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被迫终结并非意味着该时代下的产物也会灰飞烟灭。
当末代皇帝溥仪结束自己的皇帝生活后,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时代也划下了句号。
清朝灭亡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在清朝的时间变成过去时以后,留下14万皇族,这些人何去何从?
从历史后人的角度来看,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从事了同一个行业,而这个行业放在现在都是很吃香的。
一、14万皇族
对于前朝遗留下来的皇族,古代有一个十分象形的词汇来表达新一任朝代对他们的态度,那就是前朝余孽。
从这四个字的取名来看不难看出新时代对于过往时代中具有一定特殊意义的人群,态度保持在厌恶的状态。
这并不奇怪,在历代封建王朝的更换当中前朝留下的皇亲贵戚往往都有一定的号召力,尤其是其中还有身份贵重的王子等。
那么,清朝作为一个拥有14万皇族的封建朝代,它的结束也意味着这14万皇族的贵族身份顷刻不见。
众所周知,清朝有满清八旗的说法,各分为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以及镶蓝旗。
仅仅只是一个正和镶字的区别就安排了这满清16族人高低贵贱之分,其中还有清朝十大贵族,他们分别为完颜、马佳、佟佳、富察、费莫、纳喇、乌雅、爱新觉罗、瓜尔佳以及钮钴禄氏,而正是因为这样庞大的体系才会有14万贵族人口去留问题。
或许在平民的心中,皇族是令人讨厌的存在,可是这群人仍然需要一个归宿,在处理他们的去留问题时,第一个需要考虑到的便是民族问题,倘若处理不当就会引发民族矛盾。
多一份隐患就多一份威胁,民族问题引发来的灾难不可小觑,事情陷入了两难。
难道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拨国家财政的钱来供养这14万的皇族和八旗子弟生活?很明显,这一想法并不现实。
二、十四万皇族的各自挣扎
那么,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
从当时的形式来看,与其完全否认他们的价值,不如将这14万皇族中的部分人群利用起来,比如以溥仪为代表的京城皇族,通过适当的财政拨款来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价值帮助稳固当时的政权。
毕竟,此时的国内也正处于混沌时期,尚不适应时代改变的人们在其可能引起动乱或者不服管理,内忧外患之下不如让这些熟悉自己土地的人们继续管辖生活,这样不仅能给那些尚未适应的人一些时间,还能省下一批人力财力促进发展。
当安排好其中的上层者以后,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安置剩下的贵族。
其实,不光是领导者忧心如何处理,就连剩下的贵族也在为自己的出路思虑万分。
清王朝灭绝,意味着他们失去了固定的生活来源和权贵的名声,因此,经过种种思考,许多人都作出了自己的选择:有些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有的选择在权势交替之中继续谋取自己的利益,也有一些人选择了以不变应万变。
因此,在当时,大部分清朝贵族均凭借着当时的局势,获得了相应的帮助,混迹在行政、督察等行业。
对于这样的结果,他们乐于接受,因为这些职业不仅给他们生活来源提供保障,并且还留给他们一些权利,虽然不可能有过高的权利颠覆整个时代,但是不至于活得像平民百姓一样灰头土脸。
彼时,平衡点已然出现,14万皇族也得到了归宿,毕竟,作为活在京城几十年的人而言,他们对这座城市的熟悉度远远高于这些后来的统治者。
三、最好的安排
清亡后14万皇族去了哪里?多数人从事了警察、行政等职位。就目前来讲,行政、警察等职业仍然也是一份十分吃香的、令人羡慕的工作。
或许过去这些职业更能为各自带来一定的社会地位,让人们觉得高高在上,但是,就现在而言,不同于皇亲贵戚的身份加持,这些职业早已平民化,但是在中国的社会环境当中急具需求和社会地位。
行政工作类似于当今的公务员,整个城市的运行和平民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警察的工作能够维持整个社会的秩序,而这些皇亲贵族的身份加持能够带来一定的威信。
时代虽然结束了,但是思想却很难改变,想要改变一群刚刚经历了时代转换的人们思想,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够有所进步。这些皇亲贵戚的过去身份在警察职务的行使过程当中,还能够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当然,14万皇族不可能每一个都在这些岗位当中度过一生,只能说那些能够为清政府所用且有一定能力的人适合这份工作。
从后人的角度来看这些人,不免为他们感到一些悲凉。
时代快速更换对于这群人而言影响甚大,不仅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更改变他们的生活处境。
从当初养尊处优的皇族到日常维护巡逻的警察,相信他们在两种身份的转换之间,心理也得到了巨大的改变。
可是,这种身份改变其实也是一种时代真正结束的证明,他们的历史已过去,迎来的将会是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