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金权力分散皇太极设八大臣后再设议政大臣

中科医院以品质领跑行业 http://m.39.net/baidianfeng/a_6038760.html

努尔哈赤画像

序言:公元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元天命,......黄衣称朕”,建立了后金政权,随后又设立了“议政五大臣”以及“理事十大臣”官职,借以协助四大和硕贝勒“众议国政”,共同处理后金政治事务,但此举却导致后金权力极为分散,明显与天聪年间皇太极所想要的君主专制集权体系背道而驰。可是,不知为何,皇太极反而于天聪年间先设八大臣,而后于崇德二年又下达了“增置每旗议政大臣三人”的指令,导致天聪年间以及清初的皇权被进一步的分散。——《明季北略·卷一》

毕竟按常理来讲,封建时期的统治者所下达的每一个政策制度,基本上都是出于统治者想要稳固政权的目的和需求。

而清朝做为一个承袭明制推行中央集权政治体系的朝代,如果想要稳固政权的话,那么应该是彻底摒弃掉后金那权力分散的政治体系,然后将皇权牢牢掌控在统治者的手中才对。

可皇太极为何却要在登基称帝后先设八大臣,分化皇权,继而在改“后金”国号为“大清”后,又于崇德二年“增置每旗议政大臣三人”,使皇权被进一步的分散呢?——《清史稿·本纪三》

皇太极画像

这还要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元天命之时开始说起

“天命元年,太祖以上为和硕贝勒,与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为四大贝勒。上居四,称四贝勒”,顾名思义,早在天命元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初建后金政权之时,就已经册封了包括皇太极在内的四个贝勒为四大“和硕贝勒”,由他们分掌满洲八旗中的一旗或者二旗。——《清史稿·本纪二》

随后,清太祖努尔哈赤还册封了“理政听讼大臣五人,号为议政五大臣。扎尔固齐十人,号为理事十大臣”,要求这些大臣协助四大和硕贝勒“共议国政”。——《清史稿·志一百十九》

务求“凡听断之事,先经扎尔固齐十人审问,然后言于五臣,五臣再加审问,然后言于诸贝勒。众议既定”,最后才会由清太祖努尔哈赤做决断,“犹恐冤抑,亲加鞫问”。——《清史稿·志一百十九》

西周分封制概念结构图

如果单从这个方面来看的话,清太祖册封四大和硕贝勒的做法,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还有着那么一丝异曲同工之妙,诸如西周周天子会将自己的庶子分封为各地诸侯,但是清太祖分封的却是八旗领兵权、以及参政议政权。

而且,这四大和硕贝勒的权势也要远高于西周时期分封制所分封的诸侯王,因为到了天命六年后,为了调和四大和硕贝勒之间的相互竞争的矛盾,清太祖努尔哈赤又下令“四大贝勒按月分值,国中一切机务,俱令值月贝勒掌理”。——《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

赫然是让四大和硕贝勒轮流执掌后金政权,也就意味着每个和硕贝勒在一定的时间段内都是后金政权的实际统治者。

可是这么一来,也就意味着截至此时,整个后金政权的实际统治者并不只是努尔哈赤一个人,再加上那议政五大臣以及理事十大臣也都有着不小的权力,故而也就呈现出了一种后金权力分散,皇权旁落的情景。

面对这种情况,想要推行中央集权制度的清太宗皇太极又该如何去实现君主专制的诉求呢?

皇太极示意剧照

皇太极打击其他三大和硕贝勒,稳固统治地位

毕竟按照这种四大和硕贝勒“按月分值”的情况来看,皇太极在登基后虽然挂着一个大汗的头衔,但实则权力以及地位还是与其他三大和硕贝勒共享的、而且议政五大臣、以及理事十大臣的手上也同样具有着一定的“皇权”。

其次,皇太极的这个皇帝之位还并非努尔哈赤所授意,而是“代善与其子岳讬、萨哈廉以上才德冠世,与诸贝勒议请嗣位”,是被八旗的其他贝勒共同推举出来的。——《清史稿·本纪二》

另外,四大贝勒权势地位等同,也都具有着同样的议政权以及决策权,同时也都有领兵权,这也就意味着四大贝勒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一种相互制约的状态。

换句话来讲,如果皇太极想要用武力强行夺权,那么首先在其他三大贝勒这块就过不去,而且议政五大臣、理事十大臣等也皆是满洲贵族,还真就不一定愿意支持皇太极推行君主专制。

既然“武斗”不行,那也就只能“文斗”了。

俗话说的好,“擒贼先擒王”,皇太极既然想要实现君主专制,那么他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势必就是去找借口拔除其他三大和硕贝勒的威胁,从而达到稳固统治地位的目的。否则地位都无法保证,专制又该从何谈起呢?

二贝勒阿敏剧照

很快,皇太极所想要的借口就来了,天聪四年,“阿敏、硕讬等弃永平四城归”,二贝勒阿敏战争失利,丢了永平四城,皇太极也就得以趁着这个机会“御殿宣阿敏十六罪”,与诸贝勒商议该如何处置,“众议当诛,上不忍致法,幽之”,最终以幽禁“阿敏”而宣告结束。——《清史稿·本纪二》

随后到了天聪五年,由于在一次商讨国政事务中与三贝勒莽古尔泰发生了口角,两人气急之下,竟然拔刀相向,从而就又被皇太极给抓住了机会,召集诸贝勒“议三贝勒莽古尔泰上前持刃罪,降贝勒,夺所属五牛录”,趁势削弱了莽古尔泰的“部分领兵权”。——《清史稿·本纪二》

这也就意味着截至此时,皇太极已经打击到了其他三大和硕贝勒中的两个和硕贝勒,仅剩下了还执掌正红以及镶红二旗的大贝勒代善。

领兵的“固山额真”剧照示意图

皇太极设立八大臣的意图

但此时的大贝勒代善哪里还是皇太极的对手,皇太极早在登基初期就推行了八旗改色,以白易黄,名正言顺的拿到了原由努尔哈赤亲自控制的正黄旗和镶黄旗的控制权,改名正白和镶白。

同时把自己原本所统领的正白旗改成了正黄旗,并夺取了由杜度所率领的镶白旗旗主职位,让自己的儿子豪格担任,改成了镶黄旗。

也就是说,截至天聪六年之前,皇太极的手中至少有正白、镶白、以及正黄三旗,他儿子豪格也控制着一个“镶黄旗”,这还没算阿敏所率领的镶蓝旗最后被与皇太极交好的“济尔哈朗”所领。

并且,从皇太极登基初期伊始,也就是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驾崩,皇太极被推举上位以后,就下令“设八固山额真,分领八旗”,显然是想要在八旗中添加自己的人手,从而达到分化以及监察其他三大和硕贝勒的目的。——《清史稿·本纪二》

而且还给了这八大臣“凡议政处,俱与诸贝勒偕坐共议之”的权限,同样具有着议政权、决策权、以及领兵权。——《清代谏议制度研究·梁娟娟》

也就是说,皇太极早在刚刚登基之时,就已经在为日后剥夺其他三大和硕贝勒而做准备了,而后于天聪三年的时候,更是找借口下了一道“诸贝勒代理三大贝勒直月机务”的指令。赫然已经开始表露自己想要独揽权力的决心。——《清史稿·本纪二》

再结合上文所说的天聪四年以及天聪五年分别幽禁阿敏以及剥夺莽古尔泰部分领兵权的事件,相信大家不难看出,皇太极这完全就是两手准备啊。

代善剧照插图

无疑就有着震慑大贝勒代善的目的,从而让大贝勒代善意识到皇太极早就已经有能力夺取他们手中的兵权,只不过顾及兄弟情分,还有代善以及其他和硕贝勒推举他上位有功,或者说是讨伐明朝的大业还未完成,这才没有强行动手。

但既然出手打击了阿敏和莽古尔泰,也很显然是准备与代善摊牌了

而代善和莽古尔泰显然也都意识到了这一点,纷纷对皇太极要废除“四大贝勒并坐旧制”的想法表示赞同。从而也就有了天聪六年,清太宗“始南面独坐”的现象,皇太极也就此得以正式推行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清太宗实录·卷一》

同时为了回报莽古尔泰的支持,又“给还贝勒莽古尔泰所罚人口”,又把莽古尔泰被剥夺的那部分领兵权给还了回去。——《清史稿·本纪二》

清朝议政大臣画像示意图

再设议政大臣,削弱旁落的皇权,从而间接稳固皇太极的皇权。

但是,统治地位的稳固不代表皇权的稳固。

就好比前文曾列举皇太极在天聪年间打击其他和硕贝勒之时所采用的手段,都是必须经过其他贝勒、议政五大臣以及理事十大臣合议以后才可以最终决策的。

虽然此时少了三大和硕贝勒对统治地位的威胁,但在国政事务的决策上人家同样有权力影响。

所以,如果皇太极想要使得推行中央集权的进程更为顺利,那么在决策权上势必也是要达到一种他说了算的地步的。

那么皇太极是怎么做的呢?

很简单,效仿前面设立八大臣的做法,又“增置每旗议政大臣三人”,使得商讨国政时候的人数更多,而且还都是皇太极所亲自提拔的人,其意义不言而喻。——《清史稿·本纪三》

清朝贝子袍服插图

就好比崇德二年,皇太极“命固山贝子尼堪、罗讬、博洛等预议国政”,而“固山贝子”所代表的则是清朝王公以下九等爵中的宗室爵位第四级,俨然是有意提拔爵次较为低下的“贝子”,让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也可以凭借“议政大臣”的身份去参与到国政事务的商议和决策当中。——《清史稿·本纪三》

同时,皇太极还下发了一道诏书给这些他指定的“贝子”,“向者议政大臣额少,或出师奉使,而朕左右无人,卑微之臣,又不可使参国议。今特择尔等置之议政之列,当以民生休戚为念,慎毋怠惰,有负朝廷”。——《清史稿·本纪三》

顾名思义,这就是在明摆着告诉这些“贝子”,“你们议政大臣的身份来之不易,都是我赐给你们的,而且我还是把你们当做我的左膀右臂来看待的,所以一定还要支持我,知道不!”

如此一来,也就相当于皇太极在和“八旗诸贝勒”商讨国政事务之时,继八大臣之后又拉拢了二十四个“贝子”支持他。

更深层次来讲,增设议政大臣的人数,也就意味着可以进一步的分化旁落在其他贝勒以及议政五大臣、理事十大臣之手的皇权,使得其在政治地位上所站的比重越来越少。

此消彼长之下,即便是皇太极自身所拥有的政治权力并没有产生任何的变化,但实际上还是变相的增强了。因为其他贝勒所拥有的皇权都被削弱了不是吗。

皇太极剧照示意插图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相信大家不难发现,清太宗皇太极在稳固统治地位以及君主专制皇权之时所采用的方法其实很有远见。

一来,他并没有贸贸然的就对其他三大和硕贝勒发动武力征伐,而是依旧以征伐明朝为主要目的,避免内讧,同时谋定而后动,在潜移默化间削弱其他三大和硕贝勒的统治地位,然后各个击破,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再者,皇太极在入关改国号为“大清”后,同样没有去强势的削除其他和硕贝勒、议政五大臣、以及理事十大臣的议政权以及决策权。

因为他知道后金时期所制定的这套政治体系已经根深蒂固,对后金政权的方方面面影响极大,远远不是单纯的强行削除权力地位就能解决的问题,甚至极有可能会因为太过冒失,从而导致清朝在刚刚建立之初就面临着政治体系全面崩溃的场景。

故而,皇太极又一次选择了以分化削弱为主的政治集权手段,增设议政大臣职位,同时有意识的降低了议政大臣的门槛,为他日后吸纳更多议政大臣,从而达到削弱和控制和硕贝勒的势力做准备。

所以,单就皇太极改革后金时期那“奴隶主贵族军事民主”政治体系,建立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统治秩序这一方面而言,皇太极的这套各个击破,先分权再集权的政治改革手段,属实是有着极为积极的意义存在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3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