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的八旗制度非常特殊,是他们专有的一种制度,而且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改变。
编制制度
八旗制度最早由每户出壮丁实行“三丁抽一”,组成军队。万历二十九年(年),努尔哈赤把人编为一牛录(牛录原是满族狩猎的一个小集体,开始只有10人),每牛录设额真(管理者)一人;五个牛录为一个甲喇,设甲喇额真一人;五个甲喇为一个固山(旗),设固山额真一人;固山额真下设左、右梅勒额真作为副手。每固山设旗一面。
这个编制最早只有黄、白、红、蓝四旗,后来努尔哈赤兼并了海西女真,才正式建立八旗,即正红、正黄、正蓝、正白、镶红(镶白边)、镶黄、镶蓝、镶白(以上三色镶红边)。
后来,皇太极征服察哈尔、喀喇沁蒙古后,增设蒙古八旗;征服辽河流域后,又增设汉军八旗。当时八旗的兵力分别为:满洲八旗9.3万人;蒙古八旗2.36万人;汉军八旗3.2万人。
建立初期
八旗制度是满族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并不只是一种军制。在其建立初期,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是一种兵农结合、耕战结合的组织,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有点类似于我们早期的屯田制度。随着满清的不断扩张,八旗制度开始主要向军事方面发展。
入关之后
清军入关后,八旗制度的生产方面意义日趋缩小,另两方面的职能继续存在。从顺治时期开始,清朝对八旗制度重新定制,官员职称一律改用汉语,固山额真改称都统,梅勒额真为副都统,甲喇额真改称参领,牛录额真改称佐领。后来,从八旗中也编制出了新的军种。例如:
亲军营,归侍卫处管理的禁卫部队,由领侍卫内大臣统领,其任务是配合侍卫保卫皇帝、护卫皇宫;骁骑营,也就是骑兵营;前锋营,是八旗的精锐,在皇帝出巡驻止时,担任外围警卫;护军营是皇帝的禁卫军,平时守卫宫殿门户,皇帝出巡时,任御营警卫,他们的长官就是有名的“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俗称步军统领或九门提督);还有火器营和健锐营;到了清朝的中后期还有神机营。
八旗兵在在满清开国之初的战斗力很强,入关后,在平定“三藩”,新疆、西藏,抗击沙俄的斗争中都曾起过重要作用,并对开发东北、西北边疆作出过贡献。可其腐化堕落的速度也很快,清朝的中前期就开始依仗绿营兵,到了中后期,朝廷就只能依靠地方上崛起的湘军、楚军、淮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