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八旗兵,给我们的第一印象莫过于电视剧中头戴斗笠,身穿号衣,手持大刀或者长矛的清朝士兵,好一点地就配置了一副棉甲,其形象并不为大众所接受,反而给我们一种羸弱的感觉,更谈不上什么威武霸气上档次。
穿着号服站岗的清朝士兵
那真实历史中的八旗兵是什么样子的呢?首先,我们需要清楚什么是八旗,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年皇太极把女真名为满洲)人的狩猎组织,也是清朝旗人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
清八旗是哪八旗,其分为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其中正黄、镶黄,正白为上三旗,清帝直接控制;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为下五旗,由诸王、贝勒掌控。起初的八旗并没有上下之分,公元年,清世宗皇太极为加强皇权,将与其平起平坐的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大贝勒借故治罪,并将正黄、镶黄、正白收归自己统辖,由此确立了上三旗的地位。
八旗兵的棉甲
我阅读了很多有关女真人的史料介绍,其中描述女真人的强悍令我印象最为深刻且被众多史家着意刻画,描述中的女真勇士是如何如何彪悍勇猛,相比较其他的游牧民族则显示的逊色多了。如被时人称为“六如给事”的陕西转运判官李邺,公元年十月,金兵南下入侵北宋,宋军在各个战场均遭惨败,金兵直逼开封城。同年十二月,宋徽宗迫于形势危机,派遣陕西转运判官李邺以给事中身份前往金营议和,这小伙子不清楚是业务能力不足还是金人所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其一行人兜兜转转一个多月没有取得任何的实际成果,可把当时的宋徽宗及其朝廷气个半死。回来的李邺并没有为此感到内疚,反而在朝中大肆渲染金兵的神勇,称其“人如虎,马如龙,上山如猿,入水如獭,其势如泰山,中国如累卵”,因此得了个“六如给事”的称号。估计经过李邺这一番生动的描述,给当时的北宋朝廷吓得够呛。还有就是出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之口“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在明朝时期努尔哈赤率领下的八旗军更是将这句话发挥到了极致。
狩猎中的八旗兵
女真士兵真的不满万吗?满万就真的是天下无敌了吗?那我们就来看下身为女真人的八旗军有多少人。八旗的最小单位是牛录(牛录意为大箭,其领头的被称为额真,意为主),为什么称为牛录,我当时也有些好奇,我就上网百度了下,这个与女真人的生活习俗有关系,女真人是以游猎为生,结伴而行进行狩猎活动,因为参加狩猎的人数较多,需要统一指挥领导,其指挥的人称为牛录额真,被指挥集体称为牛录。每人为一牛录,同时设牛录额真1人;牛录上面为甲喇,5个牛录为一甲喇,设一甲喇额真1人;甲喇上面为固山,5个甲喇为一固山,设置固山额真1人(旗主)、副职一人,也被称为左右梅勒额真(副都统),那么一旗大约左右。明万历四十三年(年),在吞并除叶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努尔哈赤将原来的四旗扩分为八旗,其下的军队已不下五六万人,成为明朝辽东女真地区最强部落——建州女真。
多兵种混合的八旗军
我们经常在电视剧或者电影中,八旗军作战的画面,先是用大炮轰,接着身着号衣,头戴斗笠似的军帽,拿着大刀或者长矛嗷嗷叫地往前冲,这场面十分的滑稽可笑。事实上,真实历史眼中的八旗军是一支多兵种混成的军队,其火器装备数量是中国古代军队的巅峰,连当时的明军亦不能与之相比。其分为重步兵、轻重骑兵以及火器部队,是以女真重步兵为主,属于马上机动的步兵,每名步兵配置三匹战马,步兵骑马到达战场,然后下马结阵迎敌。很多人对身为游猎民族的八旗兵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误区,认为八旗士兵是以骑射见长,其实不然,以骑射见长的是蒙古军,并不是八旗兵。明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曾对八旗有过具体的介绍:“八旗兵内着锁子甲、中间铁甲外面还穿一层棉甲,甚至连马也披重甲,其头盔能遮面,明军的弓箭火枪对八旗士兵造不成任何伤害”。在与明军作战时,八旗兵首先会派出侦察兵侦察敌军和了解战场形式,然后根据地形选择合适列阵地点,士兵枪炮按旗排为三队,火枪步兵每行12人部署在第一线,前方是鹿角和长矛兵的掩护,左右两边是火炮与火枪骑兵的队列,其阵线完全是由火器构筑。战时众兵齐进,鸣金而止,齐发枪炮,如此九进至十次,火炮掩护,火器营、马步军循环连发火枪,期间不曾间断,被称为“九进十连环”战术。在不间断的火器射击下,明军阵型开始松动后,八旗重骑兵开始侧翼包抄冲击明军,等明军阵脚大乱逃散之时,蒙古八旗开始追击射杀溃散的明军。通过这一战术,努尔哈赤起兵前三年,明军在关外损失的军队高达十万之多,被迫退守城中自保,不敢与其野战。
内着锁子甲的八旗兵
都认为八旗兵只重骑射,不重视火器是一个历史缪论。其实中国火器发展至明末,也不过是阴阳家实际操作所衍化的玄学,如戚继光的《纪效新书》,赵士桢的《神器谱》对中国火器冶金锻造、火药配方及其制造有过较为详细的记载与总结,但是与欧洲的火器理论相比只能说是玄学而非科学,比如书中记录的火龙出水,人类科技至今也无法用四支“窜天猴”推动大竹筒在水面上飞行两公里远。还有就是杀伤射程不到十米,能不能命中目标全靠运气的三眼火铳,我感觉除了拿它当个棒槌与敌人近战好使,也就谁家有了喜事当个爆竹炸个响热闹热闹。明朝唯一能拿得出手并且有一定能力的实战武器也就红衣大炮了,关键还是从葡萄牙手中购买的,明军装备的数量不是很多。年8月,后金首领皇太极率军围困明帝国边境的大凌河城,此时登州的登莱巡抚孙元化奉明朝廷命派遣孔有德(毛文龙旧将)等人前去营救,本欲由海路抄袭建州女真后路,但遇到风浪,未能成功,遂改为陆路赶赴前线增援。然而登州的辽东军素来与山东驻军不和,孔有德抵达吴桥时,因遇大雨雪,部队给养不足,其中有一士兵强取山东望族王象春家仆一只鸡,孔有德处罚了这个士兵,这个士兵因愤杀了王象春家仆,事后王象春不肯罢休,要求查明真相。与此同时孔有德受李九成、李应元父子的煽动叛变,同年闰11月28日孔有德等人在北直隶的吴桥突然举兵造反,连下山东数城,期间攻克山东重镇登州并包围莱州。明廷调集各路援军,耗费18个月才最终打败了这伙叛军。年4月叛以孔有德、耿仲明为首的叛军及其家属一万多人浮海投降了后金。孔有德等人的降清,带去了后金急需的舰队、红夷大炮及匠人,这也是满清火器部队“乌真超哈”的前身。
红衣大炮
顺便说下,孙元化为明朝西洋火炮专家,其成为登莱巡抚后,积极实践徐光启的军事改革计划——建立一支15营精锐火器营。可惜的是,吴桥兵变之后,明朝廷震怒,处死了登莱巡抚孙元化等人,也表明了代表西方先进的火器技术从此淡出了明朝军队。
据史料记载,年后金参将祝世昌的奏疏中记录了八旗兵红衣大炮数量34门,其中4门为后金自己制造的,其余30门为孔有德等人带来的。在莱州之战中,有史料显示孔有德包围莱州时,竟投入10多门红夷大炮和门佛朗机炮。明朝陆陆续续从葡萄牙总共才购进40多门,孔有德一下子就带跑了30门,最后成为八旗兵攻克明军堡垒的利器。
接着明清发生了松锦大战,双方都使用红衣大炮,八旗兵把红衣大炮用于大规模的野战和攻坚,明军战败,导致蓟辽总督洪承畴、祖大寿等人降清,此时的明军有损失了仅有的16门红衣大炮,至此明军已无法以火器为长技。
吕岑战役亲自操炮的古斯塔夫二世
当时有辽东巡抚黎玉田痛陈“酋以酋铸百炮有余,我铸十炮而无力”,八旗兵不仅有大量的火器并能大量仿制红衣大炮,其炮重0公斤,弹重16公斤,相当于西方标准的24磅火炮。如大凌河之战,八旗兵可以一次性携带8门红衣大炮与80门大将军炮,与此同时被西方推崇的近代战争之父——北方大帝古斯塔夫二世,在吕岑战役(年11月16日三十年战争中的吕岑会战)中也仅配置了26门12磅野战炮和40门改进型的轻量化团属6磅炮,与八旗兵相比较,无论是数量还是威力都已经超过了同时期的西方,其火力已属世界一流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