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努尔哈赤的八旗制度,成了入主中原的劲旅,

撰文

赵立波

老电影《八旗子弟》用非常生动的画面展示了晚清之后的八旗子弟的挥霍、萎靡,最终让他们成了赘生物的代名词,然而从历史根源来看,最初的八旗制度和所谓的八旗子弟都是相当出色,成了清朝入主关内的重要力量,那么他的产生和没落是怎样的过程呢?

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是后金初创时期最重要的制度,在此后近年的时间里,对清朝的军事、政治、民族、文化等方面都发挥了深远影响,以至于在清朝灭亡后还存在八旗子弟这一群体,虽然他们已经被社会所基本淘汰。

从明朝万历时期,努尔哈赤用仅有的十三副铠甲开始了起家,经过南北征伐,和“恩威并用”,抚剿兼行,以至于统治区域不断扩大。由于人口不断众多,牛录数以百计,此前的女真人散落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各地,他们风俗不一,有的靠渔猎,有的靠耕种。因此努尔哈赤鉴于这种分散性,使得他认为非常有必要进行有效整合,在牛录制的基础上,他创造了影响深远的八旗制度。

从现存的《满文老档》和《满洲实录》来看,八旗制度主要有六大因素作为支撑。首先是牛录数目,第二是编丁入旗,第三是三级管理,第四是军事制度,第五是财经职能,第六是政权组织。

所谓八旗,按照乾隆的解释就是“以初设四旗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增设四旗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合为八旗。”

对于如何管理这些人,努尔哈赤给予了规范性的要求:汗所任有之诸大臣,自众额真以下,牛录章京以上,尔等当各自谨慎恪守职责,坚持法令,严加管辖。”

努尔哈赤

在统辖旗人的问题上,努尔哈赤也下发旨意,告诫贝勒、大臣要他们领导的八旗,做到“审断公正”,其次要“平盗贼,止恶逆”,三是要求他们“遍剂贫乏”,四是注重风气教化,“教以善言”,使这些兵丁“皆明而善”,不为“盗贼之行”。

这些具体规范,无疑表明了努尔哈赤作为政治家对整个满清走向正轨的全局考虑,以上的这些从大到小的规范,十分清楚表明了努尔哈赤创造的八旗制度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只能打仗的军事制度,而是涵盖了军、政、财、刑等各方面职能的根本制度。

这项制度的创立对后金产生深远影响,也让八旗制度将分散的女真人严密地组织起来,从而分则弱,合则强,形成了“兵若满万,则不可敌”的强大战斗力。因此,数以万计的女真人,无论老幼都进行了有效编制,加上后方的粮草不断充足,器械逐步精良,成了战马十万,所向披靡的劲旅。

努尔哈赤创立的八旗制度,还有力的促进了满族的形成和发展。

努尔哈赤创立的八旗制度,还有力地促进了满族的形成和发展。全部人员,各按旗分、甲喇、牛录居住,原系一族一寨之人往往分为不同的旗或不同的甲喇牛录。一旗、一甲喇、一牛录之内,又有不同地方、不同部落、不同村寨的人丁,基本上打破了女真各依族寨居住的旧习,这就使八旗以女真为主吸收汉人、蒙古等人参加的几十万不同地方、民族、部落的人员,居住在同一地区,密切了彼此的联系。

八旗人员在汗、贝勒和各级额真的管辖下,耕田种地,纺花织布,牧放马牛,猎捕兽禽,采松摘果,生产迅速发展,改变了部分女真旧日渔猎为生的落后习俗。八旗人员大体上达到了“耕田食谷为生”的水平。

在此之前,有的女真人任意行踪,自由谋生,过着原始社会末期的生活,有的地方女真人已进入奴隶社会,辽东地区的汉民却又处于封建社会后期,编入八旗以后,各地各部人员,被俘为奴者降为阿哈,有功者上升为奴隶主,归顺者成为诸申,家主利削阿哈的奴隶制发展为占居八旗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八旗人员必须必须遵守国家法令。所有人做人员,不管是女真,还是汉人,言谈交际,言谈往来,必须使用满文满语,服装发式亦须一律,依照女真习惯剃发制发,不许妇女缠足。八族人员同居共处,互通婚姻,血缘关系更加密切。

这样一来,在八旗制度的约束下,经过产“大八旗人员的长期辛勤劳动和共同做事,以女真为主体的来自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几十万人上百万人,在生产力、生产关系,赋权负担、国家家法令、语言文字服饰发式和风俗习惯等等方面,大体上达到了同样的水平,旧有的差异迅速消失,一致性愈发增多,逐渐形成为一个在居住地区、经济条件、语言文字、心理状态等方面基本一致的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族。在满族的诞生和成长过程中,努尔哈赤创立的八旗制度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但是随着清朝入关统治二百多年后,八旗子弟已经开始习惯了纸醉金迷,毫无进取之心,他们要么吃喝玩乐,要么就是玩兔子斗蛐蛐,就算在穷困潦倒时有时还要装出一副昔日的神奇模样,甚至出门前要把嘴唇抹上猪油,以显示他们过得依旧很滋润,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八旗子弟早已被彻底淘汰,因为他们已经不能代表任何先进力量,在日趋文明的社会中,历史就是这样不断淘汰落后的产物,从而不断产生出新的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事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5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