿鼎记》中,金庸一方面借写沐王府、天地会、郑氏集团以及朱三太子等以反清复明为政治口号的多方势力之间的内讧,以及陈近南感叹“眼见日子一天天的过去,百姓对前朝渐渐淡忘,鞑子小皇帝施政又很妥善,兴复大业越来越渺茫”,来突出康熙治下社会的清明;另一方面,金庸似乎也在告诉读者,相比于韦小宝和神龙教抢经书纯粹为了钱,那些致力于反清复明的势力,从广义上理解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与韦小宝。来源/电影《鹿鼎记》截图就像周星驰主演的92版电影《鹿鼎记》中的台词那样,仍然不过是为了“钱和女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2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