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相信不少朋友这段时间都在追剧,《清平乐》的热播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宋仁宗,也让宋仁宗在这段时间里吸粉无数。宋仁宗之“仁”是名副其实的,从古至今,死后获谥“仁”的皇帝,统共就六位,分别是宋仁宗赵祯、西夏仁宗李仁孝、西辽仁宗耶律夷列、元仁宗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明仁宗朱高炽、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今天要讲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和最后一位“仁宗”,看看他们到底有什么区别?
真可谓成也是“仁”,败也是“仁”。
成也是“仁”:宋仁宗
中国史上第一位仁宗皇帝赵祯,我们来看看他去世后的盛况。《宋史》记载:
“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让人更为震惊的是他的对手的表现:
“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
当时宋仁宗的死对头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抓着递交宋仁宗驾崩讣告的使者的手,痛哭流涕着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
史书记载了耶律洪基说过这样一番话:
我若生中国,不过与之执鞭持,盖一都虞侯耳!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仁宗”皇帝--宋仁宗赵祯,”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今天我们要来看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仁宗”皇帝--清朝的嘉庆帝,与万民爱戴的宋仁宗相比,嘉庆帝在位期间发生一件事情,两相对比,实可唏嘘!
败也是“仁”
嘉庆遇刺这一事件,我们先从史书回顾一下。《清史稿·仁宗本纪》记载:
“八年……闰二月戊寅,上还驻圆明园。乙酉,还宫,入顺贞门,奸人陈德突出犯驾。……己丑,诏曰:‘陈德之事,视如猘犬,不必穷鞫。所惭惧者,德化未昭,始有此警予之事耳。即按律定拟。’是日,陈德及其二子伏诛。……庚寅,严申门禁。”
嘉庆被刺经过
我们将时间轴拉回到嘉庆八年(年)闰二月二十日早晨,正当嘉庆皇帝坐轿从西郊回宫,路过神武门将要进入顺贞门之际,突然从西厢房山墙后面冲出了一位四十多岁的披头散发、手持利刃的汉子,直朝御辇扑去。当此危急之时,神武门内辇道东西两侧持械肃立的一百多名侍卫、护军章京、护军校、护军,竟无一人上前阻拦。随御辇而行的文武大臣、太监和随从侍卫也个个呆若木鸡,只有御前大臣、定亲王绵恩、御前待卫扎克塔尔等六人迎前拦挡。嘉庆大惊失色,慌忙下了御辇,急急忙忙地逃入顺贞门。刺客追不上皇上,遂挥刀左扎右刺,奋力拼搏,终因力竭被缚。
今日的神武门城楼这是有清以来皇帝第一次遇到刺杀,是清代历史上军见的大案要案,在朝野内外引起了极大的恐慌,嘉庆帝,这位“仁宗”皇帝,为什么会引起一个“匹夫之怒”呢?
《清史稿》对于嘉庆帝有这样的评价:
仁宗初逢训政,恭谨无违。迨躬莅万几,锄奸登善。削平逋寇,捕治海盗,力握要枢,崇俭勤事,辟地移民,皆为治之大原也。诏令数下,谆切求言;而吁咈(迂腐)之风,未遽睹(立刻阻止)焉,是可嘅已。
在大体上是配得上“仁宗”这个称号的。嘉庆被刺,难道其中有更为深层次的复杂原因吗?
刺客陈德的经历:穷苦出身
经过调查,刺客名叫陈德,原名陈岳,时年四十七岁,镶黄旗人。原为山东青州府海防同知松年之契买家奴。早年曾在山东青州、济南府一帯做过家奴、佣工。后来,陈德投靠在北京任护军的外甥那里,跟官服役。由于陈德获得了内务府服役的机会,因此他也会机会出人宫中。后来,他与妻子一同到一个官宦人家孟明家做厨役。这期间,他妻子病故,岳母瘫痪,两个小儿都待抚养,因此常以酒浇愁,因常常酒后胡闹,被孟家解雇。此后无以为生,先闲住在外甥家,后寄居在旧友黄五福家。种种事迹表明,这个刺客陈德是一个标准的穷困潦倒的百姓。
清朝杂役刺客陈德的供词:漏洞百出
陈德被捕后,因是“钦犯”,被连夜审讯,施用种种酷刑。嘉庆下旨,一定要追间出其幕后主使人以及同谋和党羽来。然而,陈德的供述,却使人不能相信。
审讯犯人陈德在供词中说:“我因为穷苦不过,往后难过日子心里气恼”,于是“起意惊驾,要想因祸得福”,“本月十六日,知道皇上于三十日进京,我就定了主意。”若得手“砍退几人,直奔轿前,惊了圣驾,皇上自然诸事都由我了。”
清朝刺客不知是陈德脑回路清奇,还是真的比较蠢,这番供述漏洞百出,疑点甚多:
一、行刺的动机是“因祸得福”?众所周知,惊驾是死罪,福从何来?这点简单常识,谁都懂得,况且陈德还跟官服役多年,这点规矩,应该比普通人要懂得多吧,岂能用此说蒙混搪塞!至于说“因穷苦不过”而为更是无稽之谈!
二、皇帝行踪属国家机密,神武门又是皇帝出行的必经之路,所以戒备极其森严,而且此处建筑高达三十ー米,常人是无法进入的,可是陈德却能持刀并带着他的儿子陈禄儿潜入神武门,岂不是见鬼?
三、陈德行刺之时,上百名军校和众多随行之人,眼睁睁看着皇帝有杀身之祸,为何都作壁上观?种种迹象表明,陈德一人绝干不了这天大的事儿来,背后必定大有人在。
审查无果:草草了结
然而,无论如何讯问,陈德都一口咬定是他一人所为,并无主谋。他辩称,自己是在前几天见街上布告,得知皇帝的进宫日期的。又说,他与其子陈禄儿是在东安门附近喝完酒后,拐弯抹角绕至神武门的。再把抓来的陈德的两个儿子及交往密切之人一一拷问,也没供出什么有价值的线索来。其子说,“实不知伊父者谋逆情事,平日未见有同谋之人往来”;黄五福说:“实不知他闹事是何主意”;陈德服役的家主说,“陈德素常原是安静”,“平日并无闲人来往。”
经过四天四夜的酷刑讯问,也未问出主谋与同谋来,会审官遂定拟具奏,嘉庆传谕:“若一味刑求,反肆狂吠,所言之人如何存活?即不究问,终成疑团,所损者大矣!”于是,陈德被凌迟处死,其二子处绞。
清朝侍卫事后,嘉庆仍在怀疑,一个家奴怎会有如此胆识私闯宫廷禁地图谋不轨?肯定在朝廷官员中有同谋主使者。联想到当时他正在整顿吏治,对朝延内外腐败现象严加惩治,说不定身边也有异心之人。但“主谋未见,别无他法”,只得以“失察”之罪,将十七名文武官员予以处分,将守卫神武门的护军章京、护军校、护军分别革职枷示或交大臣严惩,又将肃亲王永锡交宗人府议处。
总结
一次刺杀,可以说是动摇了大清的根基。但嘉庆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他对侍卫的斥责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他的“仁”:
“百余袖手旁观者,岂无朕之至亲,岂非世受国恩之臣仆乎?见此等事,尚如此漠不关心,安望其平日尽心国事耶?朕之所深惧者,在此而不在彼。诸臣具有天良,自问于心,能无愧乎?”
嘉庆大概深信着,“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这样的“仁”,带来的只是后来的三次刺杀,以及大清王朝的山河日下。社会危机,光靠“仁德”,怎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仁宗”皇帝,不知各位看了后,会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