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辅政大臣向13岁康熙请求卸任。57岁鳌拜知道后,非常生气,捏造一大堆罪名,诛杀了他全族。康熙冷笑:“计谋已成,明年就是鳌拜的死期。”
康熙皇帝,本名爱新觉罗·玄烨,是顺治皇帝的第三个儿子。
他8岁即位,父亲为他留下了4位辅政大臣,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在这四位大臣中,鳌拜基本上只手遮天,其他人和透明人一样。
比如,索尼虽然位列第一,是四朝元老,但他年事已高,且体弱多病,基本上不参与实际事务的处理。
苏克萨哈排列第二,但他原本属于正白旗,是多尔衮的人,后来因为揭发多尔衮有功,才得到了顺治的重用。
可因为揭发旧主,大家都看不起他,基本上,他处于被孤立的地位。
遏必隆排位第三,不过他是个胆小怕事的人,没什么主见,常常跟着鳌拜混,以鳌拜的主意位主。
因此,在康熙登基初期,鳌拜基本上只手遮天,非常潇洒,有时候甚至敢忤逆皇帝的意思。
比如在处理户部尚书苏纳海一事上,康熙的意思是鞭打下,没收家产即可,但鳌拜直接假传圣旨,先把人给杀了。
当然,辅政大臣虽然不发表意见,但也不代表他们没有意见。
索尼和苏克萨哈,就常常给鳌拜使绊子。
比如,年,索尼病重,他直接以辅政大臣的身份上书,请求13岁康熙效仿先帝,开始亲政;
也是这一年,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上书,以皇帝已经亲政为由,请求卸任辅政大臣的职位。
两人的举动,意图非常明显,就是告诉鳌拜:我已经卸任了,你赶紧麻溜卸任。
鳌拜气坏了。
四位辅政大臣,只有鳌拜手握实权,其他人都只是挂一个虚职,他们说卸任就卸任了,但对于鳌拜而言,那可真是要了老命了。
索尼病重,已经时日无多,鳌拜懒得对他下手,但苏克萨哈这个人,鳌拜不想放过。于是,他捏造了一大堆罪名,硬是逼着康熙处死了他,还诛杀了苏克萨哈的全族。
乍一看,鳌拜好像赢了,但自此以后,整个正白旗都和鳌拜势不两立了。
原本,掌握着镶黄旗的鳌拜,手里还有点兵马,若是想要维护自己的权势,或者造反的话,倒是有那么一点点希望。
但如今,正白旗咬死了牙要和他死磕,但凡他起兵,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而看清局势的康熙,虽然内心非常憋屈,但也知道,扳倒鳌拜的日子不远了。
鳌拜,是满洲第一巴图鲁。如果只看武力值,可能谁也打不过他。
不过,康熙知道,鳌拜素来看不起自己,觉得自己只是个孩子,那么,他就有机会了。
年,14岁康熙以练习布库戏为理由,挑选了非常多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天天在宫廷里练习。
鳌拜并不在意,他只当小孩子贪玩。
每天不务正业的皇帝,自然不足为惧。
而康熙,就是利用了这种轻视,让这群少年一拥而上,把鳌拜摔倒在地,而康熙趁机把他丢进了监狱,并且给他定了30条大罪。
当然,这些罪名里,有“背负重托欺君擅权”、“内外俱用奸党失天下人仰望皇上之意”等,甚至还有“轻慢皇太后”……但唯独没有一条说鳌拜造反。
是的,鳌拜从始至终,可能都没想过要造反。
他是皇太极时期的老臣。
皇太极时期,鳌拜跟着他南征北战,顶着炮火,靠着近身肉搏拿下了皮岛之战,有了“巴图鲁”的封号;松锦会战中,他又大败明军,打得吴三桂、王朴、唐通等人连连撤退。
顺治时期,鳌拜跟着阿济格进攻李自成的农民军,对付张献忠的大西农民军。最艰难的时期,鳌拜始终忠于顺治,被多尔衮三次迫害,差点丧命。
正因为这样的忠贞,他才深受皇太极、顺治两任帝王的信任。
年,46岁的鳌拜旧病复发,顺治还亲自去他府邸探望,显然是荣宠非凡。
若是故事停留在这里,那么鳌拜的人生履历上,应该只有“勇士”“英雄”一类的称号。
只可惜,上了年纪的他,开始贪图享受,开始擅权自传,开始无法容忍别人骑在自己头上,更接受不了半点不一样的意见。
他开始打压其他大臣,开始以权谋私,但他唯独没有想过要造反。
显然,康熙也知道,鳌拜从未想过要造反,因此,他也没有处死鳌拜,只是以他年事已高、军功卓著为由,免除死罪,改为囚禁。
被囚禁几个月后,鳌拜就去世了,享年59岁。
我猜测,鳌拜在人生最后的岁月里,内心或许藏着无限的悔恨。
人世间的许多事,好像都是这样。
一步错,步步错。
也许,成功不是容易享的福。你要克服你的虚荣心,克服你的炫耀欲,克服时刻想要出风头的小聪明,才能走向真正的成功。
若是鳌拜能明白这个道理,他的结局,是否会不一样?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