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支完颜氏为何从王姓改为汪姓

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c/190326/6997150.html

求解读!由王姓改为汪姓

岫岩汪氏为何要给自己换个姓氏?

文图学松

一、原来不姓汪,是姓王

岫岩镶蓝旗满族汪氏,是女真完颜氏的一支,从老谱书上可看出,汪氏原本姓王,可不知何种原因,在清.咸丰年间时,这一支族人的姓氏,均改为以汪姓相称,族人为此困惑不解。

年,在整理编辑收集到的汪氏老谱书时,有一个意外发现:先是双城的一支汪氏族人,在上传的家藏老谱书中,封面标记的是王氏谱书,内容与老版汪氏谱书一致。开始时,以为是马虎写错字了,后来族人汪振武、汪作阳在海伦市走访时,在族人汪振东处,另外发现一本王氏谱书,内容与前述一致。在比较对照中,让人惊喜的是,这正是《汪氏宗族谱书》的初撰版本——嘉庆七年正月,由六世祖永升额写就的、记述了汪氏前七世人的珍贵的一版老谱书。

由此亦可判定,双城族人上传的王氏谱书,与在海伦发现的这本王氏谱书,均为嘉庆七年版老谱书的不同抄本,也可判定为系离开岫岩的汪氏族人,临别前抄录的谱书,用以传承后世。应该说,在那个交通和通讯不发达的时代,离开了,也许就意味着再也见不着了,唯一可以维系与故土和亲人关系的,就是一本谱书。

至此,大家才明白,在清初时,汪氏是不姓汪的,而是姓王。至于其他满族汪氏族系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目前还不清楚。

二、因何改姓汪,有猜测但说不清楚

那么,这一支完颜氏,又是在什么时候改为汪这个姓氏的呢?

在笔者接触到的八本汪氏老谱书中,可以看到最早标注汪姓的,是哈尔滨族人汪振武家藏的咸丰十年(年)版汪氏谱书,其封面标记的名称是“汪氏族谱书”。推算一下,汪氏是嘉庆七年(年)开始修谱的,到咸丰十年时,中间相隔了五十八年,并且经历了道光帝一朝。而在陕西族人汪作斌提供的、疑为道光年间版的家藏谱本中,族人的名氏除了满语名称之外,另标记有汉语名氏,如王桃、王安、王义等,这说明,在道光年间,汪氏一族还是以王姓相称的。

另外,在汪振武家藏的咸丰十年版支系谱书中,标记有王深的名氏,这说明姓氏虽然改了,但沿习下来的名氏依然没有变。而王深就是嘉庆七年版汪氏谱书的编写者永升额的长子。在另一本标为康德九年(年)版汪氏谱书中,王深的名字标记为岱龄,系满语名称,是汪氏七世人。永升额生于乾隆年间,是汪氏的六世先祖,逝于嘉庆十八年,寿三十八岁。也就是说,永升额是在二十七岁时编写的汪氏族谱。

按过去的结婚年龄推算,永升额应在十八岁左右结婚,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年)前后。再上推,则王深或岱龄的出生时间,约为乾隆五十九年或乾隆六十年之间。这说明在道光之前的乾隆末、嘉庆初时,汪氏也是以王姓相称的。由此,更可以进一步推断,在清初期乃至清中期时,汪氏一族都是以王姓相称的。

三、咸丰十年谱书,始标记为汪姓

完颜,古肃慎语,读为“wangiya或suwangiyan”。汉译是王姓,如完颜阿骨打的汉语名称为王旻。《金国语解》中说:“完颜,汉姓曰王”。另外,完颜的读音也与王字相近。完颜在女真语中就是“王”的意思,是帝王之王。不过,后一句的解释“帝王之王”或部族之王,都有意译的含义。

因此说,岫岩这一支完颜氏,和多数完颜氏一样,开始也是以王为姓的。不过,一般的完颜氏人,生前虽称汉姓王,但是死后,一般在碑刻上,还是标记有完颜的字样。如岐山完颜,在明洪武(朱元璋年号)年间就已改称王姓,但死后仍然称完颜姓氏。清代时,满族人一般称名不称姓,如《八旗满州通谱》记载的叶臣一族,虽姓完颜氏,叫的名字中,却没有完颜的字样。如叶臣、墨古德、尼雅哈等。

岫岩汪姓这一支完颜氏,直到咸丰年间,才开始弃用王姓而改称为汪姓。这从汪振武家藏的咸丰十年版谱书中,可以看出来。改的原因,一说为乾隆年间,有大学士考据认为,完颜一氏,以译读为汪姓更为准确,但笔者一直没有找到相关出处。按完颜的读音,大约是平舌读汪,翘舌读王。另有传说认为,是因为汪氏族中,有女子入宫为妃,是因为沾皇恩了,从而在王姓前加上三点水,才改称为汪姓的。

不过学者张士尊先生在《建州卫在浑江地区的活动及王甲部族源考》一文中,引述朝鲜文献《李朝实录》的记载说:“阿哈出为兀良哈万户,姓完颜氏。有明一代,阿哈出后人有取完颜之音称王氏,也有取完颜之意称金氏。”显然,张士尊先生认为,完颜是音译为王的意思,而意译则是金。

四、推测,遗留在北京的一支族人,是以王为姓

在嘉庆七年版的王氏谱书中,在二世仲银的简介中,是这样写的:“在京示来,官名妻氏职业行踪俱无,考子孙在京。”而排在其名下一栏,有这样一行字:“后有自京来者,学名廷见,官名配氏失传,后又回京,至今不知下落,不知几支嫡脉。”

显然,廷见是仲银的后人。考,汪氏一脉的始祖名为吾蓝泰。二世祖名叫悟理,悟理兄弟三人,长子名仲科,谱书载:“传说阵亡无后”。次子悟理,谱书记载:在京未来,后葬在京。只(妻)刘氏随子来此(岫岩)。即是说,来岫岩的是悟理一支。三子仲银。上面已介绍。且按辈分来说,以廷字称呼的,是汪氏的第三世人。

“考子孙在京”,这句话的意义在于,一是,汪氏在北京还遗有一支人,是仲银的后代,其代表人物就是廷见。族谱记载,汪氏是康熙二十六年来岫岩驻防的,那么廷见也应该是康熙年间来岫岩的。至于是来走亲戚的,还是来游玩的,不好说。来时的年龄,应该还不到20岁。因为旗人生来就是兵丁,一旦入职当兵了,或有家口了,都不可能随意走动。此后,谱中也再没有这一支人的记载。二是,在岫岩的汪氏,在嘉庆、道光年间时,还是以王为姓的,是直到咸丰年间时,才改以汪为姓的。那么以姓氏计,留在京城的这一支族人,很可能是一直延续着原来的姓氏,即王姓。而目前发现的、在北京的完颜氏,基本也以王姓为主。

来岫岩的汪氏是镶蓝旗,在北京的王姓族人是什么旗属?则不好说。可能有镶黄旗的,也有镶蓝旗的。一般来说,旗人是随旗属流动的。那么遗留在北京的这一支族人,也应该是镶蓝旗属。据资料,乾隆十八年时,祭祀房山金陵,一起陪祭的完颜氏计有五十九支,现任官有九十六员。这说明,在北京的完颜氏不在少数。至于哪一支可能与汪氏有亲族关系,则需要有心人细考。如果在北京的完颜氏,有相应的谱书,或谱书上记载着相同的先祖,如一世祖吾蓝泰、二世祖悟(乌)理,仲科、仲银等,则基本可以认定是同宗。退一步说,如果这一支完颜氏在从龙入京前,居住的地望相同,即铁岭凡河南一带,也大致可以认定二者之间有亲缘关系。

写此文,主要有两个疑惑待解,一是、这一支完颜氏因何由王姓改为汪姓的?二是、在北京的这一支完颜氏族人,有没有可寻找的线索,他们还好吗?

年8月6日于沈阳

附图片:

1嘉庆七年本《王氏族谱》页

2咸丰十年本《汪氏族谱书》页

3光绪四年本《汪氏族谱》仲银、廷见页

嘉庆七年谱书、谱序

嘉庆七年谱书中标记为王氏世谱、仲银简介

道光版谱书中标记名称:王安、王义,以及咸丰十年版谱书中标记的王深

咸丰十年版谱书封面

光绪四年版谱书封面

作者简介:汪学松,媒体特约记者、撰稿人。主要从事人文资料采访、整理、写作、传播。居址沈阳。

满族文化网原创文章出品。

满族文化网2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6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