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十三子胤祥,怡亲王,清朝的十二铁帽子王第九位。《雍正王朝》中称之为“侠王”,是胤禛的左膀右臂,在军队影响力巨大,几次力挽狂澜于既倒,为雍正鞠躬尽瘁、呕心沥血,十分感人。
胤祥然而康熙对十三阿哥总是像戴上有色眼镜一样显得很生分,十分不待见老十三,剧中交代“十三阿哥与蒙古叛王有亲属关系”。
而历史上,胤祥很受康熙的喜爱,从小康熙指令德妃乌雅氏(胤禛的生母)养育。
胤祥的生母章佳氏,出身镶黄旗包衣。生胤祥时为宫女,在世时无册封,为庶妃,去世追封敏妃。
侠王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康熙于十一月十三日崩),雍正追赠章佳氏为敬敏皇贵妃,并迁入帝陵。这种开先河的做法,应都是十三爷的“面子大”。
在圈禁之前,康熙每次出京都要带上老十三,并且对诸多皇子的书法上,康熙最认可的两人就是十三阿哥和四阿哥,曾经公开让他二人书写对联,群臣围观无不称颂。
但康熙的钟爱在太子废黜时发生了匪夷所思的反转——“胤祥非系甚勤习忠孝之人,尔等若将其放纵,必在一处踉跄,不可不防”,从此十三阿哥就被边缘化了,一直到康熙去世,他再也没有受到重用,也没有受封,彻底被康熙冷落。
这种反转是世俗不能理解的,但如果联系下邬思道在雍正登基那夜的一句话就清晰了——“有国无家”。
也就是说,在废黜太子之前,十三阿哥在康熙眼中是儿子,而之后十三阿哥则是政治对手。剧中作者用“康熙为保全胤禛”来开脱,其实有些牵强,只能说康熙“心毒过虎”。
狠毒决绝是康熙的一大性格,看看康熙一朝的大事件,无一不展露出康熙的这个风格,要说雍正还真是他老人家的亲儿子,狠毒决绝的一面就是刻薄寡思,只不过历史上有了雍正这个“反面”里程碑,他老豆的狠毒决绝被遮掩住了。
大起大落的待遇对十三阿哥打击很大,好在他性格忠孝没有像其他阿哥胡乱发作,但隐忍抑郁在心的火气化成脓疮(鹤膝风)侵扰了他的健康,四阿哥胤禛四处寻访名医也没有根治他的疾病。
康熙去世第二天,雍正便拔十三阿哥为总理事务大臣,晋升亲王。十多年的不得志,终于云开见日,十三阿哥在理事、识人是第一次独当一面,但其手段之干练、判断明达,让雍正看到他没选错人。
自此兄弟君臣二人忠诚相托,携手共进,写就封建王朝少有的“棠棣情深”之佳话。
几千宗国事在他的勤勉劳作下,都理出了头绪,户部从康熙一朝遗留下来的亏空旧案,就是由十三阿哥彻底完结的,但日理万机让他本来就不健康的身体病情加重,最后积劳而逝,年仅四十四岁。
十三阿哥其他建树:治黄河、选武官、辩大案、制造铁炮、督管禁军、监理造殿,无不事必躬亲,倾尽心力。
荣辱起伏的人生让十三阿哥对富贵荣华看得十分通透,富而不贪,懂得节制,是一位淡泊品格、隐忍倔强的奇君子,他被雍正加封“世袭罔替”,其母也因为胤祥之故,被雍正追封为皇贵妃,升格进入皇家陵园。
需要明确一点的是,在《雍正王朝》中,十三阿哥被圈禁了十年之久,而通过历史记载,十三阿哥只是短暂被圈禁,长时间不被重用而已。
皇十四子胤禵(胤祯),恂郡王。这个亲兄弟对雍正很冷淡,和八爷、九爷却打得火热,但他是有自己小算盘的,可怜的“八贤王”也是被他利用了而已。
胤禵历史上,十四阿哥确实被委以“大将军王”重任,康熙五十七年代君出征,讨伐策妄阿拉布坦,被允许使用正黄旗的旗纛,大将军王这个称号是殊荣,在清朝历史上唯一的存在。
康熙对十四阿哥的赏赐十分频繁,对其子女也是让其常伴左右,此种待遇众阿哥无人能够比拟。
夺储过程中,十四阿哥有雄心,但实际参与感并不强,一个是初期身份竞争性不强,后来带兵出去名声显赫,但所带兵力只有十万,其真正的影响力十分的有限,到是八阿哥夺储无望,推了老十四一把,试图让八爷党围绕在他身边成事,但康熙成见已成,根本没有什么机会。
亲哥俩之所以十四阿哥被雍正打击,主要是他的性子高傲,对登基的哥哥始终抱有抵触情绪。
雍正元年,命守陵,后革爵禁锢,乾隆登基,释放加爵郡王。
民间流传着康熙传位诏书被修改的故事,称“传位十四阿哥”被修改为“传位于四阿哥”。事实上“于”的繁体字是“於”跟“十”扯不上关系,另外清朝的重要公文是满、汉、蒙三种文字书写,改了汉字改不了满文和蒙文。
另外这种传说十分的无智,康熙选择继承者,着眼点是国家需要什么君王,而不是他想传给谁就传给谁的意气用事,这极大地贬损了英明雄主的智慧。
还有一个旁证:隆科多是四阿哥的人,康熙委任他为九门提督,其实就是明确了四阿哥的接班人资格,因为九门提督控制着京城内的武装力量。
十四阿哥的后人淑仲,嫁于民初教育家英敛之,其后人叫英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